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胡适、周作人和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早期学散的始作俑,他们以“个人”为化价值主体,执守着“旁观”的独立自由精神和反对的精神;作为学散,中西化视界观照中的民族化新创意识是重要的人品格;而以生命的余裕祈想人生的闲适美学,最切近散本然之美,具有深远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堂文化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形成的师生共同遵循的一种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及规范,是一种动态、生成的文化。生命化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文化的核心特征是让学生有安全感、归宿感、自主感、成就感。我们应从平等民主的课堂、自主探究的课堂、诵读感悟的课堂、简约快乐的课堂等四个方面来构建生命化的语文课堂文化。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先生的散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初读先生的散就被其深深地触动,对化“历史”的感悟,对生命人格的思索,这都是触动我心灵之弦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散创作是创作人生经历与人生智慧的艺术体现,富有灵性和责任心的散作家总是将一生的生命感悟、审美灵性、人格智慧和化艺术全部展现给读”。余秋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极富创作灵性和和责任心的作家。从《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到《千年一叹》、《行无疆》都透出生命的气息和化的“历史”反思。“他的散具有很强的思想力度,丰厚的化内涵,深沉凝聚的历史感,熠熠闪光的哲理品格,劲健潇洒,汪洋恣肆的笔,开阔放达的大家风范。”他以一个化人的姿态,抒写着作家自己的性情与灵性,抒写着化的“历史”。他把现实与历史化溶于一体,在历史中追寻着明,反思着人生,以一个化人独有的心态。独有的方式抒写若作家自己心中的“化史”,解读着化的内蕴。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余秋雨是如何抒写他心中的化的“历史”的。  相似文献   

4.
本把战国以前称为前散时代,在这一时代,化对散萌生的影响是多重的,主要是神话化、卜筮化和政治化。神话化之下的散其实是追忆的虚构散,它对散的影响在于叙事和丰富的想象力;卜筮化下的卜辞和卦爻辞因语言的精练、语义的朦胧而具有诗化的色彩;政治化之下的记事散在叙事说理中有比喻、引用、排比的运用,庄重里蕴含有语言的生气。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构成前散时代散萌生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王勤 《阅读与鉴赏》2002,(12):20-23
北京的胡同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像长城,像故宫,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昭示着化的风采;汪曾祺的散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像春风,像山泉,滋润着读的心田,展现着化的内涵。正像作在《(汪曾祺小品)自序》中所说,散应该向读提供“带有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他的《胡同化》一,向读展示的正是一种化的休闲。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倡导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减少校园伤害事件,缓解漠视生命、轻生等现象有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生命教育发展受到较多限制,面临着诸多窘境。从教育学视域分析,生命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偏工具化,在课程实施上偏隐性化,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偏单一化,教学师资队伍非专业化。要想化解生命教育的窘境,必须跳出生命教育的工具层面,平衡显性与隐性课程,培养专业师资队伍,进而深入到生命的本体层面,即生命的文化层面,并将生命文化与教育紧密融合,唤醒生命文化教育,提升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学教育》2004,(10):6-7
《南方都市报》9月27日刊登学评论家王尧的章《“化大散”已走向终结》。章之前配发编话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由于余秋雨出版《化苦旅》一书,开创了一种新的散写作潮流,以致“化大散”一度兴盛,到了凡写散似乎就只有“化”一途了,散界尚“大”之风也越来越严重。王尧教授适时地提出“化大散”终结论,值得深思。的确,散是个人的,独立的,它最怕落人集体主义的写作时尚之中。如果在最需要作家发表识见,  相似文献   

8.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一再强调的国家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
对余秋雨历史化散的研究和评价,是以对时代语境的理解为基础.把余秋雨历史化散的成功放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中加以考察,认为余秋雨历史化散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散作家在80年代已经拥有了自由创作的心灵空间,获得了话语权;其次,在80年代余秋雨完成了自己精神主体价值重心的重新贞立并完成了自己理论思维话语的重组再构,为创作历史化散做好了主体精神的准备;再次,余秋雨所创作的历史化散客观上抒解了中外受众的历史情结,满足了他们对历史的需求,其成功后面活跃着市场经济的面影。  相似文献   

