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城乡文化差异语境下,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读书,其更深层次意义上是学生身份获取的过程。当前,农民工子女学校融入问题是农村“乡土文化”主动排斥与城市“主流文化”被动排斥互动的结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得来”的同时,更需关注是否“留得住”,乃至能否“学得好”。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遭受着不公平的对待,他们的孩子也承受着来自城市的排斥和歧视。只有改善对农民工及其子女起限制和排斥作用的政策和制度,改善他们的个体素质,才能改变市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排斥态度和意识,也才能够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达到改善和提高进城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的目的。改善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应当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进行:其一,改革对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工子女显失公平的政策和制度;其二,提高和改善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个体素质;其三,提高社会认同,消除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的隔阂。  相似文献   

3.
国家针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提高了他们的个人素质和文化水平。现有的教育政策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后义务教育的"断裂",现有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自身条件的先天性不足。因此,注重农民工子女后义务教育公平和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社会排斥与农民工地位的边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民工在城市遭受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维的社会排斥,这种排斥通过制度机制、群体机制、市场机制得以运作。面临社会排斥,农民工主要采取自我隔离和积极融入两种适应策略。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造成了农民工在城市的边缘化地位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应采取全面、系统的对策,逐步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5.
王昆仑 《滁州学院学报》2011,13(3):18-20,24
城市义务教育体系的社会排斥导致了农民工城居子女教育机会不平等和教育过程的分化。通过反排斥的社会政策以缓解、乃至消除社会排斥,达到制度安排机制下的城市义务教育资源的社会整合,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整合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义务教育资源;鼓励多元的市场力量与社会组织力量的充分参与,以促进农民工城居子女融入城市义务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姚瑾 《现代教育科学》2012,(6):110-111,171
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大批学龄儿童跟随父母到城市,并涌入城市中小学求学。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它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距,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在语文学习方面普遍存在诸多问题。城市语文教师对学生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于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女的语文教育已经到了一筹莫展的境地。因此,如何加强农民工子女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农民工子女的语文素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观念、文化取向以及不同文化层面的认识与行为上,农民工子女及其家长与城市学生及其家长和教师存在着差异和冲突.我们要以"多元一体教育"来化解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创新学校文化,并进而催生城市新文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难问题的初步解决,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生活状况。研究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与教师关系、与城市儿童关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适应不良,主要原因涉及社会文化、制度、学校环境、家庭特征和农民工随迁子女自身同质性和个性特征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希望继续在城市升学,普通高中是他们的首选。但目前很多城市放开普通高中教育的时机尚不成熟,因此尝试开放城市中等职业学校,将为农民工子女就读创造有利条件。在分析影响农民工子女选择城市中职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发现,通过提高中职教育质量,拓宽中职升学渠道等方式,使城市中职适应农民工子女初中后的升学需求,可以有效增强其对农民工子女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城,在城市生活和接受教育,但由于农民工子女三种类型的家庭文化资本均较为薄弱,严重影响了其良好习惯的养成。本文试图用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进行相关分析,希望找出阻碍农民工子女养成良好习惯的家庭因素,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在农村的全面实施,城市也开始对本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但是,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却未能纳入“两免一补”政策的享受范围。免费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有义务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由于现行义务教育投入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义务教育法也没有明确规定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承担主体,大多数农民工随迁子女被排斥在城市公办学校和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范围之外。建立由中央政府、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三方按比例共同分担机制。将农民工随迁子女纳入“两免一补”政策的享受范围,是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权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社区教育: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流动的加剧,大批农民流入城市,而这些外来人员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伴随的社会问题更发人深思。可以从社会排斥的视角来看当今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包括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社会关系排斥、文化排斥、社会保障排斥和教育排斥,而开展针对农民工的社区教育是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对促进城市各阶层和谐共处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改善城市初中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促进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班级团队合作模式,从强化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的同伴关系入手,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系统,为目前备受关注的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尽管在政府和社会的努力下,中美流入地主流社会让渡了一部分的教育资源给各自的非主流社会成员——中国农民工子女和美国非法移民子女,但是他们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与主流社会成员仍然不对等。从制度安排、文化差异与利益争夺角度探讨中美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社会遭受教育排斥的原因,通过借鉴美国反针对非法移民子女教育排斥的经验,为中国农民工子女面临的教育排斥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流动的加剧,大批农民流入城市,而这些外来人员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伴随的社会问题更发人深思。可以从社会排斥的视角来看当今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包括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社会关系排斥、文化排斥、社会保障排斥和教育排斥,而开展针对农民工的社区教育是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来自A市农民工子女学业状况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的学业成绩普遍低于城市其他社会阶层子女。缺失精英文化所需要的家庭土壤,语言文化差异引起的师生交流及家校沟通困难,社会地位的差异与现行学校教育的科层制分化是农民工子女低学业成绩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应从政策保障、社会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推动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双重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现有农民工子女可供选择的受教育路径考察农民工子女成长和受教育状况都不容乐观,农民工家庭的子女在受教育的选择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从农民工子女成长要素、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城市教育资源存量和增量等因素考虑,让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上学应该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最好选择。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改革现在的教育体制,在制度上保证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务工城市享受公平的、无差别待遇的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8.
合理的成就动机内驱力对于学生学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福建省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为实证对象,对他们的成就动机内驱力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子女的成就动机内驱力在强度和结构上不如城市学生;农民工子女的成就动机内驱力存在性别与学段的差异。笔者认为,家庭文化资本的匮乏或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在城市学校生活中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相较于城市孩子所使用的标准语系统,农民工子女在语音、语汇和语法方面呈现出诸多地域方言特征。由于作为一种象征性权力的语言建构了标准语系统和方言系统之间权势地位的巨大差异,从而造成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基于此,从多语共处的语言生态学角度出发,提出实现教育过程平等的路径:树立语言文化平等的意识,树立“母言”濒危的文化意识,以及创设平等共处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座谈交流,对480名浙西南农民工子女进行了调查,探讨了浙西南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技能培养的状况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是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技能薄弱,主要表现在自理、自学、自护、自律、自强五种技能偏低;二是不同民族、生源地、年级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技能培养中有着显著差异,不同性别、专业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技能培养中没有显著差异;三是在影响生活技能培养的因素中,学校环境、教师、家长、社会及技能教育背景对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技能培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