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几年来的实践过程看,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与招生仍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本义就此作粗浅的探讨。 一、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给招生带来的影响 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从扩大学校的分配权限入手的。几年来,学校在编制计划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形式的供需见面、用人单位招聘考核录用等方式。虽然供需见面,招聘考核录用等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从总的方面来看,供求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缓和,分配计划的编制趋于合理,用人单位满意,学生志愿兑现率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校  相似文献   

2.
中日大学就业指导制度比较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转变毕业生分配工作部门的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已势在必行。对此,学习和借鉴别国的经验很有必要。本文仅拟对中日两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能、就业指导、就业择职观念作些比较、分析和思考。一、学校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能在中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部门主要是高校学生处、学工部或人事处。毕业生分配制度原为国家统包统分,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渐向学校与用人单位实行“供需见面”、“双向  相似文献   

3.
自从去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宣布自当年招收的大学生开始,实行大学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由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就业、定向就业,逐步实行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的改革以来,大学生毕业分配的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这几年一直在探索着、尝试着。这里我们发表了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陈瑞莲等同志的三篇文章,希望有更多的同志为促进、完善这一改革而出谋献策。  相似文献   

4.
国家教委1988年曾提出过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上学交费,不包分配,平等竞争,双选就业。机械工业部所属院校在1993年进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从1994年起全部推行试点院校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即国家招收的毕业生,其就业方式实行学校与用人单位“供需见  相似文献   

5.
有计划地、逐步深入地改革由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统包统配的毕业生分配制度,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师生的愿望。 1989年,中国纺织大学毕业分配工作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试行长线专业和分配困难地区的毕业生可在本地区范围内自找工作单位,其它毕业生可向用人单位自我推荐,然后向学校提供信息,再由学校与省(市)纺织厅(局)协商后纳入计划、实施分配的办法。实践证明,双向选择、自谋职业的分配形式的确利弊共存。而分配制度的改革方向,除按国家任务实行定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来愈严重。一方面毕业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毕业生供求趋于平衡,另一方面大专毕业生几乎无人问津。据最近上海举行的一次人才招聘及人才交流会所报道,并不是用人单位不要专科生,那些有专长、肯吃苦的专科生仍然是需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专科生是否能以佳绩和技能被用人单位所吸引。  相似文献   

7.
随着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用人单位增加了适当挑选毕业生的自主权。学生增加了一定选择工作的自由度。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毕业生择业前的心理准备进行了阐述,旨在提醒毕业生增强择业意识,以良好的择业心理去迎接竞争社会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当前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就业率,保证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主要问题。我院按市场理念加强校内人才市场建设,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在毕业生就业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一、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就业市场随着国家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分配制度,每年的四月到六月份,是毕业生最为忙乱的时期,为了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不少学生利用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奔赴各自省份的人才市场,还有的独自去用人单位进行自我推荐,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为此,从1998年开始,学校就尝试组织校内人才供需见面…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体制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人才市场更加青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那些持有“双证”及“多证”的中专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作为中等专业学校,如何主动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使中专毕业生在众多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是我国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资源配制的客观要求。目前,十分激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竞争,已成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竞争的作用、现状以及应有的对策措施,意在探求毕业生就业市场建康有序发展的规律,实现人才的公平竞争,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1.
国家教委决定1995年进一步加大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改革力度,规定实行招生“并轨”的学校,要配合主管部门尽快落实或完善与此相配套的教学、学籍管理、奖贷学金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招生“并轨”之后,本科生便不再分“公费生”、“委培生”、“自费生”,而统称为“按国家计划招收的学生”,一律缴费上学。“并轨”招生制度的实行,把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推向深入。我国从1982年起就开始实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1989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报告》及《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国家教委…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至1985年,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总的模式是“统包统配”。这种分配制度是与我国当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对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和国防、能源、交通、教育等系统对人才的急需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这种分配办法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最了解毕业生情况和专业使用方向的学校在毕业生分配计划制订的过程中没有发言权,用人单位没有选择毕业生的权力,毕业生没有表述自己分配志愿的机会。培养与分配脱节,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均缺乏动力和压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事制度、企业法等各种改革措施的出台,这种“统包统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及毕业生就业形式的变化,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做好高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更是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国家劳动人事制度的深化改革,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由过去单一指令性计划的统包统配制度逐步向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方向过渡。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为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增加了更多的机  相似文献   

15.
现行的就业分配制度是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改革逐步走向市场化,竞争空前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是每个毕业生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从事就业工作几年,组织过上百次的招聘会。根据招聘结果,笔者认为,毕业生要想闯过求职面试关,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随着经济体制和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建设完善的,可使毕业生、用人单位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运用,加强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结构调整,调动学生就业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如何将高校毕业生输送到国家最需要和毕业生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怎样才能使国家、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利益得到保障?自1981年以来,全国肩负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同仁们都在苦苦地思索。1983年,一种试验性、探索性、改革性的毕业生分配办法在艰难中起步了,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供需见面”。所谓“供”指的是学校和培养单位,所谓“需”则指用人单位。学校和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学校和培养单位向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的专业、使用方向以及毕业生的具体情况,用人单位向学校和培养单位介绍自己所需专业、人数、使用意图以及具体要求,双方在国家关于毕业生分配方针、原则指导下,经过协商落实毕业生分配计划。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毕业生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到1993年,将实行国家不包分配制度。因此,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日益成为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1987年,北京地区71所高校有655名毕业生被用人  相似文献   

19.
如何构建诚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统包统分”的大学生分配制度已一去不复返,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正在形成。市场导向呼唤建立诚信的大学生就业体系。政府调控应从宏观上制订有关政策,完善有关制度,建立诚信机制,用制度保证大学生就业体系各个环节的诚信。毕业生的诚信是建立毕业生诚信就业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学校的诚信是建立毕业生诚信就业体系的保障,用人单位的诚信是毕业生就业工作公平公正的保证。只有毕业生、…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自198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供需见面”、“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等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不断前进。自2002年国办发19号文件明确提出高校毕业生“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就业,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