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新的一年,地市报界呈现五彩缤纷,繁荣兴旺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公开发行的310多家地市报,有40多家改出对开版,仅广东省就有9家,其中汕头日报出对开八版;山东省有5家,江苏省4家,全国15个省(区)有了对开的地市报。还有一些地市报将四开四版改为四开八版,和对开报异曲同工,在版面分工、内容安排上则更灵活。如浙江省的金华日报,每周二、四、六为四  相似文献   

2.
新的一年,地市报界呈现五彩缤纷,繁荣兴旺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公开发行的310多家地市报,有40多家改出对开版,仅广东省就有9家,其中汕头日报出对开八版;山东省有5家,江苏省4家,全国15个省(区)有了对开的地市报。还有一些地市报将四开四版改为四开八版,和对开报异曲同工,在版面分工、内容安排上则  相似文献   

3.
纠正扩版误识进一步发挥优势王俊峰全国300多家地市报,1992年前为对开大报的仅五六家,去年变对开大报的已达六七十家。宁波、汕头、石家庄等日报,还扩为对开八版。地市报的扩版,充分反映了新闻改革与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同步性。也可以说,地市报扩版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笔者认为,地市报要办好,必须提高三个知名度。即:报纸的知名度、报人的知名度、报社的知名度。为何要提高三个知名度? 提高三个知名度,是地市报整体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每家地市报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就地市报系统而言,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报业的一个分支,无论从报社数量、报纸发行数量,还是从从业人员数量上看,都应在我国新闻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地市报目前尚未取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在地市报尤其是生活类地市报人面前:当国际国内发生重大新闻时,地市报如何报道?按照以往的惯例,“上面怎么报,下面就怎么报”。可是,这样的做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生活类报纸是走向市场的,其受众不满足于所获取的信息与其他媒体雷同,令人可喜的是,一些地市报特别是生活类地市报已在这方面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就目前地市报的情况来看,与本地新闻版面相比,许多时事新闻版非常薄弱,稿件零散,内容大同小异。而一些地市报的时事编辑也仅仅满足于从新华社播发的稿件中随意选取一些,将版面填满。虽然地市报由于时事新闻版面不多,稿件来源相对狭窄,时  相似文献   

7.
最近,与一位地市报老总聊天.对报业市场上的风风雨雨,他提出一个明摆着却又容易让人忽视的问题:为什么地市报总是办不好? 按理说,地市报扎根一地,有政治优势、地缘优势、人缘优势和资源优势.以一地之市场和资源,养活一张地市报及其子报刊绰绰有余.现实是,很多地市报呈现出共有的"特色":内容一般、经营困难,吃饭困难、人心疏懒.为什么坐拥金山却成了"苦孩子"?这么多优势咋就不结果呢?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地市报呈崛起之势。这不仅表现在它的数量的不断增加、新闻的逐步优化、版面的日渐斑斓,也表现在地市报新闻研究工作的加强上。从新闻刊物上看,地市报新闻工作者撰写的理论文章所占篇幅越来越多,许多文章也从过去的“工作总结型”向“理论探讨型”转变。《地市报学》《地市报总编揖学》等理论课题,正在积极酝酿之中。目前。绝大多数地市报已建起“新闻研究室”一类的机构,地市报新闻理论研究队伍也已初步形成。我们相信,这将成为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不容否认,地市报新闻理论研究有它的劣势,如视野相对狭窄,知识层次相对较低,由于工作任务繁杂而导致的时间相对紧张等等。但同样不容否  相似文献   

9.
地市报面对的是一地一市的读者,在范围上有先天的局限。与中央大报、省报相比,它都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此,在新闻言论中,要处理好这个关系,只注意党报新闻言论的共性,而忽视各级党报不同的任务与地位,就很难能真正地搞好地市报的言论工作。地市报的言论工作有没有优势呢?肯定有。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把握住地市报言论的角度与取向,就可以大大改善地市报的言论工作。地市报言论工作应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小题大做;二是大题小做。同时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是  相似文献   

