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需要别人的鼓励;在出色完成任务后,都渴望别人给以应得的承认.“成年人这样,孩子更是如此.孩子的心理有两个基本需要:被爱与自我价值得到肯定.而鼓励与承认,恰如柔风细雨,滋润孩子心灵,使他们的这两种需要同时得到满足.   ……  相似文献   

2.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需要别人的鼓励;在出色完成任务后,都渴望别人给以应得的承认。”成年人这样,孩子更是如此。孩子的心理有两个基本需要:被爱与自我价值得到肯定。而鼓励与承认,恰如柔风细雨,滋润孩子心灵,使他们的这两种需要同时得到满足。然而,不少教师常以赞美的语言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如:“你做得很好”、“你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等等。尽管说这些话本意是好的,但它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感觉,引起错位。学生会认为当自己的行为取悦于教师时方可得到赞美,反之则怀疑自身的价值。这样下去,即便学…  相似文献   

3.
1.不“独”:物质上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吃、一起看、一起玩,精神上哪怕是妈妈讲的一个故事,都可以鼓励孩子讲给别人听,也鼓励别人讲给自己听。从一点一滴入手,培养孩子乐于与人分享的意识和习惯。  相似文献   

4.
<正>每个人都渴望被赏识,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赏识,来战胜自己的恐惧与自卑,让心灵有一种安全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  相似文献   

5.
育子九戒     
1.谬赞与挑剔:父母为了鼓励孩子,事无大小都大加赞赏,有时反而会弄巧成拙。惯于受父母赞赏的孩子,做事往往不是为了让自己满意,而是为了博得别人的赞赏。这类孩子即使做日常家务也期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没有赞赏似乎就难以把事情做好。  相似文献   

6.
在幼儿园里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幼儿摔倒后,其他幼儿不但不扶。反而哈哈大笑;玩完桌面玩具后都不愿去收拾。掉在地上的玩具孩子们却视而不见.不主动去拾:犯了错误不敢承认.总是强调别人怎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不懂得分享与合作等等。上述种种表现都说明现在的孩子缺乏责任意识.没有责任感。什么是责任感呢?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及其所应承担的义务.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及自身所应承担的任务的认知、情感体验和相应行为。它属于社会性发展的一方面。  相似文献   

7.
家教文萃     
教育专家给父母的30条建议1.任何时候都对孩子满怀希望;2.经常了解孩子喜欢什么,让孩子感到在家里很快乐;3.经常鼓励孩子,当孩子遇到失败的时候,不要泼冷水;4.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5.父母不在孩子面前争吵;6.不对孩子说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坏话;7.能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8.不在别人面前数落孩子;9.当别人指出孩子的缺点时,不护短;10.正确面对孩子的“为什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1.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12.每天都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13.每天带孩子到户外活动;14.鼓励孩子主动做事,即使失败了,也认为是值得的;15.…  相似文献   

8.
1.任何时候都对孩子满怀希望;2.经常了解孩子喜欢什么,让孩子感到在家里很快乐;3.经常鼓励孩子,当孩子遇到失败的时候,不要泼冷水;4.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5.父母不在孩子面前争吵;6.不对孩子说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坏话;7.能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8.不在别人面前数落孩子;9.当别人指出孩子的缺点时,不护短;10.正确面对孩子的“为什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1.经常带孩子到  相似文献   

9.
耳语     
小小的“铅笔盒事件”,把我们一年级一班搞得天翻地覆。到底是谁干的呢?为什么要把别人的铅笔盒丢到垃圾箱里去?初为人师的我该怎么处理呢?方案一:讲故事《诚实的孩子》,引导学生在班里主动承认了错误。结果:失败。方案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请“他”到办公室向老师承认错误。结果:失败。两套方案都没能把“肇事者”打动班里炸开了锅,同学之间也开始互相指责:谁干的,真讨厌。干了坏事不承认。整整一天,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敢于承担责任?学生为什么怕承认错误?还是怕承认后会……放学前,我怀着忐忑…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们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幼儿有很多情感需要。家长需要满足孩子的各种情感需要,才能使其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被别人爱的需要 家长要经常给孩子以鼓励、赞扬的表情和亲切、温暖的问候,对孩子提出的正当要求尽可能热情、友好地接受并帮助解决,从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喜欢我,希望我能进步。   取得好成绩的需要 如果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老是体验失败的感受,他就会变得灰心丧气。因此,家长一方面应注意向幼儿提出的要求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11.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内心世界总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赏识。而有效的学习和良好的成绩有赖于强烈的学习动机。叶圣陶先生提出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就是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因而,在习作批改评价中,教师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学生的习作多加表扬和鼓励,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斯所说的:“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水一般。”教师的激励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内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扬。  相似文献   

