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文章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主旨与材料"神似",而有个性,有"灵犀"相通之默契,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纵观2014年江苏作文阅卷的评分细则和2013年在  相似文献   

2.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其技术价值思想丰富而深刻。基于"道生"、"德畜"、"自然无为"的价值根据和取向,老子提出了"朴散则为器"、"埏埴以为器"、"大制不割"、"善行无辙迹"和"物象精信"等深邃的技术思想。在老子看来,技术的发展过程作为"无技术→有技术而用之→有技术而不用"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无为→有为→无不为"的价值实现过程;技术因道而生,得道而动,借道而行,为道而去。  相似文献   

3.
当代学生有三怕:奥数、英语、周树人。可即使如此,仍有千万学子"热衷"于各种奥数英文班,而又有多少学子还记得"沉睡"的周树人呢?理由很简单,奥数可以为高考加分,英文是工作的敲门砖,"怕"也只能"不怕"。而对于那"沉睡"的周树人呢,却因"怕"而将其遗忘。  相似文献   

4.
诗人与时间     
《庄子·庚桑楚》有云:"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有实而无处不在的,是宇;不断延续而无始无终的,是宙。关于宇宙,《尸子》有更明确的解释:"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其中"宙"即时间。古人对时间的思考贯穿整个文学史,甚或整  相似文献   

5.
<正>一、为文应当独抒性灵文学即"人学",著文即做人。人要有一点"精神",而"精神"是有灵性的,是自我的,而非共性的,他者的。人之异于其他生物,因人是一种"精神"的生物,而其他生物则无所谓"精神";人有真正的语言,而其他生物则无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事实上,"言"存而"神"生,"神"生而"人"立;"言"失则"神"亡,"神"亡则"人"非。语言是人"精神"的载体,没有语言则"精神"无从寄托。有了"精神",方能称其为真正的  相似文献   

6.
刘良华 《中学教育》2007,(11):17-19
我们有理由祈祷:让可爱的孩子们远离那些"伟大"的班主任!今天提交的"三条建议"(或"三条经验")是:第一,敢于承认"班主任"是一个"领导者"而不只是"执行者"。第二,敢于承认"班主任"是一个"学术领袖"而不是"活动家"。第三,敢于承认"班主任"是一个有人性的、常态的"正常人"而不是一个工  相似文献   

7.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不是"切割"之"分",是"联系"之"分"和"复归"之"分"。"天"无"意"而"人"有"愿",这是"天人"之所"分",而"天"、"人"皆有"成"有"得",则是"天人"之所"同";"天"之所"成"所"得"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而"能参"之"人",则以此"成"此"德"为之所"为"之所"求"的价值原则,故称为"天德"。进而,"人"也是"天"之"不为而成,不求而得"之一,其"形具而神生"而可知"天功"、效"天德",成"王者之政"。由此,荀子对"天"、"人"之间的勾连作出了新的理解,重建了天人关系的学说,在哲学上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突破。  相似文献   

8.
正曾几何时,我们语文教师的眼睛中装了太多东西——目中有教材,目中有教参,目中有理论,目中有分数……可偏偏没有学生。"目中无人"的课堂是方向错误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为了传授知识而教,为了考试分数而教,甚至是为了教而教。"目中有人"的课堂才是方向正确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学生的素质发展,为了学生的精神成长,为了学生"会学"而教。  相似文献   

9.
德育的"原点"就是"正心修身","终点"就是"平天下"。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把德育的"终点"亦即"平天下"作为德育的"原点",把诸如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给学生灌输了许多形而上的东西,而把真正的德育"原点"亦即"正心修身"凉了起来。庄子说"万物有成法而不说",德育也有自己的"成法",也有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想抛开"成法"而直接迈入"终点",那是违"成法"之举。  相似文献   

