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中"僵"应作"仆倒"理解。上古时期,"僵"的词义主要为"仆倒",之后"僵"又引申出"僵硬"之义。清朝晚期前"僵"的"仆倒"义被"僵硬"义取代,晚清时,"僵"萌生出"事情停滞不前"之义。  相似文献   

2.
张院利 《天中学刊》2012,27(6):102-104
大量的出土文字材料证明《说文》对某些字形、音、义的说解并非完全正确。《说文》对"犀"和"委"的说解当作修正。"犀"字当是从""省声,"委"字当从女从禾,禾亦声。  相似文献   

3.
《古辞辨》中认为,"醬(酱)"来源于"將",因为"將"有"辅助"义,酱对主食起到辅助作用,因而得名。但是,本文从字形和饮食文化两个角度来考察,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首先,从字形来看,"醬"金文的字形从"酉"、"爿"声,"爿"并无"辅助"义。其次,从饮食文化角度来看,"醬"开始是作为主食而非调味品。关于"醬"的语源,笔者认为"醬"来源于表示"稠"义的"糡"(糨)。  相似文献   

4.
释“方”字     
方子剑 《文教资料》2014,(35):17-18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方"字的本义为"併船也",但从"方"字出现的其他文献资料及辞书中,"方"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如果能够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进行比较,将形训和义训相结合,则能论证有关"方"字的合理解释,还原"方"字从本义向引申义转变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5.
表示"等待、等候"这一意义,"俟、待、候、等"的历时演变情况是:先秦用"俟"和"待",汉初始用"候";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沿用先秦用例及仿古外,"俟"在口语中几乎不用,主要用"待",其次是"候";"等"表"等待、等候"义,始见于晚唐五代时期,此后的宋元时代,"待、候、等"一直处于竞争中,直到明代,"等"的使用比率才在口语化较强的文献中占绝对优势,表明"等"在口语中已基本替代"待"和"候"。"等"之"等待、等候"义产生是方言进入通语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黑"在M·Swadesh《一百词的修订表》中居91位,是语言中较为核心的词。考察东汉文献,"黑"语义场有10个成员:黑、墨、玄、弋、缁、淄、黔、黝、盧、皁。上古汉语里,先秦时期表"黑"义的有"黑、墨、玄、缁、盧",但"黑"占主要地位,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现代汉语。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淄、黔、黝、皁"也加入了表"黑"义的行列,但使用频率极低。  相似文献   

7.
"合"、"同"在战国时期联合成复音词,有初始义"和合齐同、齐心协力"和引申义"和谐一致、志同道合"。唐朝,其产生另一引申义"各方执以为凭的契约、文书",此义位至明代成为"合同"一词的核心义位。在现代汉语中,"合同"一词仅表示"契约、文书"一义,其他义位基本不再使用。从古至今,"合同"一词的词义系统经历了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以概念场为参照背景的"概念要素分析法",对上古汉语中"食"类动词进行分类分析。随后,通过上古汉语"食"类动词与现代汉语"食"类动词的对比,总结上古汉语中"食"类动词词化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耗费”义动词“花”与“化”的关系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耗费义"花动"始见于宋元时期,而非清代。在耗费义"花动"类合成动词中,"花费"最先词汇化,始见于元代。"耗费"义动词"化(hua)"始见于明代的"化费",其在出现时间和用例数量上,都远远滞后于耗费义"花动"。而作为"耗费"义动词‘花'与‘化(hua)'之关系有待深入考证。  相似文献   

10.
"结"的本义为"(系)疙瘩",其语源义托于其声符"吉",而"吉"与"结、打结"义无涉,乃为"介"的声借字,反映在书面上,形成了一批以"吉"、"介"为声符的异体字。在"结、打结"这个义位上,"介"逐渐让位于其假借字"吉",而作为音借字"吉"在声音上取得了表达"结、打结"的独立地位,并进一步孳乳引申,派生出一系列同族词。  相似文献   

11.
在谓宾对象介词短语中,介词所标记的是谓词宾语指涉的对象,标记对象的介词一般是“对”或“对于”。蕴涵这种介词短语的句法结构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其谓核动词具有[+施加]的语义特征和[十黏连谓宾]之句法特征;它包括“形式动词”、“‘于’缀动词”、“允准动词”和“示显动词”四个次类。谓词性宾语则具有[-受事赋值]和[-致变]两个语义特征,它可分为“心理感知与评述动词”、“动作动词”和“形容词”三类。介词所标记的谓宾对象,须具有[+受涉]、[-倚变]和[+拒载]三个语义特征。其句法主语因受谓核动词的制约,既有施事题元角色,也有当事题元角色。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了《红楼梦》中“家的”“三曹对案”“通书”的含义,并由此对《红楼梦》的作用、源流及其艺术创造作了阐说。  相似文献   

13.
量词的用法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认知语言学的引入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通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并结合汉字字义的溯源对量词"双""对""副"的用法作了系统的分析与辨别,力求给出充分而合理的解释,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对、副、双一是三个常用的名量词,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基础量词。在表示数量“二”时的意义相近,外国学生在学习时经常混淆三者的用法。本文试图从三个字的本义出发,并举出这三个量词在现代汉语中和名词的搭配情况。然后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其后所接的名词语义进行分析,揭示其差别,找出规律,从而帮助初级汉语学习者正确使用这三个量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颇有创新性地提出了新概念、新观点,即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人物板块结构有四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口字型、吕字型、品字型、器字型,并通过举例论述了《红楼梦》、《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儒林外史》是这四种类型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6.
介引对象成分的“对”有3个义项,它们在中介语中的使用情况各不相同。考察它们的使用频率、正确率以及偏误后发现,不同义项的难度等级和偏误规律不同。在教学中应该把这3个义项分开,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少出偏误,有效习得。  相似文献   

17.
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有铭文共十六字。其中前足膝部和左腹外壁下部有相同铭文"安邦"二字。关于此二字的释读,学界存在分歧,结合所见到的铭文拓片对其进行补充释读。  相似文献   

18.
“败绩”本义为“毁坏绩麻”,后产生隐喻义“毁坏功绩”“事情的毁坏、失利”和“战争的失败”义;随着当时社会对战争环境与战争结果的普遍关注,“败绩”其中之一的隐喻义“战争的失败”上升为字面义,而在同时,“败绩”也固化为一个词。从“败绩’’的词汇化历程看,隐喻义向字面义转化的关键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典型环境中图形的一种张显和普遍认可.是人们适应其特定时代或特定需求的一种主动选择。隐喻义的字面化是词汇化的一个条件。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中涉及“有”的研究主要有存现句研究、“有”字句研究、“有+VP”格式研究三个方面,研究重点为“有”字句的历时演变和“有”的词义及语法属性,研究范围则基本限于传世文献。在两周金文中,“有”也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共约10:2例,句法形式上全部带宾语,除了一般所见的体词性宾语外(50例),谓词性宾语(52例)比例之高是其明显特征。“有+VP”有“有+V、有+状语·V、有+V·宾语、有+V·补语、有+VP1+VP2、有+V1和V2”六种具体形式,表现出结构类型的多样化特点。而在体词性宾语中,抽象名词宾语超过其他各类宾语的总和,是其又一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以下简称((宣和遗事》)是讲史话本,宋代无名氏作。其第一人称代词有“我”(110)、“我辈”(2)、“朕”(36)“吾”(27)、“俺”(7)、“咱”(7)、“咱们”(1)、“某”(5)、“某等”(1)、“其”(1)、“奴”(1)、“奴奴”(1)等12个,详细诠释它们的语法功能和特点,有助于人的了解宋元时期的语言概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