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之久,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科举制有利也有弊.正因为此,科举制被世人褒贬不一、议论纷纷.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近几年来也成为世人评价议论的焦点.从一定意义上说,现行高考制度与古代科举制存在着某种联系,但两者又有本质的区别.高考制度若想规避像科举制那样被废除的命运,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吸收借鉴古代科举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2.
在1300年中国科举史上,科举制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是适应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的,科举制的终结是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重新认识科举制,并不是主张恢复科举制,而是要还科举制的本来面目,还其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2005年标志着中国科举学的新纪元,科举学将成为一个长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3.
为科举制平反不等于否定废科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为科举制平反的人士和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不仅否定废科举,而且主张恢复科举制;第二类是对废科举提出质疑,认为废科举是因噎度食,但并未提出恢复科举制;第三类是不否定废科举但充分肯定科举制。本文认为,科举制应该平反,废科举则是历史的必然。重新认识科举制,不等于否定废科举,更不是主张在当代恢复科举制,而是要还科举制的本来面目,还其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科举制在清末被时代和历史潮流所否定。并不意味着这一制度应该永远被否定。科举制尽管有许多局限和弊端,但仍不失为中国的一大发明。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是我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六朝,存在1300年之久。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和废除是历史的必然和进步。今年是废除科举考试制度100年,为了全面认识科举考试制度的历史影响,把握近代考试制度的演化规律与特征,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今天的考试.本刊邀请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两位学者撰文。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是否有值得借鉴之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对中国政治、教育、文学乃至社会心理诸方面都有极为深刻而复杂的影响,已有不少论著加以分析评价,并多认为科举制在中国教育史上作了大孽,其罪状罄竹难书,对后世流弊无穷。这些批判确实不无道理,今天,我们对科举制某些流弊(如轻视实学、举业至上等)也还有继续肃清的必要。然而,对科举制这份巨大而沉重的历史遗产,有无可以批判地借鉴之处?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全面地客观地评价。一、考试取士的平等精神与以往的选举制度不同,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即按考试来挑选人才,以成绩高下决定考生的取舍,这体现了科举制的平等原则。当然,在阶级社会中,所谓“平等”只能是有限的平等,科举制也一样。但与封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在我国存在了1300年,虽然已经被废除,但它与现代考试制度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科举制的发展脉络入手,着重探讨现代考试制度对科举制的继承与发展,从而使人们对科举制、现代考试制度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客观、正确地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实施了1300年的科举制,在1905年9月2日被终结。随着科举制百年祭成为一个愈来愈近的话题,学术界日益反思科举制的功过和废科举的影响。100年来,众多中外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科举进行研究,并逐渐形成了"科举学"这一国际性的专门学问。为纪念废科举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100周年,总结科举制的千秋功罪,从多学科的角度探讨科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发展,进而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为现  相似文献   

8.
<正>一、考生答题分析2014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历史卷第38题考查科举制度,试题内容涉及科举制的主要特点、积极影响和概括对科举制基本看法及分析梁启超议论目的、评述科举制在中西不同的命运。考生的得分点集中在"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和"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两个问题上,而"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评述科举制在中西不同的命  相似文献   

9.
关于袁世凯的评价 ,史学界早已盖棺定论。但是 ,总体上的评价并不能替代具体事件上的评价 ,本文就事论事 ,探讨袁世凯在清末科举制的废除中所起到的作用 ,并力求分析他废除科举制的主观动机  相似文献   

10.
自从科举制建立后,中国传统学校教育在和科举制的互动历程中,逐渐沦为其附庸。现今的高考制度尽管与科举制有着本质的差别,但也存在着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现在正在进行的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将会使这些“相似之处”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11.
知今通古看科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往科拳评价中存在着以偏概全的情况,将清末人士举出的极端个别例子当作一般情形,进而否定整个科举制度的选拔效能。关注现实考试改革中出现的一些争论和问题,能使我们对科举制的了解更为客观而深入。科举制并不是像许多人印象中的那么恶劣,即“非恶制也”,应该把“科举”当作一个中性词来看待。  相似文献   

12.
自科举制度创立以来,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此局面从科举制度实施的科举时代一直延续到科举制度废止后的后科举时代。从社会归因偏差理论视角,存在于科举评价中的刻板效应、错觉关联、晕轮效应是导致将科举制度"妖魔化"的深层原因。分析三个效应在科举评价中的表现及影响,从文化自觉、加强科举研究及增强科举信息传播角度切入是矫正科举评价中归因偏差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儒家德化尚贤的思想奠定了汉代察举及科举制的理论基础。儒家教育与入仕相结合的思想为科举制的形成确立了一种基本模式。科举考试主要是一种文学考试,与中国古代悠久的尚文传统有关。以儒家思想与文学考试为观念、形式的科举制,对中国文人及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涌入古老帝国。为了减少传教的阻力,传教士热衷于组建学会,编译书报,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宣传西方教育思想,这既促进士人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为科举改革作好舆论准备,并加速了科举制度解体步伐。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在清末被废止,然而国人对它的评价并未就此终结,一直持续到现在。百余年来,人们对科举的评价态度历经了由盲目批判到理性平反的重大转变。这折射出人们在认识和评价科举之思维方式上的历史变迁,即由形而上学思维转变为辩证法思维。科举评价之变迁的动因有很多,其中社会因素是主导,但也不乏评价者个人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游走于科举与高考之间是刘海峰教授的一种超越的科举整体观,以一种整体的眼光打量整个科举社会,对科举的评价从单维度向多维度推进,整体地展现科举考试的全貌,同时为现今的高考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刘海峰教授的科举学研究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从科举中来,到高考里去。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教育、文化与社会制度,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及人文思想等均产生了重大影响。科举的存在是由于其制度本身,科举的废除则是时代的产物,而为科举平反指的是纠正长久以来人们对科举制理解上的偏颇与扭曲以及对待科举制的一些不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清代定鼎之初,即宣布采行科举取士之制。沿袭相对较为完善的明朝科举是并不熟悉科举的满洲贵族迅速实现开科取士的便捷之途。在顺治朝建立清代科举制度框架的基础上,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不断调整与补充,科举制度步入了鼎盛,其缜密与完善程度远超前代。嘉庆、道光朝虽将多项科举制度发展成定制,但受内忧外患之冲击,科举弊端逐渐显露,衰败之势已逐渐显露。咸丰、同治朝,科举已无法沿着其制度之规定正常运作,发展新式教育、改革科举成为晚清有识之士之共识。至光绪朝,清廷虽对科举进行了局部改革,终回天乏力。清廷被迫下诏停废科举。  相似文献   

19.
科举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早已在百年前退出历史舞台,但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依然存在,科举学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科举“追求至公”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与普适性;科举促进社会流动对改善当今社会结构具有积极示范意义;科举立法缜密确保考试权威公正亟待当今考试法治借鉴。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对当今教育考试制度建设的启发借鉴上,还可延展到教育乃至政治领域的许多方面,从科举的公平性、社会流动、考试立法等角度谈古论今,仅是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之“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不仅促进了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科举制的深远影响、科举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以及科举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世界价值,均促使科举学走向国际。当前,科举学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研究学者与研究资料、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等方面。未来,科举学国际化将逐渐从国内国际化迈向国际国际化.科举学将成为一门真正的、国际性的显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