10.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有一个"构思新巧"的要求。描述人物的"超常举动",可以写出"有创意"的作文。文中人物举动超常而又符合逻辑,构思就会很新巧。下面介绍"人物举动超常而又符合逻辑"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如果"教"而不"研",只能成为"教书匠",却不能成为专家型教师。"教"基于"研"才有生命力,"研"源于"教"才有活力,善"研"者才能善"教"。而农村学校部分教师的教研积极性不高,极大地影响了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我校探索新的教研方式,以激发语文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在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我们进  相似文献   

12.
关于筝的命名,有二人争瑟取其相争的"争"字而得名之说;也有经流传地而得名之说;还有以其音响效果具有"铮铮"的特点而命名之说。在历史上,我国曾有以音响效果命名乐器的习惯。如磬,是按以物击石发出的"铿、铿"一类音响命名的;瑟则发出了浑厚、柔和的"瑟、瑟"之音而得名,史料中说法不一。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就已流行于秦地,故有"真秦之声"的美名,在很多文献中"秦声"便成了筝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3.
现行高中各版本教材在叙述军机处的特点时,大都提到了"有官无吏"一词。如人民版中"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人教版中"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笔者认为"有官无吏"只看到了军机处的表象,而实质却恰恰相反,军  相似文献   

14.
正说到"教师节",很多人简单理解为"为教师职业专设,为尊师重教而生。"事实的确如此,但也远不止如此。"节"引申意为"气节;节操"。荀子说:"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不言而喻,谨以记之。"进而孔子说节有"节制、管束"之意。此时,我们对"节"的内涵就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而教师节——在这样一个隆重而关键的日子,一方面提倡全社会尊师重教;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师的警  相似文献   

15.
梁恕俭 《高中生》2009,(20):68-69
俗话说:"人有三千烦恼丝。"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更容易陷入烦恼的泥潭。那么,怎样才能避免无谓的烦恼呢?荀子有段名言:"君子贤而能容墨,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雨果也曾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相似文献   

16.
"少教多学"是一种教育理念,自古有之。先秦时期,孔子就曾有过非常明确的阐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此外,《学记》中也曾有过这方面的阐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两段有关教育的论述,都明确提出了"少教",皆认为教师的任务是"道"、"强"、"开",切不可"牵"、"抑",尤其不能事事都"达"。  相似文献   

17.
<正>(一)"坚忍不拔"与"坚韧不拔"从词语的来源看,"坚忍"最早出现在《国语》中"故告之以离心,而示之以坚忍之权,则必恶其心而害其身矣"。成语"坚忍不拔"最早见于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而"坚韧不拔"则仅见于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中,如丁玲的《杜晚香·根深叶茂》中曾有用到。可见,"坚韧不拔"是"坚忍不拔"的异写。  相似文献   

18.
高考阅卷其间,有同仁问及中学文言文中某些疑难问题,平日也有学友发来电子邮件询问某些问题。有些疑题可能有普遍性,现特选答三则。不一定正确,仅供读者参考。一、杜牧《阿房宫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中,后句中的"而"是什么用法?"谁得而族灭也"中的"而"字,是连词。它是连接助动词"得"和动词"族灭",表示偏正关系。可以不译。句中的"得",是助动词,表示客  相似文献   

19.
"没(有)"句虽然是"有"字句的否定形式,但是由于"有"字句的比较项一般是体词性的,"没有"句的比较项可以是体词性的,也可以是谓词性的;"有"字句多表示虚比,而"没有"句主要表示实比。因此,造成"有"字句与"没(有)"句在比较项性质、比较点、比较值"那么/这么"的省略、X的选用、相互转换上不完全对称。留学生由于不了解这两个结构的不对称而常常出现偏误。  相似文献   

20.
徐屹 《高中生》2008,(1):68-68
历史上有许多故事,读后常常发人深省,陈蕃欲"扫天下"而不愿"扫一屋"便是一例。陈蕃少年时就有"扫天下"的雄心壮志,值得称道,但他却瞧不起"扫屋"之类的小事,"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所以受到了薛勤的严厉批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