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晓琳 《文教资料》2007,(16):102-104
弗吉尼亚·伍尔芙首次提出了女性写作有别于男性的“性别写作”,她主张的“书写的自由”主要源自于她主张的“女性生活、思想、精神的自由”,并将其充分地反映在她的具体创作和生活中。  相似文献   

2.
[灵秀脱俗的伍尔芙]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家学渊源,名流熏廊,以及女性独有的特质赋予了伍尔芙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敏感细腻的性格,《到灯塔去》是她的代表作.以作者幼年生活为基础,以父母为主要人物雏形,以灯塔为中心象征物,探讨了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并试图揭示:男性和女性的对立因素应取得平衡,共同组成一个有序的理想世界。伍尔芙的主要意识流小说还有《达洛卫夫人》、《雅各布的房间》、《海演》等。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伍尔芙在曼哈顿》是麦琪·吉顺应21世纪以作家为中心的文化迷恋和作家生命虚构创作热潮的巅峰之作。这部生命虚构小说寄生于伍尔芙的生命因子,不仅让20世纪最杰出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穿越到21世纪的纽约,而且塑造了一个迥异于伍尔芙传统传记形象的特异互补形象,是一部生命延展型非自然生命虚构叙事作品。作品大胆地虚构文学先辈,语言风格在极力模仿伍尔芙的同时,又不失麦琪本真的风格,在克服"影响的焦虑"的同时,超越了自己。作品激起了新一轮的伍尔芙各级生命文本的阅读热潮。  相似文献   

4.
夏晶 《考试周刊》2012,(55):26-27
女性的地位问题一直是全世界女性关注的话题.东西方由于文化的不同,女性觉醒的方式也不同。本文拟选取相同时期西方和中国女性主义作家代表——张爱玲和弗吉尼亚·伍尔芙进行分析并比较她们写作方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电影的故事描绘了处于不同时间、空间里的三位女人: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郊区,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她的乡村宅邸中醒来;1949的年的美国洛杉矶,布朗夫人独自在厨房中阅读伍尔芙的小说《达洛卫夫人》;20世纪末的纽约,一位名叫克拉丽莎·达洛卫的同性恋女编辑正要出门买花,筹办私人宴会.  相似文献   

6.
曹述莲 《陕西教育》2011,(11):53-53
《桂花雨》一文,是琦君的散文集中的其中一篇。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和怀念之情。因此这种以情贯穿全文的文章.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是当代西方思想中极其富有实践性和吸纳性的思想流派之一,同时也是最为活跃一个思想流派。英国著名的女性主义先驱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理论写作与文学创作都十分富有独创性和前瞻性,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的要素和本质特征。伍尔芙首先将双性同体的思想引入文学创作领域,同时双性同体的思想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通过探讨弗吉尼亚·伍尔芙在短篇小说《遗产》中对男主人公克兰登先生的无情讽刺,来解读分析她的女权主义思想:对父权制压迫下的女性心理和生存问题进行探讨,挑战占统治地位的男权主义的社会次序。  相似文献   

9.
《老王》是入选教材的一篇文章,作者杨绛先生叙述了自己与一位人力车夫“老王”交往的琐碎往事,赞扬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淳朴天性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不幸者”的同情和悲悯之情。  相似文献   

10.
时代是作者的大舞台,作者是舞台上的演员,作品是演员的独自,因此,时代、作者、作品具有一种动态的联系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开的,在阅读作品时,不能将三者割裂开来,孤立起来,而应该联系起来,将作品置于时代现实社会中,置于作者的感情世界中,综合分析品味。一、在时代与作者情感中品味作品的好处(一)能了解时代对作者的影响。作者生活在时代环境中,生活中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作者,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就通过作品呈现出来,充分理解了时代环境对作者的影响,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就不难了。不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经过,就不能真正读懂鲁  相似文献   

