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刊林漫步     
郭梅尼谈人物通讯的采写怎样使人物通讯更有可读性呢? 郭梅尼说:“人物通讯写作要讲究细节、意境、语言、人物性格刻画等等,都对,但这仅仅是可读性的一方面,也就是仅仅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可读性应包括‘写什么’和‘怎么写’,并且首先是‘写什么’,仅仅看成‘怎么写’是不够全面的。如果你写的内容读者不关心,文采再好也没人看。如果你抓住了时代的‘兴奋点’,时代就会对你的报道产生强烈的反响,就有了可读性。我采写人物,首先考虑这个人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我感到,无论作为一个记者,还是通讯员,都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心中要有一杆时代的秤。要把你所  相似文献   

2.
读《中国记者》上的《“大家都轻松一点”》一文(载1990年第3期),不由要叫声好。文中讲到,由于“现在不但会多,而且有会必请领导”,使得领导和采写会议新闻的记者都很“不轻松”。领导“硬着头皮坐在主席台上,还总得说上几句‘实在没什么准备’的话”;“记者也够难的,写吧,实在没多少东西,不写吧,领导与会了。”由此呼吁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3.
批评报道是整个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舆论监督的一个主要手段。因此,写好批评报道,并使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统一,是党报记者的一个基本职责。笔者认为采写批评报道如何做到“无懈可击”,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并就此谈点实践体会。 一、从宏观上准确把握被批评事件(人物)的典型性是批评报道有否说服力的关键。 写批评报道难,不仅仅难在被批评单位或个人对记者的调查采访往往采取不合作态度,如敷衍搪塞,冷眼相对,推托躲避乃至拒绝阻挠等等,更难在如何对所批评事件(人物)的性质作准确的宏观把握,如果批评对象  相似文献   

4.
新闻要写得客观真实,精彩引人,深港细节之道,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成功之点。在新闻实践中,中外新闻工作者对于运用细节的精彩言论甚多。美国记者休·马利根说:“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喻苏联著名记者、作家波列优依说:‘’细节的鲜明程度能代管广泛的描述”。新华社资深记者冯东书说:‘’细节是简单的,但是由于它是有特定个性的实事,给人的印象能胜过许多形容词。细节又是具体的,有见微知著的扭力,有时比抽象的道理更有说服力。报道中显形、传神、传情,要靠细节。”无疑一细节是新…  相似文献   

5.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6.
《新观察》1989年第5期上有篇好文章,海外专栏作家梁厚甫的《旅美记者生涯三十年》,其中关于“改写人”的叙述对人颇有启示。文章说:“我注意《波铁摩尔太阳报》所刊的消息,发现第二天该报记述总统的谈话,并不是由该记者(指采访者)署名,而署名的另有其人,有时也有该记者的署名,但署名却排在第二位。我忍不住寻求原因。该记者说,美国报纸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在街上如果碰到‘人咬狗’的新闻,就由跑腿的记者执笔来写,因为这新闻是社会性的,无关重要。碰到政治和经济性的大新闻,跑腿记者所写的东西,只能视为原材料,送回报馆之后,是由一种‘改写人’(Re—writer)来改写。政写人比之跑腿记者有更深资历,一是文笔较好,二是对‘国际关系’以及‘经济’问题,有较深的学养。叙述的时候,用的不是记录文体,而是夹叙夹议的文体。”在我国,由学养高深的大记者(同时往往兼任不大不小的新闻“官儿”)对重大政治,经济新闻进行述评的作法也是有的,但不太时兴“夹叙夹议”。在梁  相似文献   

7.
靖鸣 《新闻记者》2007,(2):52-54
采访对象接受媒体采访会呈现“霍桑效应”著名记者艾丰认为:“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①  相似文献   

8.
有位记者写了这样一篇社会新闻《河南“讨米专业户”好“熨贴”——迷路也拨110》:“68岁的河南籍‘讨米专业户’靳老汉,与人结伙到某地(真实地名隐去)安营扎寨。第二天就‘上岗’,竟有50元的收获,迷了路竞拨打110求助。巡警送他回‘家’后,他连声称  相似文献   

