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环境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个人及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博物馆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本研究以环境心理学中环境—行为关系为理论视角,剖析科普展览中的环境—行为关系,解读科普展览如何从生理、心理、价值观层面对观众进行唤醒并产生效果,最终实现展览的教育目标。本研究以成都博物馆“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及内容分析法了解科普展览对观众的唤醒方式及效果,并且在此基础上从三个层面提出展览设计思路建议,以利科普展览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
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是指前来博物馆参观并接受博物馆服务的所有人民。目标观众(target visitor)是指博物馆期望来馆参观的人,是博物馆教育服务的重要对象。研究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对于自然博物馆展览设计、展示方式及教育成效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文献及访谈方法,得出自然博物馆的目标观众是学生及亲手家庭,潜在观众为教师。从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的参观行为、参观过程及参观效果三个方面入手,针对目标观众的取向提出自然博物馆在展览设计、教育活动等工作上应充分考虑目标观众的兴趣、期望。  相似文献   

3.
自然博物馆承担着通过植物展览向大众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角色。随着民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传统的展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因此如何创新性地做好自然博物馆的植物展览与科学教育是植物科普工作者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自然博物馆植物展览与科学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大连自然博物馆植物展览和科学教育实例,分析了举办高质量展览及开展科学教育的方法,并结合经验提出了相关的创新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科普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蕴涵在博物馆科普工作的所有环节之中,其不仅仅是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工作本身,而是涉及到博物馆的收藏、展示、科研、对外交流等多方面工作。衡量自然博物馆科普能力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是科普工作效果,而科普工作效果是多种因素参与科普过程的综合表现。北京自然博物馆多年来不断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从全面发挥博物馆各项职能入手,通过培养博物馆活动策划的创新能力;加强博物馆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提高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策划能力;提升博物馆活动品牌的引领能力;扩大博物馆珍稀藏品的收藏能力等方面的尝试,并用9个案例说明有效提升自然博物馆科普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共同创造的视角,对博物馆在观众参与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展览教育的创新发展进行探究。在共同创造的视角下,打开观众参与谱系的后三个阶段和参与创造性控制框架三个层次之间的“黑箱”,从而探索利用共同创造实现博物馆展览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在观众参与谱系与参与创造性控制框架的各阶段特点和各层次特点会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一个动态的观众参与过程。这些分析细化后的共同创造的过程路径有利于博物馆展览教育的创新发展,也对我国博物馆展览中的观众参与的创新发展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注意是人类进行信息加工的前提条件。由于观众注意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博物馆要实现其教育和信息传播功能,就必须根据观众注意的特性进行管理。针对大多数观众参观博物馆是无意注意行为这一现象,博物馆从展前的信息组织开始,就必须据此合理规划展览的内容和形式;在展览预展期,博物馆应结合驻足人数、时间以及参观效果访谈三方面因素进行观众注意评量,并根据结果实时调整展览设计;开展后,应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完善观众注意力管理,从而实现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与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7.
如何通过对标本的排列与组合,准确向观众传递展览背后的确切含义,一直是自然博物馆陈列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天津自然博物馆贝林厅陈列为例,在陈列中设计各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实践证明,以故事营造的陈列,一方面增加了标本可阅读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能使标本"活起来",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展览背后的含义。因此,以故事作为自然博物馆的展览陈列方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科技类博物馆是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特点于一身,运用新媒体、机电一体等高科技手段,突破一般传统的展示理念,结合展示内容,建立一套独特而有创新性展览展示系统的综合性场馆。它用一种全新的展示手段引导观众,寻找专业性与趣味性之间的最佳结合,使展陈设计与科普教育内容以及中国观众特有的观赏兴趣相吻合。笔者在北京汽车博物馆展项运维工作中,对科技类博物馆展项研发的标准化管理工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建立和不断完善了展项运行管理的标准化工作体系,为博物馆正常运行工作提供了有利保障。结合在展项运行管理工作中的实践体会,笔者以北京汽车博物馆为例,从展项研发、运行管理在标准化创建方面谈一些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文物类展览是我国博物馆展览的主要类别。博物馆儿童教育的讨论日渐丰富,但以科技自然类展览和儿童博物馆为多,文物类展览一般以设置儿童活动区的形式作为对儿童教育的补充。然而,与文物类展览分离的儿童活动区或许为文物类展览忽略儿童观众的需求提供了有利的借口。据观察,部分博物馆的文物类展览仍将受众定位在文物爱好者和研究者等成人层面,未能为儿童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因此,有必要为文物类展览提高儿童教育意识,设计教育活动等提出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10.
观众通过展览凝视展品,从而在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物与人的秩序中彰显自我凝视器物的身份与地位。博物馆空间作用中的展览建构,既是对观众身份建构的过程,亦是对器物表征的建构过程,更是对展览文化的书写过程。观众通过凝视展品与建构展览彰显着自我在博物馆空间中的能动性。在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观众不再是被动参观博物馆的参观者,而是主动参与书写展览文化的能动者。从博物馆民族志的书写到书写博物馆的展览文化,博物馆人类学的视域也从展品扩展至观众,进而反思由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展品与观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谈在博物馆陈列工作中应加强观众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变博物馆门前冷落、观众寥寥无几的局面,博物馆人只有树立精品意识,推出高品位的陈列和丰富多彩的专题展览,才能吸引观众,促进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这已成为博物馆界的共识。可以说,观众对陈列展览的反映,是评价陈列展览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馆本是一种被称作“科学与技术中心”的科技博物馆,与一般意义上的博物馆的区别在于它更强调科普教育的功能,以大量参与型、动手型、演示型的展项取代了传统的静态陈列,并强调观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它是面向广大公众的公益性科普教育设施。在许多国家,它是最受观众欢迎、发展最快的一类博物馆。但是,本应是博物馆一员的科技馆,在我国目前却经常不被博物馆的同行们所承认,有的博物馆人士甚至  相似文献   

