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7 毫秒
1.
在老庄道家哲学中,关于“道”这一范畴,老子和庄子的认识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老庄的天道观,从根本上讲,都是唯心主义的,他们认为“道”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在“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上也有基本相同的看法。但老庄关于“道”的认识也有不同之处,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本体论,庄子则将“道”内化为心灵的境界;老子强调“道”的自然无为,庄子则追求精神境界的超升;老子的“道”玄不可测,而庄子的“道”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老庄“道”论之异同,对老庄后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先秦道家老子庄子的著作看,老庄没有从正面论巧,文中出现的巧也基本是被否定的。但透过其文字深层看,老庄有肯定的“巧”。他这种“巧”,是“大巧”,“大巧若拙”,拙不见巧,是不见其形的道之运行,但舍去了运行的形式,表现为自然之巧,隐迹之巧,体道之巧,因而此巧为“不巧之巧”。形而上的“道”下落到物质层面,就有人为的体道之巧。老庄对体道之人的创造之巧也给予了张扬,而对不符合自然之“道”彰显于外的人为背道之巧给予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3.
道家、道教、道学是中国哲学史上先后山现的三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和宗教流派。三者虽有联系但毕竟是有区别的。道家作为先秦时的一个学术流派,创始人为老子,继承人是庄子,合称老庄。其学说中心是“道”。老子第一个提出“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用“有”和“无”解释宇宙本源的第一人。道家之名,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道论包含有本体论、宇宙生成论,也包含有体验、把握“道”的智慧与方法,人生修养的工夫与境界论。庄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源,具有超越性、普遍性、整体性,其特性为“通”,是“自本自根”的。庄子的道论包含了破除成心,跳出藩篱,超越彼此是非,把握“道枢”的方法论与通过“心斋”“坐忘”“齐物”等工夫,达到“无待”“与道同体”“寥天一”的精神自由的境界论。老庄“道”范畴的基本涵义及“道论”之基本架构是相同或相近的,但有不同的偏重。相比较而言,老子道论更富有原创性,更为简约,庄子的自由精神的境界论更为圆熟与活泼。道遍在于每一物的思想是宋儒“理一分殊”的滥觞。  相似文献   

5.
郭玥 《文教资料》2013,(35):18-20
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文化最重要的两部经典.虽然老庄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然而两者对于“道”所侧重的角度却有所不同,老子的“道”心怀天下,庄子的“道”专注个人.而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与两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思维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6.
道家中老子、庄子都是最崇尚自然山川,老庄之道就是从一切自然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其思想体现为:"无为、处下、不争、柔弱、清虚、任自然"等。其目的于效法自然规律来治国、保身、养身及文学艺术创作。老庄认为道来自自然,而山水正是大自然的精华,山水和老庄的玄理在人们的主观意识是相通的,而山水画中的形象是表达玄理的最合适的媒介,山水画的作用是为了"澄怀观道"。调动山水画这种形式,去体现和学习老庄之道。  相似文献   

7.
道家中老子、庄子都是最崇尚自然山川,老庄之道就是从一切自然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其思想体现为:"无为、处下、不争、柔弱、清虚、任自然"等.其目的于效法自然规律来治国、保身、养身及文学艺术创作.老庄认为道来自自然,而山水正是大自然的精华,山水和老庄的玄理在人们的主观意识是相通的,而山水画中的形象是表达玄理的最合适的媒介,山水画的作用是为了"澄怀观道".调动山水画这种形式,去体现和学习老庄之道.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论自然观颇具特色,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根本,世界的本原。庄子进一步丰富了“道”的内涵,提出以无为本的宇宙本体论思想。近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使人们认识到人与大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这就是老庄思想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源头,老子提出的“味无味”、“以身观身”与庄子提出的“神遇”、“物化”等体道方法,都为后世理论家所吸收,并成为重要的审美体验方法。老庄的这些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审美体验论的理论框架,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道"、"人性"、"为道"是老庄哲学的主要命题,因此在这几个方面,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并无太大出入,但在社会政治观、刚柔观等问题上,两人的思想却存在着差异.本文拟从这些方面来探讨老庄哲学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的家庭背景、自身的身体状况及思想上的困惑都是他与道教结缘的主要原因。王阳明对道教的态度既有欣仰,又有怀疑。年青时期他对道教道本论和内丹学思想多有吸收,晚年时期又对道教长生不死之说及清静无为思想进行批判。总的来说,他的良知说与心之本体思想受道教思想影响是非常大的。  相似文献   

