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我面前放着一张照片,那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京剧史》首发式时,我与该书总主编马少波老师的合影,时间是1999年11月18日上午。拍摄这张照片的是与我同去北京出席首发式的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高春明先生。这张照片虽然不算很老,但至今也有近十年了。这张照片使我想起许多往事。  相似文献   

2.
这张以《利物浦球迷的欢呼》为题的照片是英国体育摄影记者克里斯·科尔在报道去年英国足球联赛时拍摄的作品之一。同其他所有从事体育摄影报道的人一样,科尔也拍摄了球赛中优秀运动员的竞技照片。但他并没有仅仅把镜头对着运动员。在足球名将拉什再次射门成功后的一刹那,他把镜头对准了利物浦队的啦啦队。结果这张记录运动场外的花絮性照片反而比他所拍摄的  相似文献   

3.
“我在拍照,同时我也在捕捉这个城市的灵魂”,这是摄影记者维加(Weegee)谈及自己摄影作品时发出的感慨,这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摄影师,他为都市小报拍摄照片,却对自己的工作非常自豪,甚至显得十分骄傲,“我所拍摄的是这个动乱时代最经典的影像,那些报社穷尽一切手段无法得到这些照片,他们只能来找我。”  相似文献   

4.
荷赛获奖照片拍摄于北京奥运会期间一场女子柔道比赛.当时一名海地选手在与古巴选手的较量中头部受伤,鲜血直流.为更好表现鲜血滴落的瞬间,我移动到较高的拍摄位置,好使背景更干净,也可以形成照片中的画面关系.进行奥运报道时,每天都总结一下,今天有没有错过一些重要瞬间,有没有什么满意的片子.当时没时间想那么多,只是觉得,那是当天最满意的一张照片.  相似文献   

5.
老实说,我没想到当众多新闻单位同时报道同一位典型人物的时候,在我们的新闻摄影方面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因为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往往早发生过了,轮到宣传的时候,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至的摄影记者们只好靠摆拍的几张照片来满足需要。这种照片,美则美矣,但内容难免经不住推敲,所以,编辑们一般用于给文章插图或压题。但是,4月17日,工人日报一版用半个版的篇幅发表了我拍摄的组照《第一只眼睛看徐虎》,打破了以前在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中文字记者“包打天下”的惯例。报道见报后,中宣部领导评价:“拍得不错。”不少读者也来信、打电话对这组照片从拍摄到文字说明给予肯定。中国劳动报、人民画报、羊城晚报、上海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看了后,也分别用同篇幅转载了部分照片,有的企业还把剪报复印放大后挂进了橱窗宣传栏……  相似文献   

6.
资料照片是指过去拍摄的已经编发或者留作资料的照片.它记录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也可以用于当前的新闻报道,主要以抢时效为主,以配合报道为辅.  相似文献   

7.
最近,因为准备新兴力量运动会的报道工作,有机会翻阅了一下报纸和体育照片资料,给我的一个印象是,记者拍摄的数量不少,而为报纸所采用的量是不多的.这从报纸来说,当然有它各方面的原因,但是让我们暂且撇开这方面,而着重从照片本身来分析一下,或许有助于摄影业务的改进.  相似文献   

8.
受照片启发的版式设计在"9·11"新闻摄影作品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画面不是飞机即将撞击大楼,也不是双塔起火燃烧,而是慌不择路的逃生者纷纷跳楼的场景.荷赛获奖作品中就有两幅作品记录了这惨烈的瞬间.第45届荷赛现场新闻类单幅三等奖获奖作品中,那位跳楼者让人难以忘却.这幅由美联社摄影记者RichardDrew拍摄的照片,当时的报纸头版未见使用,相信不是编辑没有拿到照片,而是这照片本身太过刺激,编辑不忍心使用.作为报纸如果使用这幅照片会对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形成心理冲击、甚至伤害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考虑,报纸头版不适合使用这样的照片.但它的确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于是,它在专业人士的圈子内获了奖.这也是大众媒体和顶级赛事在照片选择标准上的冲突与尴尬.  相似文献   

9.
在工农业摄影报道中,除了反映生产成就和建设成就以外,大家都知道,必须要反映人的活动和人的精神面貌,因为人是改造世界的决定性因素.现在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把人物照片拍摄得好.最近看到了《中国摄影》第五期上孙丕永同志拍摄的《他被评上了五好社员》这张照片,觉得很有启发.这张照片是通过公社评比五好社员的活动来表扬好社员的.  相似文献   

10.
寻校记     
在我的家庭照片档案中,珍藏着一张略微泛黄、图像模糊的黑白照片,那是我的中专母校——湖南图书情报学校的大门照片.这张照片是1991年我在母校学摄影课时,自己拍摄并洗印出来的.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我的心底总会涌起一股对母校深深的眷恋与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11.
拍摄少年儿童的照片,首先要热爱他们,理解他们,才能像孩子一样有一颗童心,知道他们的兴趣所在。如果带着成人的目光去看待他们,就不知道如何去抓取具有少年儿童特征,反映他们内心活动的瞬间。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拍摄人物照片应注意拍摄眼神,但对于儿童摄影来说仅仅注意眼神是不  相似文献   

