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几年,随着国家和各级地方政苻把“更加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列入工作要点,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民生新闻也成了各新闻媒体报道的一大热点,成了各家媒体争夺市场份额、提高受众关注度的法宝。从深层意义上讲,推进民生新闻的报道,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媒体实现民生新闻报道的创新,需要不断提升民生新闻的高度,增加其厚重感。  相似文献   

2.
眼下新闻“同题竞争”现象十分突出,传播同质化趋势使不少媒体的收视率大打折扣。民生报道作为电视新闻常见的一种传播形态,要以观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目光对准社会大众,把敢于替百姓鼓与呼作为自己的使命,强化“民本意识”,突出人文关怀,这样才能经久不衰,具有恒久的生命力。近年来,民生新闻之所以深受欢迎,其公信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三峡晚报在落实“三贴近”的过程中,重点从关注民生、贴近人的角度,把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急迫的问题作为关注点和报道重点,以“民生直通车”大型采访活动,作为平台,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还使媒体拥有服务大众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作为“喉舌”的新闻媒体。关注民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新闻工作“三贴近”的原则也要求媒体把视角投向基层百姓,关心和报道民情民意。近年来,媒体关注民生的报道深受群众欢迎,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如一些敏感性报道引发混乱、过度的舆论监督给政府添乱,以及个别媒体在追求报道平民化的过程中陷入庸俗化、媚俗化的怪圜等,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媒体关注民生、报道民生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成为主流媒体是每一个媒体的梦想。要成为主流,在无法放弃社会新闻的前提下,必须改变社会新闻的传统报道方式,寻找一种社会新闻的崭新报道方式,把社会新闻变成人人需要的“实用新闻”,加大社会新闻的服务功能。让读者感觉到:社会新闻不仅“好看”,而且“有用”。那么,怎样增强社会新闻的服务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民生新闻作为媒体的一个新闻题材日趋被重视,其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已成为媒体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成为社会评价媒体优劣的尺度。因此可以说,一个好的媒体,必须有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民生新闻作为主要品种,才能有大的受众面,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随着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把"更加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列入工作要点,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民生新闻也成了各新闻媒体报道的一大热点,成了各家媒体争夺市场份额、提高受众关注度的法宝.从深层意义上讲,推进民生新闻的报道,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媒体实现民生新闻报道的创新,需要不断提升民生新闻的高度,增加其厚重感.  相似文献   

8.
民生新闻,是当下媒介传播新闻的一个“亮点”。它表现为媒体从平民的立场出发.用平民的视角去观察社会、捕捉新闻、报道、评说百姓感兴趣的事件和话题.表达百姓意见、抒发百姓情怀.同时为百姓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9.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各级政府明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民生新闻成了众多媒体尤其是晚报、都市报报道的一大热点,成为媒体间竞争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作为电视媒体,如何做好民生新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社会公信力带热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一文从民生新闻为何突然"变热",本色新闻是民生新闻的立身之本,强化监督是民生新闻的实力风向标三个方面,分析了民生新闻变热的成因,阐释了做本色新闻、走平民路线、客观公正报道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提出了强化监督敢于同腐败现象、官僚主义作斗争,是衡量一个媒体公信力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1.
把民生新闻放在突出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伯睿 《新闻爱好者》2008,(12):127-127
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关注民生成为各级政府执政的重要考量,各媒体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大大加强,其社会影响力也成为媒体扩大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的报纸应把民生新闻放在突出位置,持久有力地抓下去,形成声势,形成口碑效应。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是以社会大众为视觉,从他们的需求出发,把他们身边和生活中的事作为报道的支点,把话筒、镜头对准他们,把画面、时间留给他们,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播报形式来报道与大众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以“平民化、主人翁、贴近性、服务性、低视觉、广参与”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钱兵 《记者摇篮》2009,(9):46-46
民生新闻,是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范式。它改变了以往媒体居高临下、俯视社会的报道角度,抛弃了新闻以“官”为主、生硬说教的报道内容,而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平视”社会,反映民众生活。但在全国性的“民生新闻”大潮中,我们常看到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些民生新闻不“民生”。换句话说,就是一些“民生新闻”本来是在为老百姓说话,但说了话以后,非但没起到好作用,有时还会产生坏的后果。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类型媒体经济新闻报道内容逐渐增多。但是,许多媒体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弊病:即把经济新闻时政化,媒体成了企业或部门的“发言人”,缺少贴近普通百姓的通俗化阐释。近年,不少媒体在选题角度和作品风格上另辟蹊径,即关注民生,服务民众,体现人文关怀。笔者认为,经济报道民生化是大势所趋,做好“民生化”经济报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衷芸 《声屏世界》2007,(12):61-61
满足受众需要提高新闻竞争力。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百姓对“软新闻”的需求与日俱增。因为受众普遍存在好奇和讲究情趣等心理。只有社会生活类新闻能够满足。因此.“软新闻”能够在众多的新闻中脱颖而出。新闻的竞争力增强了,媒体的竞争力也就增强了。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各家电视媒体越来越重视民生新闻的原因。而社会生活类新闻的采访与报道主要靠什么形式?实践证明,主要靠体验式采访。体验式采访带来的软新闻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民主建设进步,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时尚,迅速在各大媒体中得到重视。作为长期在一线报道民生新闻的记者,不仅亲身感受到民生新闻所发挥的巨大潜能,也看到了老百姓对民生新闻的信任与寄托。下面,结合具体采访,谈谈媒体如何更好地打造民生新闻的“平民特色”。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的网络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亮 《网络传播》2006,(12):42-43
作为一种新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模式,民生新闻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的热点。特别在实践领域,从广播电视媒体到平面媒体,民生节目专版遍地开花,从关注百姓生活中的琐碎事务,到引导社会公共生活,其跨媒体的普适性、新闻内核的贴近性、受众话语权的扩张性,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8.
姜兵 《青年记者》2007,(8):57-57
“民生新闻”近年来大量涌现并广受欢迎。民生新闻不是作为一种新的新闻类型而出现的,它不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之外的新的新闻体裁,其报道范围并不仅仅限于社会新闻领域,已拓展至时政、经济:等多个新闻领域。民生新闻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观念而出现的,并已形成为一种思潮,成为一种全新的新闻实践方式,对传统的新闻观念产生了全面的冲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谢红娟 《新闻窗》2014,(3):16-17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民生新闻迅速发展,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打起了“民生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技术采写、采制民生新闻,推动了社会进步,扩大了媒体的影响力。民生新闻已经成为各媒体间新闻竞争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0.
时下,民生新闻尤其是事关民生的重大事件,已成为各家媒体的报道主题之一。快速及时的民生新闻报道,以其要素凸显的新闻价值,闪电般抢夺了读者与观众的眼球,通过下情的公开与政府部门的互动,较好地解决了诸多因“信访”和其他渠道而难以解决的民生难题,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应有的“轻骑兵”作用。但是,民生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