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世纪初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早已尘埃落定,但它所警告的教条主义空谈理论的危险并没有随之消失。"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宣传"主义"和"学理"的方法,对我们今天的理论宣传仍有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亦即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所有制经济结构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以至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整个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才得以实现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研究时代主题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研究时代主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这一理论,正确认识国际形势,执行党和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辟地阐述了党的性质,扼要地阐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宗旨。科学发展观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随着时代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得益彰,并引领中华民族之崛起。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究竟该如何实现?马克思强调它的实现只能从既有的社会发展中去"发现",而不是在空想中"发明"。他将对19世纪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洞察同自己的"世界历史"思想相结合,认为社会主义并不是在任何基础上都能产生的,现代社会是社会主义实现的基础和保证,而20世纪中、苏两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印证了马克思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马克思社会主义语境问题,这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亲自抓科技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战略问题来对待,科学地总结了我国教育工作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作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内  相似文献   

7.
对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的语境重构和文本解读表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确是一场关乎马克思主义的论争.通过辩证地阐释"问题"和"主义"的关联,李大钊坚持了"主义"的首要性,同时又没有放弃"问题"的重要性;强调了"根本解决"的必要性,同时也没有忽略"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无论就当时的情形来看,还是历史地看,"问题与主义"之争都是一场具有高度学术和思想涵养的政治论争.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运动中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揭开了20世纪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论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论争从单纯的文化选择问题演变为政治选择与文化选择双重问题之争。新中国成立后,自由主义被当作腐朽没落的东西,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全面清算。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变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会引发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从宏观上全面梳理这场主导20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争的发展态势,思考争论的历史启示,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和马克思主义创新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后,都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主题词;同时,这一主题也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丛琳 《华章》2012,(2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毋庸讳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特别是,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和赛尼特《西方应走社会主义道路》两文的面世,更促使我们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并非一个简单的主义就能化解所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需借鉴各家之长,不断获得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2.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必须抓住时机努力提高自己。 1、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教师队伍,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贯穿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服务于这一根本性要求,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不仅是我国高校育人本质的体现,也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现实要求和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4.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新民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大科学体系。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中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实现与时俱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综合"与"中和"是邓小平理论思维的特质。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综合"与"中和"思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远见卓识的主张。综合思维与中和思维有助于国家战略方针进退有度,避免忽"左"忽右,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是执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性语境中,"阿本之争"体现了现代性问题的悖论性与复杂性,表征着"现代性的张力"。在电影观上,阿多诺与本雅明有着重大的分歧:前者认为电影是极权的工具,它抑制受众的想象力,有着粗鄙化的商业倾向;后者则认为电影是反抗极权的武器,它打破艺术的贵族化垄断,丰富受众的感知方式。"阿本之争"的背后潜隐着如何认知现代社会与现代艺术的离合关系、如何认清科技的压抑性与诗意性的共生关系以及如何捍卫现代性语境中个体的"完整的自由"等十分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从历史地位到指导意义,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全面总结概括。他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今天,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政治显现出独有的优势,这种优势来源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本文对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比较,并提出中国政治的优势所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果。从1982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不断发展变化,其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演变具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