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惊世界殊     
敦煌,是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城市,北有北山(马鬃山),南有南山(祁连山),是一个冲积而成的绿洲,由南山流来的古氐置水(今党河)泛滥所造成,绿洲周围多戈壁和沙丘。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接中原,西邻新疆。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由敦煌出发,向东通过河西走廊去古都长安、洛阳。  相似文献   

2.
苏惠萍 《寻根》2014,(6):4-8
##正##玉门关、阳关成掎角之势分布在敦煌郡西南、西北边塞,与敦煌郡形成锐角三角形。"两关"始建于汉武帝征服河西走廊后"列四郡,据两关"时期,西汉时为都尉治所。王莽篡位不久曾一度封闭,丝绸之路就此中断,班超经营西域后丝绸之路复通。自汉魏以来,玉门关、阳关一直是中国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沿线修筑了城障烽燧、塞墙、天田等严密的军事防御设施和候望、通信等系统。同时,  相似文献   

3.
甘肃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明,距今刀皿多年前的秦安大地湾文化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成为黄河流域灿烂文化历史的开端。周、秦从甘肃挥兵东进,问鼎中原;汉使张春通西域,遣霍去病开河西、置四郡,促进了河西走廊由游牧向农耕的转变,开拓了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甘肃历史上曾建立过许多地方割据政权,自古以来又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共同开拓、建设了甘肃。早在商周时期,境内有氏、羌、戎。秦汉时期,月氏。马孙、匈奴都居住过河西走廊。魏晋南北朝时,匈奴。氏、羌、鲜卑等先后在甘肃境内建立政权。隋…  相似文献   

4.
鸣驼千里传佳音──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陈根远自汉代张赛凿空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后,中国内地的丝绸、铸铁技术等便经由河西走廊,跨越葱岭,陆续传到中亚西亚各国以及欧洲。而西域的葡萄、香料等特产以及那里的音乐、舞蹈也沿着这沟通中西方的动脉输入中国内地...  相似文献   

5.
敦煌莫高窟     
杨学勇 《寻根》2005,(3):96-102
敦煌,位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青、新三省交界地带,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中西交通的中转站,也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重要城镇;是古代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和西域南北道交汇要塞,是联结中原西域和中亚以及欧洲的咽喉之地,乃“华戎所交,一都会也”(《续汉书·地理志》刘昭注引《耆旧记》)。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20世纪初王道士等人在清理莫高窟16窟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从而使保藏在此的成千上万件绢纸书画、文献遗书得以重见天日,打开了…  相似文献   

6.
正西夏(1038-1227)上承吐蕃、唐代归义军、回鹘,实际控制"河西走廊"达200余年,客观上把汉、唐之后贺兰山一带的"丝绸之路"引向了繁荣,并继承和发展了敦煌文化,把"河西走廊"沿线的文化遗存打上了独有的印记。黑水城文献与敦煌文献不仅在出土地域和时间上有交叉和延续性,而且在文献的种类和性质上都极为一致。如果说敦煌藏经洞的发掘品是一幅唐五代时期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画卷的话,黑水城文献就是宋元时期河西各民族人民谱写的壮丽篇章。  相似文献   

7.
正连成一体的欧亚大陆被称为"世界岛",在这个巨大的世界岛上,有一条东西方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沟通大道——丝绸之路。中国的新疆和敦煌,位于这条东西方大通道的中间地带,古代称为西域。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选择敦煌,是一种历史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蜀·身毒道”是博南古道的前身.博南古道则是诸多史料记载的“西南丝绸之路”上最著名的一段.这条横亘永平数千年的军事干道,使永平成为历代王朝驻兵把持的重地,也使永平成为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各种文化形态汇集地.  相似文献   

9.
张继强 《大理文化》2012,(10):102-112
“蜀·身毒道”是博南古道的前身。博南古道则是诸多史料记载的“西南丝绸之路”上最著名的一段。这条横亘永平数千年的军事干道,使永平成为历代王朝驻兵把持的重地,也使永平成为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各种文化形态汇集地。因此博南古道以动脉输送血液的形式,成就了永平开放、吸纳、包容的边屯文化特性,它也是今天永平边屯文化内容最为直接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西凉乐探幽     
西凉乐探幽白翠琴西凉乐,或你凉州乐,形成于十六国后期,因产生于凉州而得名。既含有秦汉旧伎,又融迸了西北诸族的声惆和乐器。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产物,西域与中原地区文化交融的结晶。凉州,位于河西走廊,力中西交通要道,是我国多民族余居区。河西地区...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东缘是先秦的北方族群南下云贵高原和东南亚的重要走廊和文化传播通道,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这条文化传播通道主要是从北向南单向传布而不是对等的双向交流,也不适宜作商旅的远距离贩运。连接古代中央王朝与云贵高原的交通要道,基本上都属于古代国家内部道路网络的组成部分,不宜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云南通往古印度方向的国际道路开辟于南诏强盛的时期,但因南诏当时已经处在独立于唐王朝的状态,中外商旅很难利用这条通道,将这条古道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并以为它早在汉代就已经开辟,那是就成为早期佛教传入中国之道,这都是欠妥当的。  相似文献   

