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谐是儒家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儒家认为和谐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事物矛盾发展的最终归宿。它既是一种人文规范式的道德法则,又是人与自然应和谐互济的生态法则,它包括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己和谐、天人和谐等四个层次。汲取儒家和谐精神中的宝贵遗产,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和谐课堂的内涵与特征什么是和谐课堂?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  相似文献   

3.
和谐之意蕴     
和谐一词有丰富的内涵,就某具体事物的整体层面而言,是事物的内部组成要素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协调一致的内在机制和稳定平衡的外在状态。和谐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状态,社会的发展也必然是从不和谐到和谐的运动过程,深刻理解和谐的内在含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正确理解和谐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前提《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的书面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蕴涵着和睦、融洽、合作、协调等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和谐是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以及事物之间的协调、协同、适应的关系,表示事物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完善性和合乎规律性。如果我们把和谐拆分来看就是“禾与口、言与皆”,其意义就是:“人人都有饭吃,  相似文献   

5.
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心理学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是追求美的过程。我们要创设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美不胜收的语文世界里遨游,欣赏学习  相似文献   

6.
正确理解和谐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前提《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的书面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蕴涵着和睦、融洽、合作、协调等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和谐是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以及事物之间的协调、协同、适应的关系,表示事物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  相似文献   

7.
王欣 《教育艺术》2008,(12):58-59
民生、和谐、发展是三个密切相关的范畴。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和谐的基础。和谐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更是系统的。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和谐与否决定了事物发展的状况,其中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和谐与促进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和谐已成为最大的主题词,大至国家方针政策,小至个人工作学习,无不遵循和谐这一重要原理。什么是和谐呢?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和谐观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9.
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世的价值观、方法论。一个人,一件事物,不管是大,还是小,也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聪明,还是愚昧,这些外在的形式毫无影响,他们一律都是和谐的。和谐是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和谐是事物发展的表现形式之一 ,是事物发展的协调性、一致性、平衡性和合乎规律性的状态。只有在事物内部诸要素协调一致的状态下 ,该事物才能和谐发展。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 ,正是为了理顺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不和谐”关系 ,并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改革开放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时下,"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其实"和谐"并不是一个新生的时髦事物,而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12.
简论和谐范畴   总被引:92,自引:0,他引:92  
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表示事物发展的协调性、一致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和谐发展是新事物的本质特征。当事物完成其上升阶段的发展后,步入衰亡时期,表现出不和谐,进而向对抗转化。和谐和对抗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类型。充分认识和谐范畴,把握和谐型发展与对抗型发展的本质内涵及两者转化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学和谐校园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1.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就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而言,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一种发展状态。作为一种存在的发展状态,和谐社会总体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和谐: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正>和谐,是指事物的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是真善美的体现,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的教学课堂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创造力,是教学成功的保证。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是语文现实的必然选择,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话题。一、建立和谐真挚的师生情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当前,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培养和谐思维。从内在要求看,和谐思维是以和谐理念为核心、以和谐方式为特征的思维。从整体上看,和谐思维需要着眼于事物发展的矛盾,着眼于事物发展的整合,事物发展的创新。当前,培养和谐思维,需要奠定和谐思维的基础,增强和谐思维的底蕴,把握和谐思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解读“和谐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是事物诸种因素间相互谐和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谐校园则是校园各种层面的和谐,诸如领导和谐、管理和谐、精神和谐、教学和谐、制度和谐、环境和谐等,其主要特征是依法治校、公平公正、文明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环境优良。  相似文献   

17.
张春良 《中国教师》2005,(10):57-59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和”与“不同”都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学者乐黛云指出:“‘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这种追求新的和谐发展的精神,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构建和谐校园就是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和谐校园的“和谐”源于协调和默契,表现为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营造的是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是各方面利益。和谐校园并非是校园人表面…  相似文献   

18.
乔爱英 《考试周刊》2011,(20):221-221
和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核心。和谐即美,它是一笔可供开发的精神财富。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和谐寻求一种秩序、寻求一种效率、寻求一种创造、寻求一种发展……学校与社会、家庭要达成默契,形成合力,真正发挥"育人"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9.
陈明财 《考试周刊》2014,(57):30-31
<正>"和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是真善美的体现,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创造美,能产生最佳效益。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努力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遨游,欣赏语文的美,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下面  相似文献   

20.
和谐,简而言之,即事物的发展、配合适当、匀称,同步协调。它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显著特征,也是一切事物发展的理想目标。和谐教育是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为基本目标,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思想。和谐课堂是构建和谐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实现和谐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小学语文课堂,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趣味性,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塑造良好个性,发展内在潜能的重要舞台。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和谐课堂的构建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