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孝"作为父母子女之间相生相养的一种自然情感,是中国古代社会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最基本的一项伦理道德规范。文章以《论语》为中心,认为"孝"应从养亲、敬亲、谏亲、继志做起,子女对父母不仅要有物质上的奉养和精神上的关怀,而且还要能够做到谏亲、继志,这样的"孝"才是真正的"孝"。  相似文献   

2.
孝化是关于孝的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传统上,孝化即指孝道,它所涉及的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家庭伦理关系的处理问题。既有理念上的又有实践上如何具体操作的方式。《孝经》的说法“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行则要“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相似文献   

3.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孝”是以人性的自然情感为出发点,构成仁的基础,落实在一切符合“礼”的孝行之中。孝在家与国两个层面上的等值同构,导致了“孝”在“家”领域被绝对化为父权专制,在“国”的范围内衍化为臣对君的“忠”。全面正确理解《论语》中的孝,对于重新审视“孝”的现代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教科书内容选择与编排应当注重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使孝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生命力。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科书的孝文化内容覆盖面广,聚焦家庭伦理,融入了时代特色。在呈现上,以多元文学体裁为载体,配以符合儿童心理的插图,并通过情境设计引导孝行实践。其充分考虑了儿童特性,注重培育孝情与指导孝行相结合,融入“互联网+”题材的优势,是能够传承和发扬孝文化记忆实践性与时代性的教科书。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科书在增加孝文化仪式体验设计以及利用数字技术对孝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上亦具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5.
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节假日与父母共度,带父母去旅行,带父母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松江区泗泾镇居民在镇里已开展数年的孝德宣传教育活动中,传承中华传统"孝文化",在现代生活点滴中践行"新24孝",将一片"孝心"转变为一系列"孝行"。  相似文献   

6.
释“孝”     
"孝"字最早见于金文,西周语料中,"孝"的对象全为死去的先祖考妣,结合"孝"的字形,可以得出"孝"的本义是专门针对先祖考妣的祭祀,其行为主体是宗子,行为对象是先祖考妣。当这种行为的主体和对象都发生改变时,"孝"就由"祭祀"引申出"善事父母"义,成为"孝"的核心义项,并进一步引申出其他义项。"善事父母"这一行为的中心义素由"行为"变成"人"的时候,"孝"就由"善事父母"引申出"孝顺的人"。当"善事父母"中的限定义素减少,只保留了一个义素"善","善事父母"引申出"一切善德的通称"。"善事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是在物质上对父母进行赡养,因此,"善事父母"又引申出"畜养保育"义。"善事父母"的主要内涵是关于子女怎样对待健在的父母的,当父母去世后,这一行为就延续为子女如何对待过世的父母,"善事父母"又转移为"和丧事有关的一切活动"。  相似文献   

