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节前后,商家们都开始行动,这边忙着进货,那边忙着处理过季商品,八折、五折……不惜血本,据说该挣的钱都挣了,倒是消费得了实惠。邮市也是如此,每年春节前后都要热闹一阵子,年册始终是主角,而这次可能是由于前期一波较火行情的结束,使邮市又处于低谷之中,聊无声息。  相似文献   

2.
几乎所有的集邮教材都写“邮票的属性”,不外乎说:邮票的基本属性是邮资凭证,派生属性是化载体和特殊商品。在介绍邮票的化属性时,罗列它们的传播功能、艺术功能和史料功能;在论证邮票的商品属性时,主要强调它们的增值功能和投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集邮》2001,20(10):6-6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人们心头充满企盼和喜悦的季节。邮市也一样,每逢秋天,邮市总是程度不同地有些起色,邮人在秋天期待着收获。9月5日,本编辑部特邀了几位邮坛精英开了一个集邮茶座,对邮市现状和自己心中理想的邮票发行政策自由地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邮趣     
一休 《中国集邮》2000,(11):31-31
近日阅读邮报邮刊,有关邮票经营已入微利时代的谈论大行其道,由于其与当今邮市现状甚为合拍。似渐成为邮市论坛的强音。然笔者以为,或许将来中国邮票经营会步入微利时代,但对当今邮市即下此定论为时似乎太早了一些。邮票收藏投资乃至经营可以获取高额利润(亦或说暴利)的时代远没有结束。中国邮市依然具有暴利潜质。笔者的理由是:  相似文献   

5.
朝晖 《集邮博览》2003,(4):58-58
当前邮票市场正处于寒冷季节,新邮打折一片,邮人苦不堪言。尽管管理层多次采取减少发行量等救市措施,但市场并没有启动,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我以为新邮的销售方式或许有问题。大家都知道,邮票有双重属性。其一是邮资凭证,这是根本;其二是供人们欣赏、研究、收藏,这是派生的属性。按上述属性,新邮应该先在通信领域流通,然后进入集邮领域。而纵观这些年新邮的发行方式,恰恰相反,新邮发行后直接进入集邮领域。在很多地方,新邮被人们戏称是“集邮邮票”。因此,要振兴邮市,改变新邮打折的局面,应从改变其销售方式入手。  相似文献   

6.
《中国集邮》2001,(9):9-9
上次茶座邮友们企盼7月中旬以后邮市会出现一个新的发展,可是事与愿违,邮市不升反降。到8月3日后,邮市反弹,各种热门品种的价格有了较大的回升,邮市有望止跌回稳。8月7日,我们再次组织了一次集邮茶座,对后市的发展进行了座谈。  相似文献   

7.
宝木 《上海集邮》2000,(3):28-28
龙年伊始的邮市较春节前冷清得多,由于2月中旬股市火爆,邮市人流突然减少,大量两栖投资者弃邮从股,造成邮市成交量大幅萎缩,热点散淡。 热点围绕着1月底发行的《春节》小版张和小型张盘旋,春节前装  相似文献   

8.
宝木 《中国集邮》2000,(9):14-15
2000年的邮市缺少什么?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列出了清单:缺资金、缺人气、缺热点、缺投资、缺一锤定音的政策等等。应该说上面的这些因素对邮市的现状制约较大,是市场发展缺少动力的重要原因。但笔认为,目前的邮市中最缺少的还是信心,这已经成为邮市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宝木 《中国集邮》2001,(2):36-38
邮市,已成为集邮者和投资者经常光顾的场所,并在集邮界具有了广泛的影响力。广义上的中国邮市在20世纪初叶已出现,但那个时候的邮市根本不可能与目前的邮市(本文专指二级市场,下同)相提并论。在中国,真正的邮市出现并形成规模是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集藏基础较好、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丁以交换为主的集邮市场,尽管在1988年之前,这种市场未获得官方的认同,但1985年邮市的繁荣却使中国邮市由非法向合法转变提供了可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瑛子 《中国集邮》2000,(6):22-22
在4月13日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管理司司长刘建辉宣布了一系列振兴邮市的举措。由于目前的邮市处在盘跌时间长达3年的历史性底部,许许多多的小型张、邮资封片等的价格也处在历史最低点,因此,如何解读近期国家邮政局出台的上述举措,显然将影响到邮市日后的把握和操作。在此,笔结合邮  相似文献   

