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吴廷俊  黄欢 《今传媒》2009,(12):23-24
2008年4月17日,一名女白领的“死亡博客”引发网友对其丈夫王菲及父母、第三者的“人肉搜索”,将王菲及其家人个人信息披露于网络。不堪忍受压力的王菲将大旗网、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31岁的女白领姜岩2007年年底跳楼身亡,有网友在她博客中发现她自杀的原因是丈夫王菲的外遇。愤怒的网友们启动人肉搜索,将王菲、第三者及其家人个人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3.
2008年互联网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是,被称为人肉搜索第一案的北京女白领姜岩因丈夫出轨跳楼自杀一事。其夫王菲遭遇网友“人肉搜索”,个人信息被公开于网络,生活受到干扰,进而起诉网站,成为我国司法机关首次受理的此类网络侵权。人肉搜索所产生的正负面影响值得关注。本文以传播学与传播法规为视点,对人肉搜索提出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我对互联网"人肉搜索"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引发"人肉搜索第一案"的当事人姜岩的"死亡博客"在网上激起了网友对其丈夫王菲的公愤,网友对王菲展开"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在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同时也侵害了王菲的隐私权和其他正当权益.因此,如何发挥"人肉搜索"的正面作用,约束不当言论和行为,让"人肉搜索"能够通过互联网健康、规范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视听界》2009,(1):11-11
有“网络暴力第一案”之称的王菲诉三网站案,日前一审宣判,两家网站被判侵权,一家网站免责。这是网络上流行正盛的“人肉搜索”首次推向司法领域。所谓“人肉搜索”,就是网友参与提供信息,借助网络传播信息,查找某人身份、追寻某事真相的“网民行动”。海外媒体对“人肉搜索”的直接描述是一个新造短语“中国特色网上追捕”。  相似文献   

6.
2007年12月29日,北京女孩姜岩从24层的家中跳楼自杀。很快,姜岩生前的博客被网友发现,上面除了记载她因为“老公出轨”而经历的情感煎熬,还提及了老公王菲的姓名、工作单位等信息。此事一时成为被广泛关注的重大事件,网友们群情激愤,立刻展开了针对姜岩老公王菲的“人肉搜索”。  相似文献   

7.
2008年12月18日,“网络暴力第一案”吸引了众多媒体。 一个死亡博客引出了网络的“人肉搜索”,并引发网民在现实中做出过激行为。2008年12月18日,被称作“网络暴力第一案”的王菲告大旗网、天涯网与个人网站“北飞的候鸟”索赔名誉权、隐私权一案,在朝阳法院落槌。  相似文献   

8.
2008年12月18日,人称“人肉搜索第一案”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宣判,大旗网和“北飞的候鸟”两家网站的经营者或管理者,侵犯原告王菲名誉权及隐私权,判网站停止侵权、公开道歉,并分别赔偿王菲精神抚慰金3000元和5000元;天涯虚拟社区网由于在王菲起诉前及时删除了侵权帖子,履行了监管义务,因此不构成侵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凸现了网络媒体在利益表达中所面临的法律困境。  相似文献   

9.
监督与侵权的界限——对"人肉搜索第一案"判决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人肉搜索第一案"的"王菲事件",2008~12月18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一审宣判, "北飞的候鸟"网站和"大旗网"被判构成对王菲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侵犯,在王菲起诉前删除相关内容的"天涯网"被判免责.  相似文献   

10.
“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最近,这种网络上的“人肉搜索”将互联网搅得风生水起。这种搜索方式,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群体性搜索,现实生活中的知情网友便将搜索对象的一切在网上罗列出来。  相似文献   

11.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多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缘起人肉搜索是猫扑(mop.com)在2001年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从几年前的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到2007年底自杀的女白领姜岩、今年的沈阳女以及逃跑教师范跑跑,每次都能搜到巨细的目标人信息。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  相似文献   