9.
应天常 《新闻界》2000,(2):39-40
有感而发第四届全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评选揭晓以后 ,《羊城晚报》载文评述道 :“有消息说 ,赵忠祥、敬一丹、倪萍、王刚、水均益这些多年的‘十佳人物’今年将远离评选 ,把位置让给新的竞争者。由于他们的‘远离’ ,金话筒奖的含金量将无可置疑地下降 ,获奖者也难有杠鼎人物……今后的‘十佳’是否有‘矮子里拔高个儿’的嫌疑?”这段话反映了两层忧虑 ,一是本届主持人“金话筒”奖的含金量“无可置疑地下降”了 ;二是今后的评奖将可能是“矮子里拔高个儿”。情况会是这样吗?作为参加第四届全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初评、…  相似文献   

10.
字迹是否书写得工整虽对文章写得优劣或与稿件是否可用不能起绝对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影响,而且这也反映作者的文学素养. 我过去给新闻单位投稿,在书写时,常写别字、错字、自造字.有一次,一位记者指着我的稿子说:“副食品的‘副’字你为什么老写成付款的‘付’?”我说:“这样写省事.”那位记者坦率地说:“我们不愿看别字、白字连篇的稿子,至少可以说作者书写是不认真的”.我忙答道:“对,今后一定改正.”打那以后,我不管给哪家新闻单  相似文献   

11.
1998年1月13日,新闻出版报刊载了徐城北同志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改革开放以来的天津,其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市面上有看得见的食品街、中环线、文化街、旅馆街和外环线,深入到千家万户、温暖着市民心灵的无形成就,则有解决‘吃鱼难’、‘洗澡难’和‘安装煤气难’。市委领导为市民解决困难的办法是‘打歼灭战’,总是在周密的调查研究之后,限期完成任务。而《天津日报》在宣传  相似文献   

12.
“报纸的宣传质量要‘上’去,记者要‘下’去。只要记者扎扎实实地蹲下去,报道质量就必然会上去。”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然而我觉得,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离开了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使人下去了,也未必就一定能使报道质量上去。诚然,县市报记者中的多数是积极努力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少成绩。可是,无庸讳言,也确有一些记者怕下农村、怕蹲基层,即使下去了,也不愿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常常是“短促突击”、浮光掠影地“采访”一番,零零碎碎地记点材料,回到家里“凑”稿子,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是高质量的呢? 为什么不愿“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冰点’刚开办时,谁也不知道哪些人可以做这儿的记者,许多人都来试,拼杀出来.留下来的就是‘冰点’记者。”“她们都是有过文学训练的.都有一定的文学基础.能写出大东西。而且她们阅历丰富,有10年以上的新闻工作经验;能吃苦,为了完成任务,在大山里一走几十里上百里的经历她们都有,防空洞,破窑洞都住过;稿件的表现力比较强,写的稿子都比较有味道.那么长的东西,读者能读下去.能产生共鸣.还能眼睛热一热.心里软一软。”她们也都到了要提升自己的“坎儿”上,否则许多思辨性.探究性强的题材没法把握,社会在发展,冰点也在不断改变,记者的知识储备跟不上,不能不断提升自己,有些领域的东西就无法写。——《冰点》专栏主编李大同谈冰点记者  相似文献   

14.
小言论是活跃在报纸版面上的轻骑兵,在新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好的小言论以其短小精悍,语言生动活泼,读来亲切感人而赢得读者. 然而,许多人感到小言论难写,采用率太低,所以“激流勇退”。诚然,写一篇好的言论,在几百字的篇幅里阐明一种观点,确实比一篇消息下工夫多(这里绝无贬低消息之意),但小言论写作并非高不可攀,关键在于言论要写得有点色彩。首先要有点理论色彩。这里说的理论,是指用“大道理”分析具体问题,从而得出给人以启示的结论。在言论中空讲大道理是作者没有水平的表现。《人民日报》“今日谈”发过一篇短文《发牢骚和看形势》,其中有两段写得很有特色,文章说: “饭馆里一位朋友乘着酒兴发牢骚,从中央领导讲的某一句话,到李谷一的歌声,从农村‘包’到工厂的‘奖’,统统成为指责对象,压台的一句是——‘今天的大好形势在哪儿?’”  相似文献   