12.
《逍遥游》是《庄子》中非常重要的一篇,集中体现了庄子的自由思想。但后人对于“逍遥”的解释存在诸多分歧,对庄子自由思想的认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庄子从小大之辨开始,展示了对自由的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认识,并提出了自己的自由思想,同时对达到自由的途径和手段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在苏轼的思想中,儒佛道三家思想并存,并已深度融合。这三种思想随当时的情势不同,或消或长。在苏轼顺利的时候,儒家经世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当他处于不利境地时,佛道思想就成了他保护自己的精神屏障。前后《赤壁赋》中所体现出来的达观,正是佛道思想在当时处境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李白的仙道诗与他求仙访道的体验以及对道教修炼道术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诗人求仙访道过程的展示,是对修炼道术的具体描绘,是对清静与超越的追求,这些都与当时道教中的上清派所追求的清静与超越是相通的,他们的思想理论的立足点都是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三教合流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结构的反映,提倡一种“和而不同”、“殊途同归”的精神。宋代帝王顺应了三教合流思想,采取了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宗教思想为辅助手段的方针,允许佛道二教的均衡、适度发展。使得宋代帝王的宗教思想呈现出功利性、多重性、历史继承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之二虫又何知?”,对其中的“二虫”的理解,以往各家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二虫”指的是蜩与学鸠,有的认为指的是鹏、蜩。本文通过对庄子哲学中关于获取相对幸福和绝对幸福的方法的阐释,以及对‘二”、“虫”、“二虫”的考证和“之”字的分析,同时参考郭庆藩等人对此问题的看法,并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探讨“二虫”的具体内涵:“二虫”指的是“蜩”与“学鸩”。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哲学要建构属于自己本民族的言说方式,就有必要在吸纳其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深藏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并加以诠释和创造.就中国道家思想方法而言.由于它可能用系统的方法将事物各层次上的本质观结成一个整体,并分层次地去描述事物的属性,从而有可能实现人类认识的整体性超越,获得对古今中外认知成果的高度综合.可以相信,对道隶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进行深入地挖掘和诠释,将会使时代提出的融汇中西、高度综合的理想成为可能,使中国哲学的现代建设以及自身言说方式的建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魏晋是道家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发生巨大作用的时代 ,其发展阶段是 :建安年代是道家人生哲学挣脱外在束缚 ,追求人生真实的内容迅速扩展的时期 ,以曹丕、曹植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以此为指导 ,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对于思想的解放、人生的深刻认识和道家人生哲学的扩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是道家人生哲学走进生活的一个必然的阶段。魏晋之际的竹林时代是道家人生哲学在理论上获得重大发展的时期 ,正是在这一时代 ,道家的人生哲学获得了较深刻的理解和实践 ,道家学说成了竹林士人不二的选择 ,成了士人的人生指南 ,而在对道家人生哲学的理解和实践中又呈现出了多样性。至东晋 ,随着郭象等人内圣外王思想的普遍认同 ,士人对道家人生哲学的理解和实践趋于一致 ,人生被切入到审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以"主体观"的变迁为线索,对差异教学思想的历史源流进行系统梳理,是研究差异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视角。根据不同时期"主体观"的不同,可以将差异教学思想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主体性缺失状态下的古代差异教学思想、自然主体观和理性主体观观照下的近代差异教学思想以及建立在对理性主体反思与批判基础之上的现代差异教学思想。在这个发展历程中,人们主要围绕若干理论范畴展开思考与研究,而这些范畴正是今天我们深入探讨差异教学问题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韩愈庄骚并举的意义有四:在儒学语境下,庄骚并举,且置庄骚于儒家经典之后,提升了庄骚的地位;启发了后世对庄骚共性的思考,促使人们对庄骚的思想内蕴、艺术精神作深入探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庄骚浪漫、谲怪特色形成的原因,并使之得到比较符合儒家理性的解释;激发了后世学者对庄骚接受史的探讨,使庄骚在文学史上的传承线索渐趋明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