12.
刘锐 《军事记者》2008,(11):53-54
自从2001年“人肉搜索”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已历时7年。综观对“人肉搜索”的评价,欢呼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新方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谴责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无异于网络暴力。那么“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暴力的关系到底如何?认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人肉搜索”的实质,引导“人肉搜索”的走向,规避“人肉搜索”固有的弊端。  相似文献   

13.
“人肉搜索”的正义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他,给他人肉搜索;恨他,也给他人肉搜索“,这句话描述了“人肉搜索“的两面性。2006年的“铜须事件“、“虐猫事件“,2007年的“女白领自杀事件“,2008年的“车展红衣清洁工MM走红网络事件“,由于当事人手机号码、家庭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隐私在网络中暴露,当事人正常生活受到严重的侵犯,成为“人肉搜索“的“暴力面“。  相似文献   

14.
试从网民心理角度论“人肉搜索”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1年网络社区“人肉搜索”登场以来,在我国网络信息传播领域,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信息传播的奇迹。从本质上讲,人肉搜索是一种人际传播,不仅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信息传播,更是网络间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对于这一现象,学界更多地是从法学的角度对“人肉搜索与公民隐私权”、“人肉搜索与网站法律责任”以及“人内搜索与舆论监督”等方面加以研究。在本文中笔者另辟蹊径,试图从网民的心理角度对人肉搜索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米彦泽  张昊 《新闻世界》2010,(9):157-158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络流行的搜索引擎日益受到网友的青睐和追捧,其结果或是伸张了正义,或是演变为"网络暴力"。本文结合"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等传播学原理对"人肉搜索"的启动原因及发展流程进行了分析,从而探讨"人肉搜索"是如何一步步将网友从舆论推向行动的。  相似文献   

16.
“人肉搜索”是网络时代的新玩意儿,近年来因其强大的网络威力与社会影响力而备受关注。从2006年的卖身救母事件、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功夫少女色情照片事件,到2007年的钱军打人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流氓外教案事件、华南虎事件、“很黄很暴力”的张殊凡事件,从2008年的网络暴力第一案“死亡博客”事件、天价理发事件、“70后炫富女”兰董姐姐事件、“辽宁女”轻蔑灾民事件、林嘉祥猥亵女童事件、天价烟局长事件,到新近的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上大学事件、富家子弟飙车撞死平民大学生事件等,这些频频自网络空间延伸到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空间的“人肉搜索”事件,先后制造出一连串的媒体事件并转化为社会事件。“人肉搜索”一方面因其带来的可以揭开权力信息黑箱的传播功能,受到网民与社会的认可与赞扬;另一方面因其带来的网络暴力与社会暴力,受到网民与社会的反对与贬斥,以至于开始有地方政府开始立法明确规定“人肉搜索”违法。悖论中生存的“人肉搜索”,正在受到传播伦理的高度审视。  相似文献   

17.
“网络通缉令“又称“人肉搜索“,是指个人借用BBS或博客等网络平台对某些人、事加以曝光,聚合网民之力,将当事人的姓名、住址等个人隐私全部找出并公之于众的行为。从2006年开始,“网络通缉“成为网络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引发了一浪又一浪的网上通缉热潮。从“虐猫事件“中的“宇宙A级通缉令“,到最近发生的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猥亵女童案,“网络  相似文献   

18.
"人肉搜索"是把双刃剑。"人肉搜索"涉及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建议除了确立网站法律责任,还应从推行"网络实名制"和网站招聘"人肉搜索"正规军两个方面对"人肉搜索"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9.
“人肉搜索”引擎是近年来在互联网兴起的一种资料搜索方式,广义的“人肉搜索”泛指将Google、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与人工搜索相结合,一切由信息“征集者”提出问题,信息“应征者”回答问题的信息搜索与提供方式.  相似文献   

20.
刘文静 《新闻世界》2008,(8):116-116
“人肉搜索”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网络来找到真实的人,然后通过网络将有关信息发布。有人借助这种手段找到了失散的亲友,也有人借此展开“网络大搜查”,将另一些人的个人资料在网上公布,用于攻击后者的某些观点或者行为。此类“人肉搜索”实为“攻击性搜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