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4 毫秒
1.
教师走进教室,不能总是板着面孔,要讲究表情语言。不同的表情会给学生不同的影响。当教师“眉飞色舞”“喜笑颜开”时,学生会心情愉悦;当教师“神采奕奕”“容光焕发”时,学生也会聚精会神、精神振奋;假如教师“面色铁青”“冷若冰霜”,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语言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总是处于学生审美的“趣味中心”,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言行当作摹仿的“模特儿”。教师的有声语与无声语(体态行为)总是十分清晰地映在学生的形象记忆之中。教师的语言有两方面的职能:一是“传道、授业、解惑”,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3.
王海英 《学周刊C版》2011,(8):131-131
一、语文学习活动 谈论语文教育,以往我们总是注重讨论“语文教学活动”而讨论“语文教学活动”时,我们更多地是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我认为,语文教育应当是一个学习活动。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毫无疑问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要时时从学生学习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首先考虑学生该“学什么”“怎么学”。  相似文献   

4.
绿色,代表着自然、生机、生命。“绿色课堂”、“绿色教育”、“绿色文化”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也已被不同程度地“绿色化”.各式各样的绿色教育教学研究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笔者关注到在现实教育教学生活中很多教师总是戴着面具,并未将一个绿色的自我呈现给学生,  相似文献   

5.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作为教师。我们应将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的情境,给学生留足创新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例如教“圆环面积”时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教育随想     
⊙教师可以宽容学生的不知,但绝对不可以宽容自己的不知。⊙教师听一堂经过多次演练的“完美”表演课,远不如听一堂暴露许多“问题”的生成课。⊙学生没有不好的,只有不同的;没有笨的学生,只有潜力尚未发挥出来的学生。⊙一个高明的教师总是用自己“教”的方法去适应学生“学”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学”的方法来适合自己“教”的方法;总是善于“用教材”而不是善于“教教材”。⊙教师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是否得出正确的答案,而是看学生是否运用了正确的思维方式。⊙过去,教师们常说:“教师最大的乐趣是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  相似文献   

7.
适应水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森提出的,意思是说,对于一种刺激,重复多次而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便失掉了它开始时引起兴趣的效力。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刺激,如果一味地使用一种方法去刺激学生,是很难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的。如,教师在帮助“差生”学习时,不分什么类型的学生,总是上课时鼓励,作业中赞美,总结时表扬,始终用激励的教育方法去刺激学生,开始时学生可能对学习产生一些兴趣,时间一久,当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学  相似文献   

8.
诲人有度     
<正>一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学习要孜孜以求、不满足,教育学生要耐心、不知疲倦。两千多年来“诲人不倦”的教导被人们烂熟于心,尤其被教师们当作座右铭。老师们“为了学生好”,总是不知疲倦地谆谆教诲。说服教育法是老师们教诲学生时被广为运用的一种方法。所谓说服教育法,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认识,用以影响学生思想意识的方  相似文献   

9.
陈向阳 《考试周刊》2009,(6):221-223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后进生的教育容易走进爱的“误区”,总是以为“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然而.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因为“爱”而过度紧张、承受一定心理压力并产生了厌学情绪。教师经过一系列的暗示教育、赏识教育、榜样教育等“爱的教育”,可以有效疏导孩子的厌学情绪。让师爱与学生心灵相通。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差异”看作是“差距”,总是尽可能地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不同的个体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形成了全班“齐步走”、“一刀切”的局面,导致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吃不饱”、“吃不好”,学生成了规格统一的“产品”,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差异教学是一种“在班集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更能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请看一份试卷部分内容的批改。“爱不择手”的“释”字,教参原解“放”,学生答“放开”,一分不给; “自作自受”的“受”字,教参原解“承受”,学生答“负担”,一分不给; 一篇文章层次的分析,答案是几段,学生也应该是几段,否则,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扣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束缚,有些教师总是视教参为金科玉律。他们不许学生答案与它不一,否则,便认为考分没有客现标准,学生会“投机”。有的教师却坚决反对这样做。所以,改到试卷时,对此持不同看法的教师,往往各持己见,争执不下,弄得十分紧张。  相似文献   

12.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站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上,教师和学生显然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但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之于教师总是“仰视方可见”。新的教育理念将笑颜绽放在教师的脸上。站在尊严的台阶上,学生们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于是就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斗胆”指责;有了老师对师生交流方式的改变。教育的“空山”经历“新雨”,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13.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站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上,教师和学生显然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但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之于教师总是“仰视方可见”。新的教育理念将笑颜绽放在教师的脸上。站在尊严的台阶上,学生们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于是就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斗胆”指责;有了老师对师生交流方式的改变。教育的“空山”经历“新雨”,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14.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站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上,教师和学生显然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但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之于教师总是“仰视方可见”。新的教育理念将笑颜绽放在教师的脸上。站在尊严的台阶上,学生们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于是就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斗胆”指责;有了老师对师生交流方式的改变。教育的“空山”经历“新雨”,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15.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站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上,教师和学生显然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但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之于教师总是“仰视方可见”。新的教育理念将笑颜绽放在教师的脸上。站在尊严的台阶上,学生们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于是就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斗胆”指责;有了老师对师生交流方式的改变。教育的“空山”经历“新雨”,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16.
时常听学生议论,说学校中某些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时总是护着个别学生,在学习、生活、劳动中为他们提供方便。这些学生既不是优等生或后进生,也不是特困生和有残疾的学生,而是有着特殊的“背景”:一、属于领导、教职工的亲戚或朋友子女。二、教师为了报  相似文献   

17.
ASK(问),是学习者字典中最基本的词汇。 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很少提问题。为什么学生很少提问题? 首先是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学生被视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处于“尊”的地位而学生处于“从”的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不需要学生随时提问题。在课堂上从来不见有学生说个“不”字。当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想法或答案与老师不一致时,在“老师总是对的”或“学生必须遵从老师”等等观念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18.
批改作业是教师的“家常便饭”,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利用作业批语这一特殊形式褒贬学生的得失,进而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著名作家魏巍在学生时代就是在教师那句“你是一个心静如水的学生”评语中得到鼓励,健康成长起来的。为此,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作业不只写一个“阅”字完事,而是针对每个学生作业的不同情况字斟句酌下个恰当的评语,并把评语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 ,是当前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采取的重大措施之一。要“减负”,就要转变观念 ,更新思想 ,这样才能全面地、扎扎实实地、有效地全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一、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不等于对学生发展的高度重视和负责当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等“六多”现象。这“六多”现象 ,反映出旧的教育观念仍然顽强地统治着我们的教育阵地。在这种旧观念的指导下 ,学校教育总是把学生看成是教师主宰下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总是让学生来适应教师“注入式”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他们无视…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教育》2003,(11):8-11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站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上,教师和学生显然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但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之于教师总是“仰视方可见”。新的教育理念将笑颜绽放在教师的脸上。站在尊严的台阶上,学生们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于是就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斗胆”指责;有了老师对师生交流方式的改变。教育的“空山”经历“新雨”,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