7.
《颜氏家训》中的孝道观主要体现在重视对子女的孝伦理教育,主张父慈是子孝的重要条件,要求子女既要赡养父母,又要尊敬父母,还要以礼安葬和祭祀父母。《颜氏家训》主要继承了先秦时期儒家的孝道观,但对儒家的孝道观又有所变通和发展,更适合了民众的需求。《颜氏家训》所宣扬的孝道观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论语》构建的父子纲纪中,孝是父母子女都应共遵之德,子女是伴随人一生的身份。父子纲纪以发展为根本取向,属权威类型,其主要表现与作用为:家庭具有超强的凝聚力,资源整合力,能集中资源发展下一代;以伦常统贯是非,子女得以自主成人;敬亲养老,乃安天下的大智慧;“敬”、“色”为孝,为子女提供了立身成人的基础训练,充满智慧。父母权威为家庭和子女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量,与子女的自由,及父母子女间的平等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9.
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吴春明 《中国德育》2006,1(1):36-39
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能够感知父母的恩德,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孝行。感恩的教育应当从小抓起,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因为这个阶段是一个人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孝是一个人道德发展的根本,孝的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对孝的提倡和法律约束两方面考察唐代的孝,以“善事父母“为中心。唐代统治者通过蠲免课役、授官、载入史册、改乡里名称以示旌表、州县存问等方式倡导孝义之行;同时唐代也重视从法制上给孝道以约束,甚至将原本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的部分行为规范为法律行为,这就为唐代的孝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试论孝教育的价值与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燕红 《中国德育》2006,1(2):26-28
孝教育是实现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孝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敬爱、仁爱、忠爱之心,奠定人的道德素养,帮助人正确处理家庭代际关系。学校德育是实施孝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在开展孝教育时,还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舆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最初表现为对祖先的祭祀,私有制产生后开始转变为孝敬父母。春秋以后,经孔曾孟荀等儒学大师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诸子百家对孝的论述共同完成了“孝”在先秦时期的理论体系构建,使“孝”作为一种文化得以确立和传播,并对海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秦代的养老问题,前辈学者论述不多。从历史文献中的零星记载来看,秦人是重“孝”的,云梦秦简中的有关记载也证实秦重视养老问题。文章通过对秦律中有关条款的分析,结合司法领域的个别案例,认为秦统治者重视对人民进行“孝”观念的灌输,并且注重“以法行孝”,以此来维护社会生活中父家长的权威。  相似文献   

14.
弘扬孝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儒学孝文化内涵博大渊深,既是人伦道德的根本,也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既是修身齐家的瑰宝,也是治国平天下之大法。因此研究和弘扬它的合理内核,并结合当前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和时代精神,不断充实其内容,强化其功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郧西民歌通过讴歌真善美和鞭挞假丑恶反映了当地老百姓鲜明的道德观。它告诫人们,子女对父母要行孝敬老、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邻里之间要宽恕为本、为人处世要行正道等。  相似文献   

16.
舜有着高尚的道德认知、朴实的道德情感、坚定的道德信念、坚强的道德意志和稳定的道德行为。他认为,孝敬父母是为人子的基本道德要求,诚信与人是立身处世的最低社会要求,热爱百姓是为政者的根本行为要求。舜所具有的道德人格直接成就了其帝王伟业,促进了当时为官者良好品行的培养,推动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伦理观的认识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关于家庭关系及其伦理规范的观念,是儒家人伦思想和道德原则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伦理学认为孝与悌--亲情,是处理家庭亲缘关系的道德规范;朋与友--友情、夫与妇--爱情,是处理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它们是建设家庭、社会伦理道德的化资源。在挖掘这些资源的过程中,需要赋予它新的内涵。反思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在新形势下有必要进行一系列的道德教育,做到爱人以浓情、修已以正心。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从内位与外位相区分的角度考虑“亲亲”和“尊尊”关系问题,这两者并不是绝然对立的。儒家重视亲亲血缘关系,实质是强调情感的自然真实性,包括丧服服叙制度在内的礼文之道德原则,实际就源自于人们的这种真实情感。对源于亲情的真实情感的极端重视和通过对道德原则的不断切身反省从而得到落实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两大特色。  相似文献   

19.
曾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他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曾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培养“君子”的教育目标、以孝道为基本的教育内容。他强调“学贵求诸己”、知行结合,注重受教育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认为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20.
"脑死亡"的价值与挑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死亡是由当代科学和医学技术进步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全新问题,也涉及到复杂的经济、社会、伦理和法律等问题。脑死亡的提出意味着对于生和死的判别由经验转向了科学;凸显了大脑和心脏在人的生命系统和自我认同中的不同地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脑死亡标准不一定意味着对于心死亡标准的截然取代。而是将与其并存。脑死亡的实施提出了抢救生命的价值、代价和极限问题,将对生命终结标准的选择权和宣判权提出挑战,也将对人们通常的“孝”和“敬”等观念提出挑战。脑死亡的一个重要价值是有利于器官移植,而让生命以此种方式得以延续值得提倡。因此应当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和进步的心态来积极推进有关脑死亡的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