13.
本提出了博物馆陈列展览结构调整的对称性原则,该原则指出,博物馆陈列展览结构必须与观众市场需求结构相对称.相适应,观众市场需求结构是不断变化.十分活跃的.相应的博物馆陈列展览结构亦必须是开放的,灵活的,两必须在结构过程中呼应.调适.始终保持结构上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14.
高冷抑或小众,是如今书画展览惯有的代名间,这也成为博物馆行业与观众视角下对诸类展览讨论和研究的话题。书画类展览涉及到年代、历史、人物、风格等多重关系,文化覆盖范围广但受众群体小,冷门现象下驱动观众前往的动力多是个人兴趣而非设计师或策展人在展览中做出的点睛之笔。注重单向性传递信息而忽略真正的诉求,于是博物馆在其展览上所做的功课往往与观众最终反响形成反差。本文围绕博物馆中书画展览"冷门"现象展开,通过分析博物馆与公众心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一定的阐释,综合近几年书画展览的发展模式与弊端做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与探究。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科普教育的功能和特点日趋显现。博物馆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自身的陈列藏品和相关资料及相关社会资源,灵活多样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交流,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本文在简要介绍博物馆的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当代自然博物馆科普活动的特点,以及自然博物馆科普活动与其他科普活动的区别,找准自然博物馆在科普教育活动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植物等真实生命体在植物园中的运用实例出发,探讨围绕多感官体验的博物馆新型展览的构建。博物馆如何借鉴植物园中的相关经验来满足观众的学习与体验需求,同时促进观众间的互动和交流沟通,通过触摸真实植物等来开展自然基础教育,这值得我国博物馆尤其是自然科学博物馆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终身教育”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广大民众对知识更新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日渐强烈,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当代博物馆认识到这一社会需求的变化,着手组织社会教育色彩更为鲜明的展览,形成了博物馆中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博物馆教育性展览。怎样认识博物馆教育性展览的特点?怎样发挥博物馆教育性展览的作用?怎样满足观众的学习要求和获得积极的教育效果?笔者试图从观众学习的角度,从获取积极的博物馆教育效果出发来讨论这些问题。宣示性、欣赏性和教育性展览依据展览目的、主题展现方式、观众参观行为等条…  相似文献   

18.
运用计算机从事动画展览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多博物馆在展览设计中迅速运用计算机技术。但是,从事于计算机设计展览的人很少来源于博物馆界。于是,在进行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展览设计时,他们首先要搜集大量的原始资料。因此,这就需要有丰富经验的博物馆专业人员的通力合作。那么,这样的展览: 1.将是专家与科学家合作的艺术品。 2.会使观众兴奋不已。对于一般观众,都会说“哇!” 3.能通过眼睛、耳朵传送信息。 4.能使不同结构层次的观众,根据计算机程序自由选择欣赏内容。 5.在展览成为长期展览前,能得到观众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举办科技类展览不仅要向观众传播科学知识,更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并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本文在对伦敦设计博物馆“移居火星”特展展览主题、内容策划、形式设计与展览教育活动进行叙述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探究类展览以生活化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导观众像科学家探究科学一样学习科学。展览还体现出“基于问题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让观众思考人类太空探索活动的目的及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多声部叙事方式是指多条平等线索阐释,将叙事人和观众置于平等地位交流,对于建立博物馆与观众间的对话尤为重要。博物馆展览叙事结构的多声部拓展、展览叙事细节表达的多声部性挖掘、展览叙事角色的互换与展览叙事空间的多声部建构是博物馆展览中进行多声部叙事的主要途径。目前多声部叙事方式在博物馆展览中已有应用,可使观众获得超出预期的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