10.
一份报纸,一个版面,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艺术版,如果没有自己特有的风格,在传媒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将很难获得受众认可和关注。那么,在新的环境下,作为地市报的艺术版将如何应对呢?除了沿用传统书画艺术展示的编辑手法,是不是可以挖掘本土艺术文化,从而形成艺术版的鲜明特色呢?本文以《揭阳日报》为例,探讨地市报艺术版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地市报的时事报道是地市报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怎样做好地市报的时事报道是地市报人应该认真琢磨的课题。湖北《随州日报》这几年精编时事新闻版,把时事新闻版办成了报纸的亮点,增强了党报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从而也增强了党报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报道是地市报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很多地市报对这一块并不重视。文化报道如何搞,是地市报最为头痛的一件事:都市报及国家级、省级报纸抢走了国内、国际文化新闻;很少有娱乐圈里的名家光顾一个小小的地市;地方动态文化又较少而且几无报道价值。基于此,很多地市报干脆就不设文化记者,文化版的内容从其它报刊上摘、从因特网上拾……这样做的后果是:文化报道没了自己的特色,报纸没了自己的文化产品。 怎么给地市报的文化报道定位,一直是新闻界研究的一个课题。笔者通过工作实践,对地市报文化报道角色如何定位…  相似文献   

13.
说起地市报记者应该“攻”大报(给大报写稿),许多人会不以为然:“我们有自己的阵地,何必费那个事!”不少同行只写“本报汛”,而不问津上级报纸。我以为这种倾向不利于提高地市报记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利于提高地市报纸的质量。我认为地市报记者经常“攻”大报,至少有以下好处:首先,地市报记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层.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不应圈于本报狭小的天地,有责任、有义务“攻’大报。其次,经常给上级报刊写稿,可以养成在写作上从高从严要求自己的习惯。相比较而言,地市报稿件就好上一些,有的地市报采用率高达百分…  相似文献   

14.
一版,是各家报纸的“黄金地段”,都各有各的办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办好一版,办出各自的特色?江浙两省20家地市报的72位代表,4月底在江苏省盐城市召开的第五届一版业务研讨会上,交流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和可供借鉴的经验。现摘发几篇,供地市报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5.
集团化、集约化是当今媒体发展的主题。在报界,继广州日报1996年组建首家报业集团后,目前全国报业集团已发展到26家。在集团化的趋势下,地市报是坐等“收购”,还是与时俱进,在竞争中求发展?这是当前地市报人面对的一个实际问题。一、发挥弱势中的优势,打响地域品牌。地市报人普遍认为,目前地市报处于弱势地位:资源少,市场小;制约因素多,优惠政策少;经济底子薄,包袱大,负担重,等等。然而,在困难面前我们也应看到:处于弱势,不等于无优势。只要我们发挥优势,打好地域“品牌”,还是大有可为的。就目前而言,地市报的…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党报三级办报格局中,地市报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大,是离读者最近的党报。但由于全国市州地发展水平有差异,部分地市报特别是内陆地市报,是党报系列中人才资源、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一个群体。如何发展地市报业成为地方党委和报社共同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日趋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由于区位和层级上的差异,许多地市报在与较高级别媒体或其它区域强势媒体的竞争中越来越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这种天然的劣势使许多地市报的主管和从业人员颇为尴尬和无奈。然而,从我国当前的地市级行政单位所辖较大的人口规模和较广的地域范围以及日渐雄厚的经济基础来看,一种甚至几种适合地方受众特殊口味、有地方特色的地市报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如何突破地市报发展中的瓶颈,增强地市报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一版,是各家报纸的“黄金地段”,都各有各的办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办好一版,办出各自的特色?江浙两省20家地市报的72位代表,4月底在江苏省盐城市召开的第五届一版业务研讨会上,交流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和可供借鉴的经验。现摘发几篇,供地市报同志们参考。——编者  相似文献   

19.
雷鸣  丁兴业 《青年记者》2006,(24):54-54
当前有许多地市报都辟有经济新闻版,但长期以来,经济新闻版留给读者的却是一幅“专业、呆板、枯燥、生硬”的面孔,往往“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经济版很难“活”起来。地市报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打造自己的经济新闻品牌,已成为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地市报想  相似文献   

20.
简讯     
△河北省地市报第九次通联工作研究会10月上旬在街水召开。全省18家地市报总编辑和负责通联的同志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就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培养提高通讯队伍、办好《读者来信》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有10家地市报代表介绍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