12.
苏惠萍 《寻根》2014,(2):32-35
在河西走廊,粟特商人聚居的第一个城市便是敦煌。敦煌之所以成为东来昭武胡商的第一个重要据点,与其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施立卓 《大理文化》2021,(4):101-112
从蜀布邛杖识古道 读过《史记·西南夷列传》的人一定会对张骞通西域的传奇故事耳熟能详,这是中华一统史上极其重要的事件.现代法国著名汉学家、丝绸之路研究专家布乐努娃在其《丝绸之路》一书中评说:"中国史学家们认为,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的外交和经济关系,在公元前2世纪时就开始存在了.'西域'很可能是由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凿空'的.此事发生在汉代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这次出使的动机是战略性的,即寻求与匈奴敌对部落首领结成军事同盟,以从背后袭击匈奴人."这里说的"凿空"是司马迁的原话,意思是对未知领域的探险.  相似文献   

14.
在占世界陆地总面积三分之一的欧亚大陆上,古代曾经有数条以美丽的丝绸命名的交通要道,它们跨越万水千山,在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一般认为,丝绸之路大致可以分为:(1)草原丝绸之路,指横贯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带的交通道路;(2)绿洲丝绸之路(也有人称为沙漠之路),指从河西走廊经过中亚沙漠地带中片片绿洲的道路;(3)西南丝绸之路,指经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而到印度、东南亚以远的通道。近年来,中外学者又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命题,指经过东南亚、印度,到达波斯湾、红海的南海航线。本文所论述的,即是上述几条丝路…  相似文献   

15.
<正>自然地理条件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生活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河西走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走廊内部自身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文化地理空间格局。同时,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生共融不仅仅表现在走廊地貌本身所影响的游牧和农耕文化之间,更是表现在其“廊道”过渡地带的联通方面。伴随着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形成了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文化风格。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境内有两处摩崖石刻题记,一处是"零关"摩崖石刻题记,另一处是塔拉摩崖石刻题记。两处摩崖石刻题记与"南方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有密切的联系。零关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体组成部分,也是茶马古道的支线,是汉、藏、彝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路线。  相似文献   

17.
藏彝走廊是中国三条主要的民族走廊之一,其历史沉积的久远性、民族构成的复杂性、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空间。这一多元文化空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展现,就是这条走廊上众多的多民族文化汇聚场所。本文以四川松潘黄龙庙会这一多元文化汇聚场所为切入点,通过对黄龙庙会多元文化生态及其形成历史的探讨,从一个具体的点上展现藏彝走廊文化空间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并由此思考在整体上把握藏彝走廊历史文化面貌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8.
唐都长安的胡食□韩建武胡食是唐代都城长安对西域传入的各种少数民族食物的通称。它在当时长安十分流行,《旧唐书·舆服志》载唐代长安“贵人御馔,仅供胡食。”说起胡食的来源应追溯到汉,张骞通西域,开通了至今仍誉满中外的“丝绸之路”。由丝路传入中原的食物有胡豆...  相似文献   

19.
骑龙山古道位于四川省邛崃市西南平乐镇东约1公里的骑龙山上。古道沿着骑龙山脉的山脊蜿蜒延伸,一直通往雅安。2005年6月23日至7月27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邛崃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其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取得了重大收获。调查表明,古道保存情况不太理想,有些道段基本被毁,但有些路段还是保存很好,整体来看还是具有连续性。通过试掘,共清理出汉、宋、明、清四个时期的道路遗迹,出土了各类唐、宋、明、清时期瓷片(基本为邛窑产品)以及汉代和清代钱币等重要文物。汉晋时期的西南丝绸之路是一条从成都出发,经云南、缅甸通往印度、中亚直至西欧的商道,即《史记》所载的"蜀,身毒国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量中外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最为关注的是它的路线问题。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从文献史籍的角度进行梳理,为数不多的几位学者也对其进行过实地考察,但都只能大概的指出是途经"邛崃"。此次调查与试掘是从考古学角度证实了这条道路的实际存在和具体途径路段,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古代西南丝绸之路途经了平乐骑龙山古道。因此,可以初步认为平乐镇骑龙山古道应该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为沟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揭示,新石器时代中国与南亚次大陆早已存在文化交流。早至距今四、五千年,甘青地区居民已经和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带、俾路支斯坦等地有着间接或直接的文化交流。麦作物、羊、彩陶的东渐,穿孔石刀的西传都见证了早期中外文化交流。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印交通的南北二道,其一为北道:从河西走廊进入塔里木盆地,翻越红其拉普山口进入克什米尔,沿印度河抵达俾路支斯坦;其二为南道:从甘肃南部向南经川西至藏东河谷,西下从雅鲁藏布江逆江而上,由狮泉河南下进入克什米尔地区。相关探讨为我们思考丝绸之路史前史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