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节奏、押韵、音调、声情、复沓、重叠、双声、叠韵等方面论述了中国诗歌含有的音乐性;同时指出:诗歌与音乐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艺术手段和给人的感受有其不同点;诗歌的声韵并不等于音乐,而只是诗歌含有的音乐性因素,因而作诗不能以此为满足,还应进一步在诗歌的音乐性元素方面着力,去适应与配合音乐。诗人应主动寻求与作曲家、歌唱家合作,共同创造珠联璧合的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2.
诗歌音乐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性是诗歌语言的一种审美特性.诗歌同音乐可谓最亲近的姊妹艺术,诗的可诵性、可歌性,都要求具有音乐性[1].本人在和许多诗人交流时,当谈到诗歌的音乐性时,诗人们往往不能从组成音乐的最本质、最内在的节奏、音调、和声、织体等方面去把握,而是泛泛地作一些具有文学性的描述,使对音乐缺乏深入了解的诗人们感到迷茫、费解.因而,本文想着重从诗歌音乐性的内部特征时间(节奏)和声音(音调)以及谐和(和声)等方面对诗歌的内在和外在的歌唱性加以比较、分析,以期专家们的指正和引起诗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法国19世纪象征派诗人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在谈到诗歌的音乐性问题时,主张诗应向音乐借鉴,或者叫做“向它索回自己的财产”。这一主张无疑在美国现代派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1879~1955)的诗歌中得到了最积极的响应。史蒂文斯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其诗歌的音乐性和在读者审美心理上引起的“联感”。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音乐性即诗歌在语言和形式上所具有的跟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诗歌语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并通过声音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以打动人心;在内质上,则体现为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心灵的律动,是诗人情感、情绪的声音显现形式。诗歌的音乐性,首先应视之为诗的内在素质,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因素。“诗言志”“诗缘情”,诗歌抒情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诗歌必有与之俱来的音乐性,即诗歌的抒情性决定了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声律化的特点。我们知道,人们情感的抒发,要用一种既不是叙事也不是论说的抒情语体裁形式…  相似文献   

5.
音乐性是诗歌的文体特征。诗歌和音乐紧密结合,一同起源,相互影响,同流发展;诗歌的音乐性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上,离开了音乐性,诗歌就不能成为它自己本身  相似文献   

6.
顾名思义,诗歌音乐性乃是表现在诗歌中的某种类似于音乐效果的性质,音乐与音乐性有其相似的一面,比如,它们都要通过声音形式显示出来;都要讲究节奏与和谐;都具有暗示和象征的功能,都具有某种意味。但诗歌音乐性并不等于音乐,首先,诗歌毕竟属于语言艺术,它的声音媒介是语音而不是乐音,不像音乐那样长于纯粹声音美的营造;其次,诗歌音乐性虽然也和音乐一样讲究节奏与和谐,但要以语言的性质和意义的运动状态为依据,不是纯粹声音本身的节奏与和谐;  相似文献   

7.
现代诗歌反映的是现代人的情绪和体验,传统的和谐律动已经远远无法摩画现代环境下人的瞬息万变又支离破碎的情感世界,因此语言的意义在此时应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意象性诗歌的重要地位也渐渐凸显出来。以威廉斯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主张打破传统的诗歌格律,在否定了音义脱节、单纯追求外在音乐美的做法之后,强化诗歌中的意象性结构与音乐性结构的交融,其意在独辟蹊径,寻找出一条与前人不同的诗歌音乐美的道路。从威廉斯的诗歌来看,诗歌的音乐性包括表层音乐性和深层音乐性。表层音乐性指运用语音因素修辞语言产生的声调顿挫、回环流转、韵律协调、节奏鲜明等音响悦耳的效果。深层音乐性指将音乐融化到诗歌的主题、结构、风格等要素之中,并使音乐性在整首诗歌中展现出一种混成、交响的特点,即诗歌的情绪的内在的律动带来的音乐效果。这双层音乐性共同激荡出诗歌的特殊魅力。  相似文献   

