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教师法》第十七条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流动并不是坏事,因为合理的教师流动既可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又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教师流动必须有合理的制度支撑,正常、合理、有序的流动才可能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反之则阻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甚至影响基础教育的质量。如何引导教师流动走向合理化,是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从另一角度分析,教师流动与教育公平问题密切相关,因此,从当前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入手,  相似文献   

2.
建立公立中小学教师城乡间有序流动机制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焦点。为使教师流动机制能够顺利建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充分的准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详细的实施程序以及必要的教师流动配套措施。教师城乡间有序流动机制的建立,对于县域内的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减少择校现象,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和发展方向。在"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教育质量,而合理的教师流动可以有效缩小学校间师资差距,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教师流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包括制度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以及个人因素,提出应建立全员参与教师流动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利益补偿与约束机制,实施有效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流动是影响教师队伍的重要方面。合理有序的流动可以使教师水平不断上升,无序不合理的教师流动使部分高校陷入人财两空的困境。本文阐述了高校教师合理有序流动的积极意义,分析了教师无序流动的表现及原因,提出了促进高校教师合理流动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发挥教育人力资源的使用效能,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健康发展,实行教师流动制度势在必行。中小学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合理、科学、有序地流动,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新活力,从数量上、质量上保证了城乡师资的均衡,在施展才能的平台上保证了城乡教师的均衡发展机会,促进了教师的效能革命,有利于激发学校教育发展的活力,有利于学校走向办学民主化、多元化、特色化,能够改善农村的文化环境。政府要舍得花代价,激励政策要到位,提供必需的生活保障,阳光操作,人性化实施,有效推进教师流动,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健康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6.
城乡教师流动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重庆和成都两地教师城乡流动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能正确认识城乡教师流动的意义.然而,由于相关制度缺失,教师对于参与城乡教师流动存在顾虑.进一步研究表明,不同区域、不同性别、不同学校和不同职称的教师群体在参与城乡教师流动的意愿上存在显著差异.城乡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既需要从正式制度层面确立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加强保障制度建设,又需要从非正式制度层面不断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7.
教师流动原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流动近年来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待教师流动,合理的教师流动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反之,则会造成师资区域分布的不平衡。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要让教育均衡发展,最关键的就是教师资源的均衡化,而教师均衡化最好的方式无疑是教师队伍的良性互动交流.只有师资力量平衡了,各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渐缩小:只有教师经常流动学校才能显现活力. 为解决区域内校际师资力量不均衡的问题,可以在区域学校开展教师交叉任教活动,即在同一区域内组织优质学校和一般学校教师进行交叉任教.优质学校选派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到一般学校任教,一般学校派教师到优质学校任教,形成区域内教育相互交流,促进区域薄弱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城乡教师流动应是同一区域内城市与农村之间教师的自由、合理、有序的双向流动,其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基础教育公平,但也面临着来自制度、现实与观念上的重重障碍。  相似文献   

10.
城乡教师的有序流动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它既是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需要,又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城乡教师的有序流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削弱政策执行力、弱化政策公益性以及流动配套机制匮乏等问题。面对上述问题表征,有必要基于城乡统筹的背景,从教师有序流动的价值引导、政策制定与实施以及配套机制的建构与落实等重要环节展开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1.
教师流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加强了学校、教师间的合作交流,调整了区域内的师资力量,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却使得部分教师心理压力增大,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加剧了学校间争夺人才的竞争.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在于教师.学校之所以成为重点学校,有一批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学校之所以成为名校,必然有其生长的土壤,如校园环境、管理机制、教师、学生等.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实行教师流动,带来的弊病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2.
构建城乡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机制的政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一定区域内实施城乡教师的流动机制以促进城乡学校师资的相对均衡,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我国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的实际出发,以构建城乡中小学教师双向、定期流动机制为目标,全面分析构建区域教师流动机制的主要障碍、相应的对策和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13.
城乡教师的单向流动,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造成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要改变这种现状,以县(区)域为单位建立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甘肃省Y县城乡学校教师流动现状的实证调查,对构建县域内城乡教师流动机制的有利因素和主要障碍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构建县域内城乡教师流动机制的对策,以期为构建更为合理的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教师流动是促进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教师整体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关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探究教师流动的有效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流动有效促进教师资源整合、实现教育统筹发展大计和教育公平,对推动教育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流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流入"  相似文献   

15.
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教师的流动呈单向往上流动的趋势。这种不合理的教师流动使教育陷入了城乡师资条件差距拉大、教育不公和失衡发展的恶性循环。如何改善教师资源的配置现状,建立健全良性合理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机制,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师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因素,师资力量不均衡配置是制约教育公平的关键点,而教师流动是师资力量最大限度均衡化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的有序流动是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合理追求和表现,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目前教师管理主要实行"教师校管"的方式,这尽管有利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但是阻碍了教师流动。立足于石河子学区集团化管理下的教师流动现状,探寻教师被动流动原因,并提出构建合理学区间教师流动机制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义务教育不断均衡发展的今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使命——加快流动、增强教育活力,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流动存在着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城乡不平衡和校际不平衡。教师的流动意愿存在着地域、职称、学历、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别。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教育行政方面、观念偏差、学校缺乏沟通、教师的工资待遇存在着城乡差别等。构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教育管理者要树立以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均衡的发展观,学校要有实打实的执行力,从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和建立农村教师、薄弱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着手,全面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教师全员流动要成为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8.
作为较早建立教师教育的国家,法国教师教育体系在不断发展中趋于成熟并受到世界广泛关注。为进一步促进欧洲教育交流、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以及发展教师职业能力,法国实行教师流动培养改革并于2021年7月发布《教师流动和学校结对:法国教育体系转型的挑战》报告,旨在建设新一代欧洲教师共享平台,与欧盟伙伴学校之间完成全面结对,使学校成为欧洲教育发展的中心,开展多语言教学和实现互惠交流。研究显示,当前法国教师流动培养改革具有加大资金支持促进协同发展、借助数字工具实现虚拟流动、通过学校结对达到机会公平、给足时间准备保证教育连续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张雷 《山东教育科研》2010,(11):21-23,35
教师流动作为教育资源再分配的一种有力形式,可以促进师资的合理配置,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公平。但是目前山东省的教师流动呈现一种不合理的、单向上位的趋势,这对于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消极的影响。本文立足我省教师流动的现状,深层挖掘教师不合理流动的诱因,并提出了构建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合理化教师流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流动作为社会流动的一种,近年来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流动现象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而且教师流动并非都是坏事。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待教师流动,在合理的流动中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将教师流动引向合理应当成为当前思考的重要问题。合理运用国家的倾斜政策,改变教师培养模式,建立新型的契约关系.逐步促进教师流动走向合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