12.
瞬间与永恒     
照片是一种直观记录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图片。进行照片档案整理工作近一年来,我从这一幅幅带着人间沧桑、世事变迁的照片中看到了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虽然经我手整理的照片不下五千幅,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一组照片。 在我整理的照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平民生活的,自然镜头也没少瞄准上海的弄堂。弄堂——一个代表着上海平民生活的名词,相信每一个上海人都最熟悉不过了。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在,这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觉得很遗憾。照片上的弄堂虽然是四五十年前拍摄的,而且也不知其名,  相似文献   

13.
鞠焕宗 《青年记者》2016,(28):42-43
曾经读过一本书,叫做《世界的眼睛》,讲的是马格南图片社历史上的著名摄影师的故事.摄影师或者说摄影记者,就是将他们看到的世界通过照片展现在受众眼前,充当他们的“眼睛”.而我们提到拍照,讲述最多的也是如何变换拍摄的角度,让人们通过照片看到真实甚至更精彩的世界.但在无人机出现以前,相机无论像素和连拍速度如何提高,手机如何让拍摄和分享更为便捷,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看世界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我以李白这句诗送李锦参加大别山采访小分队登程。今年5月,新华社组织摄影采访小分队到比较贫困的大别山区采访,探索农村改革摄影报道的新路子。山东分社摄影记者李锦是这个小分队成员之一。我和李锦在山东分社共事多年,对他出征大别山我是很关心的,关心他的生活,更关心他的实践。李锦不负众望。他从大别山传真的第一组照片就不同凡响。6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以“谁到外地卖蚕就罚款”为题,利用了这组照片。以后他陆续从大别山发出的照片,报纸采用也比较好。8月,人民日报采用了12张,其中有3个专栏;8月22日人民日报第三版还刊登了他和杜华举合写的《咱们是大别山农民剧团呀》通讯,并配上他拍的图片。编辑部还为这组图文并茂的报道写了《编余短评》。在这期间,全国许多报纸和刊物也竞相刊载李锦拍摄的照片。一个记者在一个地区拍摄的照片这样被大量采用,引起许多同行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几年前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深入贫困山区,拍摄上千篇穷孩子想上学的照片,但最使人心动的是一位小女孩那渴望上学的希望目光。 1998年湖北发生特大洪水,几百名摄影记者在抢险一线拍摄了上万幅照片,但武汉晚报邱焰拍摄的“母女之情”成为最具感人的照片之一。 两幅照片都是重大题材,两幅照片视点却又那么小,两幅照片有众多记者拍过,给人留下记忆的也就是这几张,“我要上学”的照片引发了千万人的同情带来了“希望工程”,“母女之情”唤起了万众一心战胜百年  相似文献   

16.
在人民摄影报举办的2003年度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我拍摄的照片<这就是咱们的总理>获得"新闻人物类"单幅金奖. 每当回顾当时的拍摄情景,总理的音容笑貌就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并一直激励着我做好照片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7.
一、目前照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年度档案考核中发现,许多单位对单位公务活动的拍摄工作非常重视,配有专业人员负责这项工作,有高级的拍摄器材.每当单位有公务活动时,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在拍摄完之后,他们往往不知道要及时登记,等一卷胶卷用完后冲洗出来,每件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事由等信息就记不清楚了,无法整理,日积月累,归到档案室的照片信息就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到新疆“七一”棉纺厂去采访了三次,报道新疆少数民族纺织工人的成长。这三次采访,使我对怎样拍好照片,得到一点启发。照片是在新疆“七一”棉纺厂的整经车间拍摄的。第一次去采访的时候,对于怎样充分反映所要报道的主题这个问题,我心里是没有底的。在车间里,我发现一个女工在一台机床上接纱头,动作敏快而又熟练,我就跑过去迅速地摄下了这个姿式(图一)。拍摄完以后,我联想到诗人对“巧织女”所描写的形象,感到刚才拍下的女工操作姿态是自然动人的。但是,有些同志看了底片之后,却认为这张照片上女工操作的动  相似文献   

19.
岁末年底,报纸上“送温暖”报道渐渐多了起来。但我发现,多年来,“送温暖”照片似乎都是一个样子:“送温暖”的领导一手端着慰问物品,面向镜头,一脸笑意,作深情慰问状。而被慰问者双手捧着慰问物品,感激地看着领导。照片中,领导大都是“正面形象”,而被慰问者多是“侧面形象”。我就禁不住想,“送温暖”的照片为啥年年一样?记者们为什么就不能换个角度呢?记者可能会抱怨:拍摄“送温暖”照片,多是奉命行事,而且往往要“突出领导”,也只能那样拍。但是为什么每张照片都拍成那个样子呢?这一是记者有了固定思维模式,虽然镜头里的人不一样,但也不…  相似文献   

20.
社会知名人物是新闻人物,也是摄影报道的对象。在拍摄新闻人物照片时,往往会有一般化的毛病,如拍摄画家必然是挥笔作画,拍摄作家则是坐在书架前翻书。这些照片都是因为记者对拍摄对象没有深入了解。或者是没有用眼睛去细致观察,从形式上考虑较多而产生的,这样的照片缺乏内涵,就不能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这里介绍新华社记者拍摄的三张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照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华罗庚是新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