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少华  李钰 《时代教育》2010,(2):270-271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和目的的一项社会活动,其本质就是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价值的提升和人性的完善。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情感教育是针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范式。构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情感教育模式,能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需求、激发大学生潜能、促进大学生创造性学习和探究能力,有利于大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 李小平 导师 文辅相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答辩时间  2 0 0 0年 5月本文论证了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是大学教育的本质所在 ,从而提出了大学创造教育的思想 ,分析了其内涵 ,并且研究了发展大学生创造性的科学依据和方法。前两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大学教育忽视和曲解大学生创造性培养的现状 ,从人的本质分析出发 ,提出了人的创造性的本质是人性与人力的统一。同时 ,笔者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创造性的特征。以此为基础 ,明确提出了大学创造教育的基本内涵 ,最后还提出了大学创造教育的目标构成的两大要素…  相似文献   

3.
创造教育是塑造新世纪适应知识经济性人才的必由之路,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是启动应试教育向素教育转变的有效杠杆,创造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手脑双挥”;创造教育内容的核心是开设创造性活动,创造教育方法与途径的关键是创造性教学;创造教育环境是和谐、宽松、民主。  相似文献   

4.
我们为什么需要创造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创造是人之为人、追求意义的需要,人通过创造活动实现自身发展的可能性。教育及创造教育的功利化,不仅损害了学生作为人之为人的内在品质和创造性,也损害了教育通过培养人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基于人性发展需求的创造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创造的欲望、发展人创造的才能、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培植人独立自主的个性、促进人性的完善与卓越。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就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以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人文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支撑,个性发展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5,(8):102-107
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方大学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因此,地方大学应以优秀文化来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具体而言,即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学校思想文化和教育方向;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以世界先进科技文明促进大学生学习成才;以校本特色文化蕴积地方大学的隐形教育资源,促成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7.
人的现代化应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基本,而人的现代化又应以思想现代化为基本.大学生的思想和理念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前进方向,对大学生进行现代化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现代化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对人的现代化解读入手,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功能、作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对大学生现代化教育的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以“行知合一”为核心的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强调“生活教育”与“创造教育”的统一,强调创造教育的特殊意义,即“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运用环境的影响力,培养加强发挥创造力,使他们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和人类。”由此可见,落实创造教育关系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社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谈到袁大学教育应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尧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尧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尧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袁对学生进行全面思想教育遥渊一冤以理想信念为核心袁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尧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尧毛泽东思想尧邓小平理论和野三个代表冶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袁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包括三大基本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学习探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克服当前“应试教育”弊端,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理论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