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取舍处理一取文章主干。抓住了主干,脉络自然分明。《邹忌讽齐王纳谏》主干是“讽”。“比美”的“三问”是讽的原因,“规劝”的“三比”是讽的经过,“纳谏”的“三赏”“三变”是讽的结果。没有邹忌的讽谏,就没有齐王的纳谏,就没有“皆朝于齐”的“国际影响”。“战胜于朝廷”的政治见解就无从立意。通过抓主干,便于学生理清作者的思  相似文献   

2.
一陈寅恪先生在其(《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元白集中俱有新乐府之作,而乐天所作,尤胜于元。淘唐代诗中之钜制,吾国文学史上之盛业也。”如果说,元、白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是中晚唐诗坛现实主义的高峰,那末,以《秦中吟》、《新乐府》为代表的讽谕诗,则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高潮。尽管这些为“时”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的讽谕诗,历来被不少诗论家讥为“浅俗”而遭到“艺术性不强”的非难,但如果我们试从白集中抽出这些跃动着时代的脉膊、现实性极强的讽谕诗,白居易的作品恐怕将因此而显得苍白无力,很难同他得到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称号名实相副了。  相似文献   

3.
在对《长恨歌》主题的研判中 ,持“讽谕说”者在认识、理解乃至研究方法等方面 ,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偏颇。本文着重从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妄猜、历代评论家常犯的美刺原则扩大化错误以及他们对《长恨歌》主题倾向枉解三方面 ,对“讽谕说”提出了质疑 ,从而指出 ,推崇“讽谕说”者 ,是在忽视文本、背离作者本意的情况下 ,以比附、推演的方式不适地为《长恨歌》确定了“讽谕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长恨歌》主题归属的讨论已经进行了一千三百余年。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辩中,被提出的观点和解读可谓汗牛充栋。其中“讽谕”主题说是较有影响力的观点之一,本文拟对“讽谕”说中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一番深入的辨析和探讨,并依据历史记载以及新近发现的成果,从《长恨歌》文本入手,探索《长恨歌》的讽谕主题和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5.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题目是后人加的.邹忌,是齐国的大夫.齐王,这里是指齐威王,据《史记·六国表》,当于公元前三七八年至公元前三五○年在位;据《竹书纪年》,当于公元前三五七年至公元前三二○年在位.讽,即讽谕,规劝,就是用暗示或者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说明道理,使别人接受.谏,下级劝上级称谏.纳谏,就是君王接受巨下的劝告.“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法结构是兼语式,其中“齐王”是兼语,如果分成两句话讲的话,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相似文献   

6.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与评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邹忌讽齐王纳谏》为《战国策·齐策》中一篇由己及人,以小喻大。因事悟理,纳谏除蔽的优秀历史散文。其魅力之大,使人百读而不厌;生命力之强,虽历千载而不衰。斯文短小精悍,论事缜密,炼句若诗,笔触细腻,篇章逻辑性强,于无华的文字上“流美”,在和颜悦色中“服人”。 文章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属直陈其事一类。“讽”字,乃微言婉词劝谏之意。换言之,即运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即)接受。谏,指臣子、晚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儒林外史》的讽刺技巧,表现出内讽特征,而《格列佛游记》则表现出外讽特征,两人在讽刺技巧的运用上都已达到了极致,为世界讽刺艺术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宋玉的《讽赋》是针对“楚襄王好女色”的专题讽谏文章,全文借自我辩白,概括了女性示爱的典型规律和男性自律的基本规范,为君王认知女色和应对女色提供了经验性借鉴,其讽谏的实质是止欲与戒淫。  相似文献   

10.
《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注:“[以]以为,认为。”我们认为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这副对联具有用人名对人名、人名中的数字对数字之妙,摘取各自的诗句,隐喻各自的形状,都非常贴切。柳三变,即柳永。柳永有《破阵乐》词一首,其首句“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上联是用人物柳永和他的诗句属对的。张九成,字九韶。《宋史》有传,宋绍兴二年三月甲寅,高宗策试进士,张九成名列第一。九成对策中有句云:“澄江泻练,夜桂飘香,陛下乐此乐时,必曰:西风凄劲,两宫得无忧乎。”故李清照撰联以讽之。李清照讽词人  相似文献   

12.
李文清 《培训与研究》2007,24(10):14-15,32
白居易的讽谕诗大多是"以情为主而义附之,所以成为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诗,"主要作品有《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思想内容,白居易的讽谕诗对后世诗人关心政治和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其讽谕诗创作也存在不少缺陷,这是由作者创作的主旨所决定的。过分注重"为时为事"、"补察时政"的创作原则,影响了讽谕诗的情致韵味。  相似文献   

13.
讽寓作为一个翻译学的术语能否运用于中国诗学特别是汉代《诗经》阐释活动中,西方汉学家有着不同看法:或认为中西方诗学话语有着根本的差异,讽寓的概念不能用于中国文学上;或认为讽寓体现了文学语言言此意彼的普遍特征,能够运用于中国文学诗学解释活动中。本文认为,讽寓概念可以运用于中国文学诗学解释活动中,但这种运用不在于它是否符合西方的讽寓批评传统,也不能只从文学语言言此意彼的特征来认识,而在于它符合中国古代以经学为本位,将《诗》道德化、寓意化的诗学传统,同时也涉及到《诗》自身的一些特点,如情感性、历史性的认识与肯定。  相似文献   

14.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写齐国谋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选文情节生动,语言精炼,细致地刻划了一个精细、聪明、勇敢的谋巨形象。全文不到三百五十字,主要是通过记事,说明纳谏才能强国的道理,叙事委婉生动,说理浅近易懂而富于说服力,能给人深刻的启示,确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教学这篇课文我觉得重点是在邹忌的“讽谏”和齐王的“纳谏”上,而难点应放在邹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大多是从政或志在从政的士大夫,他们的中心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因而,以《诗大序》文学观为创作背景的讽谕诗,是表明他们创作纲领的所谓“表艺”理论。 在文学史上,做为复兴、继承《诗经》精神的唐代  相似文献   

16.
清儒章学诚在概括战国文章的写作特色时说:战国文章“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文史通义》)。又说:“未尝离事而言理”。前者是说战国文章善用譬喻,善于比事连类,阐明道理;后者是说战国文章说理富于形象性。这个说法,衡之于《战国策》,包括《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内,是很有见地的。但引喻设譬,形象地说明某个道理,并非只是由于“比兴之尚,讽谕之义,固行人(策士)之所肄”(章学诚《文史通义》),主要还是为达到讽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通过记叙邹忌以切身感受的“比美”之事设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最后成就霸业的故事,说明了统治者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富国安民的道理。邹忌巧妙设喻,不仅做到了“忠言顺  相似文献   

18.
【设计意图】 《邹忌讽齐王纳谏》篇幅短小,没有什么特殊的文言现象。内容也容易把握,如按课文自然顺序讲解,则很难启愤发悱。我抓住一个“思”字,贯通全文。分步设置障碍,以引发学生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讽谕诗论是他创作讽谕诗的理论指导,内容主要有四:一是诗歌创作要以情为基础,以情感人;二是“为时”“为事”的创作原则;三是诗歌的语言要通俗易懂,诗意显豁;四是原则上,内容与形式要统一,但必要时也可例外。他的诗论是对是对《诗经》精神的贯彻,与元结诗论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20.
优伶,即倡优伶人,相当于今天雅称之“戏曲演员”,有些关心国运民瘼的血性艺人,他们擅长智谏巧讽,借艺干政,借戏评文。除了《史记·滑稽列传》优孟故事,还有以下数则。智责县令欧阳修所编《新五代史》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