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在而今的中学语文教育界,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方面,理论、理念盛行,学科研究日益精致,新课改稳步推进;另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不如不上""学得乏味"的课比比皆是,低效的课堂教学仍然困扰着师生。这种不一致的存在,让我们感到尴尬,进而激发有志之士展开对语文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同时又为一些人以探索"高效课堂"为幌子来从事"伪繁华""不作为"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
<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就笔者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来说说是如何使"听数学"变为"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学",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学片断】1.师拿出两个三角板,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  相似文献   

3.
陈际深 《现代语文》2013,(6):94-96,2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应有助于学生体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词对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帮助,对传承文明、沟通未来的作用。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进行有效教学。一、激发兴趣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带领学生走入诗歌的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心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和渔之间的区别,充分说明了其所产生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讲授知识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不利于学生今后的人生历程。教师应当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转变过来,认识  相似文献   

5.
"英语新课改"顾名思义就是要"新"要"改",要真正领会英语新课改的"新"理念,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只有大胆地改旧创新,结合学生实际,才能保证英语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的有用人才。要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道,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都赞同孔子"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的教学理念。同时,"寓教于乐"作为教育界老生常谈的话题,也一直被专家学者,各大名师所津津乐道,但是又有多少教师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呢?中国人崇尚"苦"学,前有战国苏秦"锥刺股",后有东汉孙敬"头悬梁",如此承传,演变为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学生勤奋刻苦地学。于老师而言,这是一种机械重复的"苦"教;于学生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枯燥无味的"苦"学呢?其实,"寓教于乐"就是教师轻松地传授知识,学生愉快地掌握知识。而教师与  相似文献   

7.
王春影 《辅导员》2013,(6):55-55
<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厌"为"爱",就得在培养"好之"、"乐之"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要"质疑",就需要给学生时间,需要耐心地听取他们提的问题,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学生无疑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正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语提醒我们教师,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这才真正能使他们终身受用.确实,这个教育理论影响了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使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实践着"授人以渔"的理念,教给学生学习知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物教学》2017,(4):35-36
<正>鱼、渔、愉、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愉:授人以愉,不如授人以欲。教师不能直接给学生"鱼",要教会学生"渔",要愉快的"渔",更要有主动欲望愉快的"渔"。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教学思想家、教育哲学家杜威,反对  相似文献   

10.
屈晓红 《地理教育》2013,(Z1):54-55
<正>孙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乐"指的就是兴趣与爱好。有些人误以为,要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就必须得使教学内容离奇多彩,其实那只是激发了一点直接兴趣而已,更艰巨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间接兴趣,因为间接兴趣才是持久而稳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学生乐于学习时,学生学习目标指向就会明确,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智力就会完全开启,思维将异常活  相似文献   

11.
<正>在对案例的一片叫好之声中,笔者认为对学生采取留级退学处理的前提,是科学地建立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若依然以一张试卷来定夺学生学业,必将使教改理念退至以教师为中心的阶段。措施有三:第一,更新教师教育理念。目前普遍存在的对"学生难教"及"一届不如一届"的抱怨,反映出我们尚未真正了解学生学情,在开展教学之  相似文献   

12.
池少琴 《考试周刊》2014,(78):41-41
<正>《论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来说,"乐之"是一种最佳理想境界。学生如果把习作看做是一件很愉快的事,那么习作教学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一、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只有让学生觉得习作有无限乐趣,才能勤奋地、主动地写。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乐"起来呢?1.捕捉一瞬间,激发写作兴趣。生活中蕴涵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的习作,就是用笔描述  相似文献   

13.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 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也。 --《论语·学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当前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最 典型的如"马加爵事件",令人触目 惊心;更为普遍的则表现为师生关系 紧张,如有的教师大呼所谓的"问题 学生"或"后进生"为"猪"、"人 渣",或以体罚为法宝,或以心罚为 利器;而学生则暗称老师"X老  相似文献   

14.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笔者认为:乐学就是创设一种愉快的教学环境,在师生心情愉快、情感融洽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如果一堂音乐课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始终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对于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对于教会学生如何修改作文也很重要,"善作"不如"善改",首先,要让学生"乐作"。通过别样日记"漂流",让学生爱上表达。通过精选习作题材,让学生有话想说。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有话可说。还要多给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其次,要让学生"会改"。老师改,不如教会学生改,可通过生生互改,师生共评等方式,让学生的作文水平在不断的"改"中提高。  相似文献   

16.
<正>近几年,笔者一直在参与"落实分层理念,实施有效教学"的课题研究,带给笔者很多的启发。"分层"理念从根本上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这个理念,促进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它的着眼点在于发现并发扬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坚持的是教学和评价的层次性和多元化,注重的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贯彻了这些理念,一定会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极力捕捉课文中的"生长点",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一、能自主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授人以渔"的"生长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请看《陶校长的演讲》的教学片段。师:陶校长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正>小学语文到底该教什么?众说纷纭。有教师说:"听、说、读、写、思。"这就是我对语文课的理解。语文课就是教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会思的能力。一中学老师云:"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阶段应该把如下的语文知识教给学生:教给学生如何记住文字;记得规定量的文字;教学生如何去大量阅读课内外的语文阅读材料;交给学生写作的金钥匙;教给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我认为:小学语文最该"教"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改革以来,从理论家到实践者,都在谈转变学生的  相似文献   

19.
<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识字首先就是要促使他们"好之""乐之"。学生一旦对识字产生了兴趣,就等于拥有了无穷的动力,就会自觉去克服困难,想方设法抓住一切识字机会。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种既有趣、效果又好的识字方法。一、拼字拆字法"拼字""拆字"就是根据生字的结构特点,用加减部件的方法来识记新字。如引导学生用部件相拼、相减来识记字形。如: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成了语文教育界至高无上的理念。殊不知片面“授”学生以方法后直接导致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