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有些论著对文学语言独创性特征的阐发相当偏颇,其后果是严重影响了文学语言研究的正确方向。本文根据现代文学语言学理论,重新对文学语言的独创性特征予以揭示,并从文学的、心理学的、美学的层面,结合古今文学的典型实例,对其深层成因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2.
文学语言作为文学表现的重要载体,其具有众多审美特性。本文拟从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审美特征这一角度切入,展开对文学语言模糊性的探讨,并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两个方面探索其产生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学、心理学、美学的角度探讨了文学语言形象性特征的生成问题,同时评述了研究文学语言形象性特征的三种途径:文艺学途径、语言学途径、语言--文学美学途径.  相似文献   

4.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特征及其研究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文学、心理学、美学的角度探讨了文学语言音乐性特征的生成问题,同时评术字研究文学语言音乐性特征的三种途径,文艺学途径,语言学途径,语言一文学美途径。  相似文献   

5.
从对话开始--巴赫金文本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是巴赫金对人类生活和存在本质的根本看法,对话精神贯穿于巴赫金所有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成果.巴赫金将"对话主义"理论引入文学研究之中,从人文学的角度,运用"超语言学"理论,对文本理论进行了独创性的理论阐释,揭示了文学语言乃至文学文本的对话性以及由此而具有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6.
王旭华 《现代语文》2014,(4):110-111
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关注,必然导致其对文学语言要素的关注。加拿大文学理论家诺思罗普·弗莱将修辞看成是文学语言的根本特征。他以文论家特有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语言的修辞艺术,其对隐喻的重视以及通过节奏来分析文类的观点新颖且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它是一种审美化的语言形式,充分体现出蕴藉性的审美特征。从文学自身的生产看,它凭借蕴藉性文学语言所营构的审美意象,创造出诸多的文学经典。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看,这种文学语言的存在,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建构民族地域认同、促进个体成长都是极具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文学语言是一个深表二重结构体。文学语言表现在文学通讯即文学言语的过程和结果中。借助现代符号学理论,本文从文学言语主体、文学言语栽体、文学言语所载、文学言语接受主体四维组成的复杂网络中,探寻了文学语言深表结构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充分发挥自身天赋,灵活运用古典和现代汉语语言,创作出了具有个性色彩的文学语言,形成一套独特的、极具个性化的文学语言风格和文学语言价值观,这是贾平凹对20世纪汉语言文学做出的一大贡献.淡化抒情,朴拙空灵,幽默酣畅,文白夹杂,是贾平凹散文语言风格的重要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正如高尔基所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是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切著作、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尽管影视剧文学在“文学”这个大家族中是属于特殊的文体样式,但它们也是以语言为基本表现手段和物质材料的。如果对影视剧文学语言的特征及其运作规律不甚了了或所知甚少,影视剧文学剧本创作也就无从谈起;并且,就是戏剧、电影与电视剧三者之间,其文学语言本身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不区分这些差异,就不能很好地驾驭影视剧这三种文学的写作艺术。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模糊性,模糊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的主要方面。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探讨了文学作品的模糊性翻译的审美再现。模糊语言是文学的精华所在,翻译中不应该消除语言的模糊性,如果硬将其译作精确语言,原文的艺术神韵将会消失殆尽。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学的内涵,对于原语中的模糊语言,笔者认为还是以“模糊对模糊”更为妥当。这样的译文才能满足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与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2.
李贞 《培训与研究》2008,25(3):17-19
汪曾祺对文学语言有独到的见解和精妙的阐述,并影响着他的具体创作实践。从其文学语言观出发,考察《受戒》在语音、语词、语句、语篇等各个层面的言语特色,将为揭示汪曾祺的创作风格提供一些基础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作家中,莫言以语言风格独特和创作理念个性化而著称。他的语言狂乱驳杂又大气磅礴,婉约清丽又深情款款,既保留了民间话语粗野淳朴的原始风貌,又满足了艺术语言的审美需求。莫言小说中的语言不但是了解莫言文学历程的可靠凭证,也是接近莫言内心世界,把握莫言创作心理转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剧体作品的语言幽默风趣、生动活泼、文白错综、雅俗共赏,充分表现了原汁原味的民间化口味和独领风骚的剧情道白艺术.从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语言狂欢气息。这种语言特色不是来自于上帝的恩赐,而是源始于作者勤奋的语言文字操练、扎实的语言基本素养、深刻的生活语言体验、鲜明的剧体创作思想、大胆的文学模仿试验和坚忍不拔的语言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5.
原版英文小说能够为英语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活动资源,同时也能产生实践方面和文学方面的问题。拟从小说为学习者提供的独特教育机会和语言文字学习机会展开讨论,探讨师生们在英语课堂中经历的一些困难并提供克服这些困难的实际样本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难,译成标题既需生动传神、紧扣原作内容主旨,又要力求简洁凝练,还需兼顾译入语文化习惯,更重要的一点是译成标题要有文学性,具有文学审美功能。要做好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就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和方法,而这些翻译原则和方法的制定需要以上述文学作品标题的特征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比较了《三十六计》中的隐喻修辞手法的翻译,有的修辞手法可以直译并对目标语读者产生同样的效果;有的则需要适当的变动来适应原文的风格。对于选用哪种方法较好取决于该翻译是否在目标语言中达到跟源语言近似的对等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重在艺术地再现原文的美和神韵。通过赏析翻译名家郭沫若和郑振铎的译作,可着力探寻翻译中的美学精神。文学翻译应着力把原语的美转化为译语的美,力求保持原作的神情韵味。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文化在民族、历史、地域上存在着差异,文学翻译又是一种历时性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既要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原貌风格和内涵,把握文化的传递与渗透,又要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翻译中一方面要传播源语的文化,另一方面要力求译作通俗易懂。文学译作中文化的展示首先要从异国情调的角度来体现。其次在语言要素中精雕细刻,让人感同身受。同时还要注意译作的“意合”问题,使译作从“异化”、句际、段际关系等各方面与之相呼应。在文学翻译中,文化“传真”与“意合”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它们将有益于读者对源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