8.
诗歌被认为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语言是诗人的梦呓或独白,特别强调情感性;诗歌语言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的含藏性和音乐性.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音韵、音调和音节等形成了诗歌的音乐美,而诗歌的音乐性是诗歌的灵魂。本文通过对英汉诗歌韵律的差异性和各自独到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诗歌翻译的审美要求——保持诗歌音韵的协调和节律的和谐,以实现诗歌翻译的音乐美,从而再现原诗歌的音乐性和欣赏性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诗歌与音乐天生有关联,但有区别。英国诗歌具有音乐性,表现形式有叠音、叠句,文中着重阐述节奏和格律的变体。诗歌音乐性的功能是运用音乐手段加强诗歌意义和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11.
艾青早期诗歌追求散文美,排斥音乐性;其中后期诗歌自觉追求音乐性,出现了格律化倾向,对早期诗歌的自由化和散文化之弊进行了反拨。这标志着艾青诗歌形式意识的自觉,也标志着诗人对中国诗歌音乐性传统和含蓄蕴藉的传统抒情方式的部分回归和继承。  相似文献   

12.
继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提出诗歌的“三美”之后,诗歌的音乐性受到许多诗人学者的关注。3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的剧烈变动,诗歌理论与批评也众口不一。左翼现实主义诗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论和新月派等自由知识分子的诗论在诗歌的音乐性上形成了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歌和音乐水乳交融;诗歌本身具有格律化、音乐性、具有韵律的美;入诗的乐器多种多样;诗歌和音乐也相互促进和结合;诗人描绘音乐的手段和效果非常独特。  相似文献   

14.
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对戴望舒的诗歌影响是多方面的,前期受魏尔伦"音乐先于一切"主张的影响,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随后又否定了对音乐性的追求,而效仿耶麦的散文性、口语化语言,引进了一种新的自由体诗歌体式,对此后的中国现代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是同根生:在音乐中见出诗歌 我们都知道,诗歌和音乐原是一母同胞的姊妹艺术,其关系亲密,中外皆然。“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中国古代的诗词,很多都是由歌词变化而来的。荷马的史诗也是吟唱的,并且还有七弦琴的伴奏。音乐性是诗歌形式上的本质要求。而一些流行音乐在音乐性和文学性上相得益彰,浑融一体,在音乐中让人体会到浓浓的诗意。  相似文献   

16.
董国英 《考试周刊》2010,(32):39-40
对英诗的鉴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凡赏诗者无不为英诗的音乐而叫绝。诗歌的音乐性在于它的音韵和节奏。音韵可以加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增添艺术趣味;诗歌的节奏匀称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只有全面了解英诗的音韵和节奏,方能真正领会英诗美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本是同根生:在音乐中见出诗歌我们都知道,诗歌和音乐原是一母同胞的姊妹艺术,其关系亲密,中外皆然。“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中国古代的诗词,很多都是由歌词变化而来的。荷马的史诗也是吟唱的,并且还有七弦琴的伴奏。音乐性是诗歌形式上的本质要求。而一些流行音乐在音乐性和文学性上相得益彰,浑融一体,在音乐中让人体会到浓浓的诗意。一、音乐的陌生化语言诗歌语言讲求陌生化,它往往要求打破日常的语义或语法模式,以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效应。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打破了常规语言的约定俗成,当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对应被打破后,歌词就给人…  相似文献   

18.
朱光潜的诗歌音乐观是在中国新诗第一个十年的理论成果上进行深化的。他批判地吸收了自由诗派、格律诗派及象征诗派在诗歌音乐性上的理论成果,博取众长,形成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充分的生理与心理学阐释、涵盖抽象情绪的动态体系是他理论的创新之处,但也有概念的混用和滞留于格律的历史局限。文章讨论朱光潜的诗歌音乐观在当代语境下的意义,既是对当今诗坛创作的反动,也为新诗音乐性的理论建设提供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9.
船山诗学将诗歌视为以乐章美为核心的审美整体。这一乐章美效果是通过多层次的节奏运动来实现的,主要表现为诗歌的意义节奏、语体节奏和情感节奏三层。具体来说,在船山诗论中,诗歌的整体音乐性被视为一种基本的诗歌特质,可看作一种本体,三种节奏作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表征,可视为具体的"用"。在这个"一体三用"的关系中,作为诗歌之"体"的音乐性对各种节奏有统摄作用,作为具体之"用"的不同节奏则对诗歌的音乐性有凸显作用。  相似文献   

20.
音乐与诗歌有着不解之缘 ,是艺术殿堂中的一对孪生姊妹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唐代的音乐发达 ,诗歌鼎盛 ,除政治与经济的原因外 ,首先是乐与诗的完美结合 ,促进了音乐与诗歌的共同发展 ;同时诗对乐的精妙描写 ,使音乐与诗歌都受益匪浅 ;再就是文学修养高、音乐造诣深的诗人参与音乐的创作、改造及演奏 ,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健康和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