11.
一文 《中国集邮》2001,20(10):31-32
今年夏天的邮市,在歇夏和不歇夏的争论声中结束了。到了8月初,邮市已悄然起着变化。一些品种价格纹丝不动,一些品种的价格却慢慢向上,且其上扬的幅度和力度都不可小觑,强势弱势已经显现。时间很快即将切换到秋天,那么在秋季的邮市行情中,最有可能坐上领涨品种头把交椅的是哪些邮品呢?在此,笔就这一问题作一较为粗浅的探讨,以期能对广大投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79年以来,邮市即伴随邮人形影不离,成为集邮者调剂余缺的主要渠道。20多年来,邮市经坎坷、上下沉浮,给众多涉足者带来了悲欢离合。但邮市依然沿着其固有的方向和规律运行,成为90年代国民投资的一个重要领域,邮品投资也家喻户晓,被众多家庭视为储财增值保值的一个有效途径,80年代出现的“以邮养邮”格局已被90年代的集邮投资理念所替代。  相似文献   

13.
1997年春至今,邮市一直处在低迷状态,造成目前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出在邮政部门身上。怎样激活邮市?邮人们众说纷纭,各抒已见,提出不少好的方法和建议。那么邮政部门该采取何种措施来使邮市摆脱困境呢?如何才能重振邮政信誉,让邮人们重新恢复信心,使邮市兴旺发达,使中国的集邮事业稳健发展下去呢?笔者提出如下愚见,仅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集邮》2001,20(7):14-14
4月,邮市在量少邮品的带动下全面升温。5月,由于部分量少邮品涨幅过猛,加之各地公司向北京、上海邮市集中放货,使4月份那些超涨邮品的市价跌去了一半.有的甚至跌去2/3。5月20日以后,止跌企稳。6月初,邮市反弹,人气又开始聚集。在此情况下,《中国集邮》编辑部组织了一次集邮茶座,就今年邮市歇夏还是不歇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刘楚 《中国集邮》2000,(5):16-16
1997年3月邮市见顶回落。从当年年底开始,邮评界便流行底部之说,人们按照这个思路去操作,结果却是屡买屡套,损失惨重。到如今部分市场人士茫然不知邮市底在何方。出现群体性判断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人士对于1999年的诸多重大历史性题材,尤其是世界邮展和万国邮联大会首次在我国举办,期望过高。然而邮市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牛短熊长,一曝十寒是中国邮市的特色,一厢情愿地指望邮市在暴跌后短期内恢复元气,只能是最初希望越大,最终失望也越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集邮》2000,(4):11-11
7月4日,多位邮友与本刊编辑部全体成员齐聚北京方寸斋邮市,交流最近的邮市情况,与此同时,茶座参与者竞相发表了促进邮市繁荣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筱娴 《中国集邮》2000,(9):17-18
七月酷暑,热浪难挡,邮市进入了每年一遇的歇夏期,由于市场低迷,因此今年歇夏期邮市的冷寂与气温的急剧上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尽管如此,邮市上铁杆摊商仍然在战高温,等待着渺茫的奇迹出现。  相似文献   

18.
杨曦 《中国集邮》2000,(10):22-22
8月的邮市如同一只被打翻的调味瓶,让邮人月初尝到的是辛辣,月末是苦尽甘来。市场行情的转化,让沉寂了10个月的邮市又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相似文献   

19.
宋琛 《中国集邮》2001,(2):30-31
2000年的邮市在邮人的声声叹息中走过,一年来的低迷徘徊令市场人气更加萎靡?当新世纪的曙光再次照亮大地之时,邮人将继续而对新一年的邮市,毕竟在底部区域盘桓的市场,离黎明已经不会再遥远了。于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再次埘2001年的邮市充满美好的憧憬。尽管这种憧憬有勉强的成分,反映出邮人信心的不足,但路还是要走下去的,邮同样应该玩下去。  相似文献   

20.
始作俑者是太平庄邮局,在1999年。其地距福尼特月坛邮市只有一站路,邮市纪票、普通票皆打折出售,为防止打折票流入邮局,因加强票品管理需要,率先在长城图普票背面加盖局名、电话号码等项,以示区别,在支局及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