12.
1.任何时候都对孩子满怀希望。2.经常了解孩子喜欢什么,让孩子感到在家里很快乐。3.经常鼓励孩子,当孩子遇到失败的时候,不要泼冷水。4.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5.父母不在孩子面前互相争吵。6.不对孩子说祖父母的坏话。7.能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8.不在别人面前数落孩子。9.当别人指出孩子的缺点时,不护短。10.正确面对孩子的“为什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1.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12.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13.每天带孩子到户外活动。14.鼓励孩子主动做事,即使失败了,也认为是值得的。15.常和孩子讨论各种问题,加强双方情…  相似文献   

13.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到了3岁左右,便开始意识到自己。由于孩子有了“自我”,便需要别人承认他的人格,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孩子,这是培养孩子自尊心的关键。我的外孙女媛媛已满5岁。一天,我在搬运晒好的大白菜,媛媛见了也跑过来帮忙。她抱起一棵四、五公斤重的大白菜,“扑通”一声扔到堆放大白菜的地方。这时,老伴心痛地开了腔:“连4岁的洋洋(我的另一个外孙女)都……”我  相似文献   

14.
罗聪 《广西教育》2008,(7):54-55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悟人物内心情感;通过学习懂得做人的道理: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相似文献   

15.
一、学生心灵的成长需要欣赏 孩子的心灵像久旱的田地,渴望被家长和教师的欣赏,渴望肯定的甘霖。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一味地肯定孩子,会让孩子听不进意见相反的话,会让孩子过分地在意别人的评价。这种疑问的错误是没有把表扬和鼓励分开。表扬和鼓励有很大的不同。表扬是夸赞孩子这个人本身,而鼓励是把夸赞重心放在孩子所做的事情上。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可赞赏的事情。孩子“坏”时希望受到注意,“好”时希望得到赞赏,这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而且承认他所做的正是希望他做的事情,会提高他的自我价值观念。即使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也可以提醒孩子知道他是可爱的、有能力的。例如,在全家一起吃饭时,每个人都分享到成功和快乐,使这一时刻成为愉快的聚会而不是约束;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每个人都是家人注意的对象,受到别人的关怀和爱;可以经常将卡片或画片贴到门上或放在桌子上,以表示相互的爱;可以在孩子的床头上挂上两张照片,一张是他正在做父母赞赏的某…  相似文献   

17.
张月红 《学前教育》2009,(11):29-29
北京市劲松第一幼儿园的康婧玉老师在《大伟真的变了》一文中,描述了自己在进行《比比和朋友》课程中,帮助任性、霸道、爱打人的大伟转变的过程,总结了四点经验,包括:和孩子交谈,了解他的想法及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鼓励孩子在不伤害别人的原则下,和其他小朋友游戏;为孩子呈现大家讨论出来的应对策略,鼓励他从中找到并尝试自己认可的策略;对于孩子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初见成效后与家长沟通。  相似文献   

18.
一、家长对于身份的正确态度:(一)家长不是超人,也不是完美的人,家长只是平常人,所以,需要承认自己:胜败、心情、聪明、能力、对错。(二)家长与孩子有相同的需要,因为家长与孩子都是人,所以,尊重、公平对待、和蔼友善、赞赏、鼓励、安慰。  相似文献   

19.
一、一所小学的校训最近读到一则美国亚特兰大市多尔顿镇布鲁克伍德小学的办学目标及校长的办学思想,颇受启发。该校的办学目标既具体又富有个性:每个孩子能在认识能力上有所发展,并根据其本身条件使其多方面地发展。每个孩子被承认具有个人特色的学习风格。每个孩子得以发展他的一种爱好和学习愿望。每个孩子能养成对个人行为的自律和责任心。每个孩子能得到尊重别人的权利和财物。每个孩子能发展自尊心。每个孩子在一天的计划和经历上都承担一分职责。每个孩子都能发展审美能力。每个孩子都有机会锻炼和巩固朗读的能力。每个孩子都能发…  相似文献   

20.
孩子成长需要“表扬” 家庭教育中的表扬同赏识、夸奖、赞许等方式同类,都是对孩子的积极评价,是对其行为的“良性刺激”。 在社会心理学看来,人的社会动机之一是赞许动机,即指人们期望获得他人及社会的赞扬、肯定、承认和鼓励,以得到心理需要的满足。社会赞许动机对人的行为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