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俊生 《考试周刊》2012,(81):13-14
互文性是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本之间的指涉.还包括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即言语所存在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关联。莫里森的名著《宠儿》在创作中成功地体现了文化和文本的互文性,使其成为一部扣人心弦之作。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互文性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手法入手,探讨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多丽丝·莱辛的《到十九号房间》、夏洛特·波金斯·吉尔曼的《黄壁纸》以及诸多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之间的互文关系,试图"澄清"它并非某一文本的被动戏仿,而是作者迈克尔·坎宁安将他人的不同文本精心融合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熔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互文性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手法入手,探讨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多丽丝·莱辛的《到十九号房间》、夏洛特·波金斯·吉尔曼的《黄壁纸》以及诸多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之间的互文关系,试图"澄清"它并非某一文本的被动戏仿,而是作者迈克尔·坎宁安将他人的不同文本精心融合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熔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翻译符号学为理论视角,从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描述与解释符际翻译中《红高粱》小说、电影剧本、电影台本及电影符号文本链的互文性景观,揭示跨介质符号文本之间的互文作用与内在关联性,并综合论述符号文本链与社会大文本互文生义的过程与结果,以期为翻译符号学研究增加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5.
刘醒龙长篇小说《往事温柔》与其中篇小说《倒挂金钩》之间构成了一种互文关系,这种互文关系表现在叙事策略、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计三个方面,文本之间的意蕴也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6.
英国作家约翰.布莱恩的小说《坡顶上的房间》与《灰姑娘的故事》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灰姑娘的故事》对于解读《坡顶上的房间》发挥了“隐文效果”,而后者也充分利用前者对其意义进行重构,成为其意义生产之源;同时互文为解读文本提供了一个“跨史”的角度。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的互文关系。任何文本之间本就存在互文,每一文本会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的观点。依照此观点,文章对三部黄石矿冶小说《古巷道》、《洞火》和《古铜色》中纷繁的女性形象作互文性分析,并从文本、作者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三方面总结出产生互文性的根源。对女性形象的互文性分析,突破了以往对黄石矿冶文学的研究方法,为黄石矿冶文本的研究引入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葛灵知 《海外英语》2011,(10):257-258
《仁慈》是著名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九部作品,它与《宠儿》有着明显的互文关系。该文试图借用朱莉雅·克里丝蒂娃的互文性理论来分析这两个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通过剖析小说的情节与角色构建、主题意象以及其运用的写作手法,探讨这种互文手法对于理解小说主题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互文关系,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发生的关系。新的文本,总是在旧的文本或历史文本的基础上发生,因此互文性写作的每一个碎片,呈现为一个“虫洞”,读者可以穿越它而抵达另一时空。《文心雕龙·隐秀》所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用互文性理论来表述,就是任何文本都处在一个巨大繁复的意义网络中,无法摆脱从“隐”、“奥...  相似文献   

10.
《福》是库切的一部经典的后现代作品。以互文性视角解读《福》,认为库切的《福》和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文性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文本的标题、故事题材和人物三个层面上。本文通过分析文本关系,揭示文本的主题意蕴,为互文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视野。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故都的秋》的语言风格置于互文性理论的视野下,从文章篇内、篇外体现出来的"有标记互文",系连文本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无标记互文",得出《故都的秋》隐性的语言风格特征:真切细腻。  相似文献   

12.
“互文本”教学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对话:一是阅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二是阅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是课堂作为一个特殊的对话场域,以文本为介质所产生的对话关系,也是群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对话关系。本文以《赤壁赋》《我与地坛》为例,诠释以“弱者道之用”为特质的东方散文写作范式与文化景观:在互文关系中确证主体:自然或弱“我”;在互文关系中确认结构形态:对举或对话;在互文关系中确立物我哲学关系:小我或大化——力量的获得。  相似文献   

13.
将《故都的秋》~([1])的语言风格置于互文性理论的视野下,从文章篇内、篇外体现出来的"有标记互文",系连文本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无标记互文",得出《故都的秋》隐性的语言风格特征:真切细腻。  相似文献   

14.
《金色笔记》是当代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它引入西绪福斯神话以突出人类在荒诞的现实处境中的责任。它借鉴了英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传统,却挣脱了经典女性文学作品婚姻家庭的窠臼和“闺中情怨”的模式。为了扩大文本的社会维度,莱辛还在《金色笔记》中融入了发生在20世纪的真实历史事实作为小说的前文本。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本中,互文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策略披广泛运用。无论从狭义的互文性还是广义的互文性来看.《金色笔记》都具备互文性的鲜明特征。本文以《金色笔记》为分析对象,着重讨论该作品与西绪福斯神话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以及女性主义文学传统之间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16.
《风雅颂》不仅与《诗经》构成了互文性关系,还与《圣经》文本和“梁祝化蝶”典故形成了互文性关系。这种互文性关系不仅在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更在于小说对原典的“误读”和“修改”,即小说中丑恶现象和美好的《诗经》世界的背离、杨科对耶稣形象的解构、玲珍和杨科之间的关系与梁祝之间美好的爱情对比形成了反讽的美学效果。这部小说说明了如今的社会已没有神圣、崇高和爱情的立足之地,表明了作者对城市和乡村的双重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7.
邹利民  王静 《文教资料》2009,(12):15-17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互文活动,本文以庞德的译作《华夏集》为案例,探讨了互文符号的翻译。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互文性对诗歌的理解、翻译和文化传递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译者.一方面要识别原文本中的各种互文关系,另一方面要将他们合理移植到目标文本中,以实现诗歌翻译的互文等值。  相似文献   

18.
《瓦尔登湖》中文译本所参照的文本即"前文本"不是被机械地模仿与重复,而是与《瓦尔登湖》英语原著产生内在的文本关联,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徐迟、王光林、戴欢三位译者对《瓦尔登湖》的互文还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翻译的互文还原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互文性理论将文本看成是处于与别的本文不断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之中。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在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中,要以开放性的眼光来审视文本。钱钟书的《宋诗选注》通过对原文本与其他文本所存在的种种互文关系的揭示,使我们更深刻认识到要深刻理解和分析一个文本,就要充分关注原文本与其他文本的互文关系,从而拓展我们文学鉴赏的视野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互文性”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解析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克里斯蒂娃指出:“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另一文本.也即是互文本。可以指向历时层面上的前人或后人的文学作品.也可指向共时层面上的社会历史文本。读者对文本的吸收和改编可以通过戏拟、引用、拼贴、借鉴等互文写作方式来确立,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互文阅读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