15.
1988年1月13日,新闻出版报刊载了徐城北同志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改革开放以来的天津,其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市面上有看得见的食品街、中环线、文化街、旅馆街和外环线,深入到千家万户、温暖着市民心灵的无形成就,则有解决‘吃鱼难’、‘洗澡难’和‘安装煤气难’。市委领导为市民解决困难的办法是‘打歼灭战’,总是在周密的调查研究之后,限期完成任务。而《天津日报》在宣传报道上不仅有头有尾,而且紧密抓住‘中间’,每隔一段时间,就如实地报道该项工程的进程、成绩和存在的困难”。在天津发展的历史上,天津日报“起到了积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徐城北是一位戏剧评论家,在北京工作。对天津市和天津日报来说,他是一个局外人,但其感受,却准确而深刻地道出了天津日报新闻报道的一条原则: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密切配合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进行报道。可以说,这正是天  相似文献   

16.
经济日报的总编辑范敬宜,不愧是一位敬业的“留心记者”。他出差坐火车,也要与列车长夜话一番。他笔录的四个变化真真切切,感人至深。我极感兴趣的倒是这篇通讯的结尾:“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认为是好事,不过有好多问题人们还没闹明白。列车上议论的尽是这方面的‘热点’,特别是租让土地,上岁数的人思想就不通,把它跟租界混为一谈。可是到底不同在哪里,我也说不清楚。翻翻报纸,也找不着答案。您是经济日报的,我建个议,常到咱列车上来听听老百姓的议论,把‘热点’收集起来,挨个儿在报上作个回答,这报纸就更有看头啦!”(1992年11月21日经  相似文献   

17.
新闻写作最忌造假失实,近年来,在新闻报道中,完全不顾事实弄虚作假的现象已经少了,但是新闻中“局部地区”人为地掺假的情况并不鲜见,突出的是写人物新闻、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不少是真人真事假思想。这种人物的思想常常是被记者和通讯员理想化了的,或者是想当然加上去的。这种真人真事假思想的报道实质上也是假报道。新闻报道中掺杂了不真实的思想,不仅会失去读者和听众的信任,连被报道的对象也会  相似文献   

18.
写人要写心     
人物通讯,要以写人为主。但写人,更应多写人物的内心,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做到这一点,写出让读者喜欢的新闻作品?人民日报已离休的高级记者刘衡同志,用她亲身的经历和新闻采写实践,介绍了她的感悟。 我在新闻写作中,比较注意写“人”。在写工作通讯时是这样,在写人物通讯时更是如此。 记者所报道的任何一种工作,对读者来说,外行都占大多数。因此,见事不见人的文章不容易讨好,对大多数读者也没什么教育意义。但任何工作都是人做的。在记事的同时,如果能写出人物的活动、思想、感情,情况就两样了。我写的一些工作通讯…  相似文献   

19.
采访难。难在哪儿?首先难在入门。这个“门”,是采访对象的心灵之“门”,也是采访对象的自卫之“门”。记者职业特点决定了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随机性。与采访对象的多数情况是各为一方,从未谋面,自我介绍,握手相识,然后便相向而坐,“舌耕”开始,你急不可待地“取”,他慢若抽丝地“予”;你要求对方一下子打开心灵之门任你“探囊”,他却抱怨对你毫不了解,“顾左右而言它”;你费尽唇舌,他也急得冒出汗来……这是一幅多么不谐和的场面!入门的“钥匙”到底在哪儿?其实不用四处寻觅,就在你身上,具体地说就是你的口。记…  相似文献   

20.
目前新闻工作中有所谓“批评难”的问题,不少记者感到写批评性的报道是一大“苦恼”。难在什么地方?难在这种稿子不好写,不易登,登出来麻烦多。这是实情。然而,如果全面地看问题,“批评难”也不光是难在外界的阻力大,也有难在新闻工作者这一方的。古语说:“事有不成,反求诸己。”解决“批评难”的问题,我们也不妨“反求诸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