10.
红十字文化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的文化体系,救生慰亡是其信守和奉行的生命态度,这一态度启示生命教育要以切实的行动关注、关怀和改善学子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使之提升对生命和生命价值的认知和体验。同时,还要以生命的临终关怀为切入点,引导学子正视死亡、善待生命,从生命的另一端口感知和提升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是广大而活跃的智慧生命生成的空间,它不仅需要教而化之于知识、能力,而且要不断提升文化素养与品格,还要联系生活与人生活动。一方面我注意把语文教“实”,另一方面努力将语文讲“活”。  相似文献   

12.
生命哲学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由于对生命概念的理解以及研究角度和层次的不同,这一思潮中的哲学家们在理论上往往有重要区别,由此形成了一些各有特色的派系。尽管生命哲学家内部并不统一,但不同生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因人而存在的,我们需要从关注生命、欣赏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的角度去发展教育事业。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就需要我们以关怀生命的思想来引领学校文化重建,通过学校文化重建让师生过生命化的学校生活,彰显教育的人文关怀。本文主要从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重建三方面来表达笔者肤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论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认为:“化心理”指一定人类化经由个人、群体、民族心理世界的功能性习知、承传与创设等的历史与现实的交互活动”,并从概念本身在的逻辑建构层层展开论述,提出了“化生命”是一切化功能根本驱动力的核心观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生命样态现状的剖析,可以发现,一方面主流文化工具性趋向的导引,销蚀了大学生的生命感,使他们找不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一种“生命文化”的滋养,找不到文化的支撑。“生命文化”的建构,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价值的思考,是个体主体性的诉求,它有利于大学生不断积累力量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改造“强大”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更是推进学校教育创新的巨大力量。我校将"榕文化"与生命化教育进行融合,积极探索具有园南特色的生命化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上盛行的修禊活动是一种生命的仪式,它起于夏、商时代洁身以求子嗣的风习,其基本化要素“絮濯”、“上巳”、“曲水流觞”、“秉茼”均含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仪式从民间走入宫廷。走向士的生活圈子,并与诗乐活动结合起来,焕发了新的生命。它形成了大量的化成果,熏染了民风习俗,对诗歌的传播乃至体、语体的产生都发生了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教师文化是教师教育生活的"意义"网络.具有生命诉求的教师文化,要求教育主体在交互活动中充分展示自由个性,追求卓越,体现生命的本真内涵.对教师文化生命品性的探寻,需要在教育活动中探索生命意义,在教育过程中启迪生命智慧,在教育目标中体现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生命意识--由荒野文化与园艺文化的悖论谈起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自从近代理性主义思潮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兴起以来,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和科学的评价范式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主导价值倾向。在理性主义的客观性和价值中立的规范下,作为一种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以及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活动,也渐渐地被边缘化了,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之物。这不能不再度引发人对教育本质意义的思考,本文便根据自然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等领域的哲学观点,来阐释教育中生命意识的意义,并强调只有灌注着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我们的教育为学生敞开的才不会是一个符号化和数字化了的抽象世界,而是一个时时刻刻与之发生交流的真实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0.
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创作了近100首词,占其词作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充分民法了由政治角色转换为文化角色的抒情主人公,在政治逆境中确立的难能可贵的生命文化价值,以及文化生命的延续并渐至佳境的路数。这主要是:成熟地掺和儒佛道文化,正确认识人生,保持形而上的超越心态;成功地融入社会群体,与官吏、百姓建立真诚纯洁的美好情宜;热情地投身于大自然,柔和谐调主体与客体,从中体味人生之适;同时,始终高扬自我的人格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