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郑风>的产生与"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郑国的经济及文化传统有关."风"之名起于战国,本指曲调,<郑风>也是"雅乐",得名时主要指郑诗."郑声"源起于殷商,在民间流行,得名于春秋,是较复杂,富于变化的新声.<郑风>与"郑声"有各自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内涵,又有交叉点.  相似文献   

2.
"郑卫之音"被指斥为"亡国之音",南宋朱熹变本加厉地将其中的情诗斥为"淫诗"或"淫奔之诗",将其中的女子斥为"淫女"或"淫妇",使人对郑诗有了成见.本文从原作入手,参以文献学和历史学的方法,对<郑风>和朱熹的思辩精神及理学思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解释了朱熹"郑声之淫"的具体指向和产生这一观点的根源.这对我们正确地理解<郑诗>和朱熹的诗论必然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孔子曾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云:"郑声淫.""郑声"谓"郑风",亦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风.然孔子第一句称<诗三百>即全部<诗经>皆"思无邪",而第二句又出"郑风淫"之特例,似有前后相违之嫌,对此应作何解?本文拟以探究"周南"、"召南"于<诗经>十五国风之特出地位,作为回答的切入点,并于具体论证中揭示此问题核心内涵之所指.  相似文献   

4.
朱熹在《诗集传》中将《郑风》的情诗视为“淫奔之诗” ,但从内容上看 ,这部份诗并无“淫奔”迹象。朱熹的主要依据是孔子的“郑声淫” ,但孔子的原意不是指“郑声”的淫荡 ,而是指郑国音乐细而高的特点 ,“淫”字不是内容上的淫秽 ,而是就音乐形式不合传统“雅乐”的标准而言。“郑诗淫”之说实质上表现了身为理学家、文学家的朱熹在研究《诗经》时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5.
<扬之水>在<诗经>中有三首.分别是<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和<唐风·扬之水>.<孔子诗论>第十七简"<扬之水>其爱妇悡"句中的<扬之水>应是总括这三首<扬之水>,而非其中的某一首.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郑风》研究的成绩有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梳理了"郑声淫"的种种问题,探讨了孔子"放郑声"的历史成因与朱熹"淫诗说"的阐释策略;二是综合文化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研究《郑风》,着重发掘了《郑风》的地域文化风格;三是利用上博简《孔子诗论》、韩郑故城遗址等新出土文献研究《郑风》,解决了《郑风》研究中的难题。新时期《郑风》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学研究传统断裂、小学功夫缺失、研究缺乏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7.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仁因而也是<论语>及其伦理思想体系的中心范畴.本文从逻辑的角度,即根据仁与孝梯、忠恕、礼、义、中庸等范畴的逻辑关系来解读<论语>,进而从整体上认识把握孔子伦理思想的体系,并认为这也是我们认识、评价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自孔子的"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后,人们对《诗经》中的《郑风》的误读一直不断。从《毛诗序》的"美刺说"到朱熹的"淫奔之诗",再到后来学者的各种解释,争议颇多。但从郑声的产生和它的性质来看,其"淫"并不是指内容的"淫乱",而是就其新声的特质而言的一种靡靡之音。它是被儒家排斥在祭祀之外的新兴音乐。郑诗是一种文本概念,是用来唱郑风的歌词,而郑诗中的情诗乃是人类美好情感的健康抒发,毫无"淫邪"的迹象。  相似文献   

9.
从汉代开始,<汉广>一诗的解说就存在分歧.毛诗认为是说南方女子接受"王道"教化,知礼循法,是不能无礼而求的.韩诗则把<汉广>同包含有"求而不可得"喻义的汉上游女传说联系起来,这也正是它与<汉广>诗意的相通之处.以上解诗者所说的两种"遇求不得"之意,对后世的<汉广>解读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即选取这一理解角度,进而探究其文学审美和伦理内涵的意义延伸.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左传>"赋诗"、"引诗"的<诗>用状况,结合<论语>"论诗"和孟子、荀子的"引诗证理",利用上博<诗论>所传递的评诗信息,可再现先秦时期的两大<诗>学系统--"赋诗"系统和"评诗"系统,补充载籍之缺,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诗经>早期的流播.  相似文献   

11.
乔健 《高等理科教育》2004,(Z1):284-287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但在内容的可靠性方面,<孔子世家>却是个例外.本文对<史记·孔子世家>的"内容有不确处"做了分析,并归纳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高山 《现代语文》2006,(12):36-36
关于《诗经》中的郑风、卫风之诗,历来学争论不休,有些认为不适合孔子的“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的诗学观点,有些虽然认为这些诗不属于孔子的批判范畴,也多是采取含糊的说法,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这些问题其实是对于古代儒家的乐声关系理解不清晰所致。简单地认为乐和声是同一概念的不同名称,没有真正理解孔子对于二之间关系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为政>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句,一般的中国教育史著作视之为孔子学习方法论或教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文本,重新审视这句话,认为孔子此言非指学习或教学方法,而是指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温习以察知当今典章制度的得失,能够有此作为的人方可为师,这是孔子依据师道传统和当时社会状况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的一种不限于教育职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1997年第3期<随笔>杂志发表的李国文先生的<乌台诗案>一文,关于"乌台诗案"与王安石的关系,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等问题与史实不符,有关结论也就难免主观臆断之嫌.  相似文献   

15.
温柔敦厚是一种富于东方美学特质的诗论,也是儒家诗教的核心.但主张"温柔敦厚",提倡美刺讽谏<诗序>的精神,却不是<诗经>的传统,它并不能涵盖<诗经>的全部.  相似文献   

16.
<全宋词·张先词>中<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诗题中之"都城"是"成都"之错讹与颠倒.  相似文献   

17.
自古及今对<离骚>"三求女"喻意的解释众说纷纭.笔者从<离骚>本文出发,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定势,认为<离骚>中的"三求女"指求楚贤君.屈原求女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求明君以实现其"美政"理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庄子>一书的言说方式入手,旨在揭示体现在<逍遥游>中的人生境界--"无待",以及人生态度--"无为".并借此说明<庄子>的言说方式与其创作意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王力<古代汉语>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一文中出现的词语"凑?注释为"轻薄的样子",而王伯祥<史记选>则注为"自得貌".文章从多个角度证明了训"沾沾"为"自得貌"是确解.  相似文献   

20.
"骚"与"赋"的关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从一般的意义上说,"骚"当合于赋;而严格说来,"骚"自与一般的赋有所不同.吴子良只知屈原作品可以入赋,而不知<楚辞>本身之特异处.从目录学的角度看,仅一部<楚辞>而得自为一类;从文体学的角度看,所谓"骚"者域不出<楚辞>.就今存文献考察,南朝别"骚"于赋的现象盖仅出现在宋时孔逭与梁代昭明太子分别所编之总集及传为[唐]张绩所补[梁]任昉的<文章缘起>内;<文心雕龙>至多是准别"骚"于赋.显然,南朝人更多的还是将"骚"纳入赋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