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飞娥 《科教文汇》2009,(22):230-230
丁玲是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第一次激情言说女主人公灵肉统一的情欲追求,大胆展示知识女性的性欲心理和身体欲望,显示出女主人公个体欲望与情感的双重觉醒,开启了女性欲望叙事和性心理描写的先河,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开秀玲  庞冬 《科教文汇》2009,(2):238-238
在斯坦贝克的小说《人鼠之间》中,主人公佐治和李奈对土地的梦想一直贯穿全文。本文通过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探讨了他们梦想破灭的原由。  相似文献   

3.
朱立明  褚莉莉 《科教文汇》2009,(32):253-253,261
本论文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来分析高尔斯华绥的《苹果树》的主人公艾舍斯特因受到环境的影响所表现出内心的深刻变化的原因,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人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时,心理结构的变化会随其变化而变化,在每个人的内心中这种本我、自我、超我的表露也体现于环境之下。  相似文献   

4.
苏会艳  杨充 《科教文汇》2009,(27):249-250
日本作家有岛武郎的代表作《一个女人》被认为是近代文学纪念碑式的名作。女主人公叶子的悲剧命运与几位男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粗犷阳刚却自私冷酷的情人仓地和宽容仁慈却虚伪自私的未婚夫木村一步步将她引到了万劫不复的凄惨境地之中。马丁·布伯说:“只有在生动的关联中,才能直接认识人所持有的本性。”本文尝试以其“我—你”、“我—它”关系理论分析《一个女人》中的两个主要的男性形象,以更好地把握叶子这一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5.
日本作家有岛武郎的代表作《一个女人》被认为是近代文学纪念碑式的名作。女主人公叶子的悲剧命运与几位男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粗犷阳刚却自私冷酷的情人仓地和宽容仁慈却虚伪自私的未婚夫木村一步步将她引到了万劫不复的凄惨境地之中。马丁·布伯说:"只有在生动的关联中,才能直接认识人所持有的本性。"本文尝试以其"我—你"、"我—它"关系理论分析《一个女人》中的两个主要的男性形象,以更好地把握叶子这一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6.
徐源  史晓靖 《科教文汇》2010,(22):52-53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三重结构理论为基础对小说《廊桥遗梦》的女主人翁弗朗西斯卡的婚外情行为做出了细致的心理分析。而女主人翁最后做出的痛苦抉择以及表现出的对婚姻、对家庭的责任感让我们认识到人在诱惑前的欲望以及在道德前的良知,二者互为矛盾,但又存在于人性之中,而如何做出应该的行为则成了大众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潜隐达半个世纪的中国现代作家,无名氏与歌德之间存在着能难以掩盖的距离。然而,对比《无名书》中的印蒂与《浮士德》中的同名主人公,我们我却能清晰地触摸到二者在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寻与探索上的深层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8.
关颖 《科教文汇》2008,(30):231-231
《榆树下的欲望》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八五零年新英格兰凯勃特的田庄,主人公老凯勃特是一个自私而吝啬,恪守“勤劳致富”观念,对家人极度冷酷的清教徒。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时期清教思想的影响,清教徒一词始用于16世纪60年代,指英国中产阶级中一部分激进分子,他们主张清洗圣公会内部天主教残余影响,  相似文献   

9.
北京“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才红了没俩月,就有多条早年负面消息曝光,眼看着也要堕入“其光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不知怎地,我想起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名篇《竞选州长》。主人公“我”,在竞选州长前是一个出了名的正派人,人们对“我”的评价是:“生平从来没有干过  相似文献   

10.
高雅 《科教文汇》2014,(32):66-67
《黄心大师》作为施蛰存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其中的人格冲突以评传的方式展现,贯穿其冲突的在于“恼”这一字。若将作品深入分析,挖掘其内在意蕴,可以发现主人公黄心大师的恼,是因内心欲望与儒家文化和佛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王燕 《科教文汇》2009,(11):231-232
本文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通过解析美国女性作家夏洛蒂·吉尔曼著名的短篇小说《黄色壁纸》中女主人公"我"的困境与出路,探析和总结了她的女性主义观的核心,即要工作,取得经济独立。夏洛蒂·吉尔曼以其独特的笔触通过《黄色壁纸》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现实中妇女处境。而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提出的女性主义观点对当时和现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邓小艳 《科教文汇》2013,(14):60-61
《独角兽》是英国小说家兼哲学家艾丽丝.默多克创作于1963年的一部哥特式爱情小说。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视角透析主人公汉娜的复杂心理活动。本文试图基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从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抵抗,分析汉娜在盖兹囚禁岁月的隐忍和抗争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刘培昕 《科教文汇》2009,(33):249-250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的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之一,文中主人公巴克是一条养尊处优的狗,被人拐卖,从此踏上了艰难的行程。怀旧未能改变它的处境,渐渐地,残酷的野外生活和大棒犬齿的法则使它学会了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狼的野性在它身上逐渐恢复,最后终于回应了荒野的呼唤,投向自然的怀抱。本文试从生态文艺学的角度对怀旧、回归、本我初探。  相似文献   

14.
《无名的裘德》是本悲剧小说,整个范立家族的每个人身上都带有悲剧的色彩。小说提到三辈人:裘德和淑的父母,裘德和淑,小时光老人。他们的结局无一不是悲剧的,那为什么整个家族都充满了悲剧呢?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悲剧是他们的“本我”没有健康发展造成的。本篇论文将从弗洛伊德人格的动力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他们悲剧的导因。  相似文献   

15.
宫爱风 《科教文汇》2008,(1):147-147
《隐身人》和《看不见的人》中的隐形人有着相同的经历却也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他们之所以成为隐形人一是因为社会的异化;二是因为本身对名利的狂热使得他们丢掉了自我。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只有积极地融入社会才不会被社会所抛弃。  相似文献   

16.
陈玲玲 《今日科苑》2006,(10):103-103
在耶里内克《美好的美好的时光》中,几个主人公的做法,反映了整个社会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然而,造成这些麻木、荒唐行动的内在动因是什么?揭开他们外在行为的层层面纱,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透过一件件让人膛目结舌的叛逆行动,原是“本我、自我、超我”的内在演绎。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伤逝》中男女主人公涓生、子君在现实生活中的性格发展和悲剧性命运的分析,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阐释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还乡》作为哈代的代表作品,体现出了哈代的悲剧描写特色。论文通过对《还乡》三个悲剧主人公分析,揭示了他们的悲剧都是由于自身的偏激性格所导致,从而理解作家对主动适应环境并善于协调自身以避免悲剧发生的呼唤。  相似文献   

19.
冯小妮 《科教文汇》2009,(9):224-224
《还乡》作为哈代的代表作品,体现出了哈代的悲剧描写特色。论文通过对《还乡》三个悲剧主人公分析,揭示了他们的悲剧都是由于自身的偏激性格所导致,从而理解作家对主动适应环境并善于协调自身以避免悲剧发生的呼唤。  相似文献   

20.
自我发现之旅——《黑暗的心》主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暗的心》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取材于康拉德1890年在刚果的探险经历.《黑暗的心》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整个航行就像是一个梦,并可以被看作是深入人的潜意识的旅程.在发现人性黑暗面的同时主人公马洛完成了他的道德拯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