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贯穿于苏轼诗书画理论中的传神论美学思想,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为他拓宽了前人的形神论涵义,兼容形似与神似乏关系,以传神为最高艺术审美理想。其物化传神、赋形传神、常理传神、象外传神、韵味传神、个性传神等思想尤其具有理论价值,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美的本质与理想。  相似文献   

2.
论顾恺之“传神论”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恺之是中国最早系统提出“传神论”的绘画美学理论家。本文以现代美学理念 ,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与探讨了顾恺之“传神论”绘画美学思想的形成与特点。论文首先分析了顾氏绘画艺术实践的美学倾向 ;其次探讨了影响顾氏形成“传神论”美学思想的各种哲学、宗教、文化等社会思想 ;最后是挖掘与总结了顾氏“传神论”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3.
“传神论”是顾恺之针对人物画提出的一项重要的美学命题,后来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承续和推演,逐渐突破了人物画范畴,广泛渗透到山水画理论中,并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审美追求。那么传神论是如何渗透到山水画理论之中的,它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作用,文章着重从以下几点来进行阐述:(一)传神论的阐发、理论构架及其实践;(二)传神论与山水画理论的初步结合;(三)传神论对山水画理论的深层次渗透。  相似文献   

4.
“传神论”是顾恺之针对人物画提出的一项重要的美学命题,后来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承续和推演,逐渐突破了人物画范畴,广泛渗透到山水画理论中,并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审美追求。那么传神论是如何渗透到山水画理论之中的,它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作用,文章着重从以下几点来进行阐述:(一)传神论的阐发、理论构架及其实践;(二)传神论与山水画理论的初步结合;(三)传神论对山水画理论的深层次渗透。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使这一时期的艺术所追求的美,既有形色又超于形色,含有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人格理想,高扬了情感的意义和价值。顾恺之的传神论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理论,也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顾恺之针对人物画提出的“传神”论是中国美学史上重要的理论之一。章首先对顾恺之“传神”论的提出进行分析,然后从理论及创作两方面论述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的绘画美学思想在魏晋至元代之间是如何逐渐突破了人物画的领域,广泛地渗透到山水画的领域,从而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美学思想的。  相似文献   

7.
古代审美感应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感应论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感情发生的经典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其功能既体现在审美创造方面,也体现在审美欣赏方面。审美感应论涉及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艺术活动的本质及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等重大理论问题。古代宇宙创生论及“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影响了审美感应论的生成。审美感应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艺术传神论萌发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理论基础固然离不开玄学的形神分殊论和言不尽意论,但与这一时期佛教讨论的形神问题、法身理论以及与此相关的佛教造像理论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者给前者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艺术传神论是在玄佛并用、玄佛合流的背景下,以中国传统的形神论为基础,吸收佛教的理论因素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论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特别重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政治优势论、中心环节论、精神动力论、舆论保证论,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理论,创新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评教育产业论与非产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教育产业论与教育非产业论”虽然各自都有一定道理,但纵观人类教育史、横观世界教育现状,并与人类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论认识相比较,把教育与产业扯在一起是无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苏轼是我国题画诗创作的巨擘,他的《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是其题画诗的翘楚之作,但千百年来却屡屡被人所误读。通读这首诗,可以发现,"天工与清新"是该诗的中心思想,也是苏轼画论的灵魂与表征。  相似文献   

12.
“意象论”是美学、文艺学研究中关于“意象”的一个大论题。苏轼对“意象论”有创新和发展,通过创新,他赋予自己的作品以特有的艺术内涵,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个案。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陶渊明情结及其诗文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诗经过六百年的流传,而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苏轼向往陶渊明之隐,与其希望有用于世是相结合的。在陶醉岭南自然山水风物、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有用于世。在被贬谪蛮荒之地的时候,又常怀渊明的归隐之念,保持自己淡泊的襟怀。苏轼的晚年就这样以陶渊明自比、自励,在他的诗中时时流露出“陶渊明情结”。  相似文献   

14.
"野性"这一概念是苏轼本人概括出来的自我性格特征,是其"满肚子不含时宜"的外在表现.其表现特征就是不慎言语,任真而动的"疏狂".由于苏轼疏狂的野性,便塑造了他那脱俗的高尚人格,为东方朔的"朝隐"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其在文艺创作上表现出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开创了豪放派词风。结合苏轼的人生背景,解读他在黄州时期的词作内容,可以看到他的词风格的多样化。虽然他仕途受阻,心灵受挫,但他所坚持的积极入世和乐观自信,使得“旷达”始终是其词作风格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6.
北宋文学家晁补之在揭示诗歌的非功利本质属性基础上,张扬和倡导纯文学、真文学观念,推崇不为名利所撄的作家作品;认为好诗“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作品的质量根本上取决于作家人格境界的修养和完善。认同苏轼诗画相通的观点,又敢于提出修正意见。从理论上自觉为苏词革新张本,要求保持诗词的界限和词的当行本色,推崇闲雅蕴藉、清新自然的词作特色,词学观念逐步与苏轼靠拢。肯定散体大赋的形式体制、艺术特质和讽谏作用,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明确提出融通、变通的文艺创作思想,进行诸多打破文体界限的尝试,为其文学创作带来创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题西林壁》一诗蕴涵着独到的审美情趣与深刻的人生哲理。苏轼把庐山作为万物以及人欲无穷的象征物,指出了人欲的无可避免与悲剧性;同时提出了走出庐山的超越思想。作以独特的辨证方法来看待、处理自身的欲望,不断强化超越自我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18.
汪藻是南北宋之交著名的词章大家,其早期的诗歌创作受江西诗派的影响颇大,但他后来转而师法苏轼,诗作多关心时事,自然成文,其笔下的诗歌内容、艺术手法、艺术风格上都深深地沾染了"老坡气",所以从总的创作倾向上来看,他更接近于苏轼,而非江西诗派。  相似文献   

19.
苏轼文艺美学的主体间性虽不充分、不纯粹,还不是有意识地主动追求,但其对审美体验的重视,其在现实空间和审美空间之间自由转换的审美体验,以及打通多种艺术形式的外在限制进入自由超越的审美境界,确实将中华美学向前推了一小步。  相似文献   

20.
诗人在创作中,主体心理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一种独特的转换机制,即审美相似律。而这条规律恰恰就是使诗人将本来与人无涉的外在事物变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而这客观主观化和主观客观化的互动基础或前提是客观与主观之间存有某种直观的相似性,诗人正是凭借这种直观的相似性来寻找艺术的感性形式。文章将通过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外在的艺术形式进行分析,以明晰王维诗歌创作中外形式生成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