11.
《简·爱》是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有显著地位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简·爱成长之路,塑造了一个独立自强、不畏权贵、不向世俗低头的有反抗精神的人物角色。文化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本身经历的写照,可以从简·爱的经历与作者的真实经历对照中看出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正>电影的故事描绘了处于不同时间、空间里的三位女人: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郊区,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她的乡村宅邸中醒来;1949的年的美国洛杉矶,布朗夫人独自在厨房中阅读伍尔芙的小说《达洛卫夫人》;20世纪末的纽约,一位名叫克拉丽莎·达洛卫的同性恋女编辑正要出门买花,筹办私人宴会。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关注《背影》一文中的父爱的同时,还要关注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作者在《背影》中通过对父亲生活的描写观照了自己的生活,而生活的不易让他更好地理解了父亲。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也是自己的背影,更是千万个父亲的背影。  相似文献   

14.
鉴赏诗词首先要了解背景。这里所说的背景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生活的小环境,包括作者的生活体验、经历以及作者的艺术风格等。一个作者,他生活在某个时代,就一定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任何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的结晶。尤其是文学作品,它的意境必然打上时代的鲜明印记,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因此,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生平概况和写作时的思想状况,是理解诗词意义的前提和重要依据,通过背景去读诗解意也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另外,大凡艺术上…  相似文献   

15.
唐书哲 《新高考》2015,(3):26-30
作者简介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英国小说家,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先驱之一。伍尔芙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斯蒂芬爵士是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学者和传记作家,和亨利?詹姆斯,T?S?艾略特等文学大家交情不错。伍尔芙没受过正式教育,但她打小便在父亲的私人图书馆广泛涉猎,汲取了丰富的知识。浓郁  相似文献   

16.
"双性同体"诗学与萧红的文学创作内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性同体"最初在荣格心理学中得以理论的定型,随后由女性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芙发展并得到进一步的阐释。作为一种女性主义价值观,"双性同体"正逐步走向作为一门诗学的位置。萧红在她的女性文学创作中,以"双声话语"的文本意识、"童心"状态的整合创造力成功体现了"双性同体"诗学的文本内蕴,从而揭示了她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和超前性,也更加印证了"双性同体"诗学观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7.
美国戏剧家阿尔比的《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讲述的是一部人生悲剧,但故事的结局主人公却重新获得生活的希望。基于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的游戏理论,可以发现结局的转变和贯穿全剧的"游戏"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该剧从戏谑性的剧名和神秘性的章节名,到推动情节发展的四个游戏,再到人物对话中夸张诙谐的文字游戏,这些无处不在的游戏精神以其戏谑的姿态讽刺和抵抗理性和功利的现代文明,使人物和读者在精神层面得到某种宣泄和释放,获得某种自由,从而战胜人生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8.
[文题设计]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有位记者曾经采访作家卡波蒂,问他:“你说的‘控制力’的准确含义是什么?”作家回答:“我指的是始终在风格上和情感上掌控你的材料。一个句子,尤其是临近结尾的句子,如果乱了一处节奏.或者分段失败,甚至标点有误,就可能把整个故事给毁了。亨利·詹姆斯就是善用分号的大师.海明威则是一流的分段行家.而弗吉尼亚·伍尔芙从来没写坏过一个句子。”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以似乎有些偏激的表白开篇。然而,即使你对这些“激烈”的言辞再不满,在读完作者对其它动物形象化的解读后,也会在无形中进入作者的思维和叙事空间,加入对生长在塞北草原的马——“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的赞叹!作者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认识了马,马也正是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进入了作者的生活。马的野性、奔放、不屈、进取,让正处于极度压抑中的作者感受到了“生活不朽的壮美”。此时的马和它所象征的精神,已经成为作者精神世界的寄托,与作者对生活的认知和态度叠化在了一起。品读此文,我们要欣赏的不仅仅是别具一格的行文,更有隐藏在内作者心深处的火一般的生活热情!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芙在《达洛维夫人》中以时间为潜在的叙述线索,通过交替使用客观时间和心理时间,使人物意识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中来回,以探讨小说中时间和存在的关系以及传统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窘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