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他的文学创作成就,远远超出了俄国国界,达到了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如同其他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样,列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也不可避免地充满了矛盾,并且越到后期越尖锐,终于导致了他弃家出走、病死异乡的悲惨境地。他的不可调合的世界观的矛盾,当然也明显地表现在一生的文学创作上面。恰如其分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地分析他世界观的矛盾性及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探求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对于我们批判地继承列夫·托尔斯泰留下的宝贵文学遗产,对其毕生的文学道路作出公允的评价,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哥萨克》是托尔斯泰一部描写异族人的小说。小说中集中描绘了作为异族人的哥萨克形象,展现出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出走与回归"的框架结构。本文旨在探讨托尔斯泰出于什么思想动机,怎样描写哥萨克人和"出走与回归"的框架结构、如何形成他有别于长篇小说的艺术风格的。  相似文献   

3.
1910年11月10日,托尔斯泰从自己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秘密出走。途中,他不幸患上了肺炎。10天后,托尔斯泰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的站长室逝世,走完了自己辉煌而又孤独的一生。  相似文献   

4.
X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世界著名的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出身名门贵族,他本人是个伯爵,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他一生,都在对俄罗斯的现实生活和俄国人———包括贵族和下层人民,不断地观察与思索。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的。他谴责贵族,意识到地主占有土地是农民痛苦的根源;他也反对革命,幻想寻找自己的道路。晚年,他抛弃了自己的贵族特权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这引起他与家人的矛盾。在1910年11月,一个寒冷的冬夜,80多岁高龄的他离家出走,不幸病逝于途中的一个小火车…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阅读》2007,(11):8-9
《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作家创作的总结,它集中地表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表现了他的力量和弱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正学生出走原因很多,但无论什么原因,一旦发现学生出走,首要的任务是找到他。一般说来,学生出走对教师家长绝对保密,对同学往往是不保密的,对好朋友尤其不隐瞒,因为他们往往需要同学资金等方面的援助。所以要找到出走的孩子,首先要问他的好  相似文献   

7.
于晓利 《文教资料》2009,(28):18-19
出走与回归是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主题,我们从这一主题中可以看出作家对于个体拯救之路的追寻与探索。本文以《谢尔盖神父》为例,解读托尔斯泰笔下主人公出走与回归的深刻内涵:对尘世失望而出家隐修的完美主义者谢尔盖神父并没有在修道院中找到精神的归宿.其隐修的失败是终极关怀与现实关切相脱离的必然结局;最后他从农妇帕申卡的普通生活中得到启示:融入大众、融入人群——这才是个体精神的返乡之路。  相似文献   

8.
不论是巴尔扎或托尔斯泰,他们的思想都是极为庞大、复杂、甚至混乱的;他们的世界观中矛盾的地方很多,列宁很突出地列举了托尔斯泰世界观中的矛盾,并且分析了这些矛盾产生的原因,但是这也只是其中的一大部分,并非全部。托尔斯泰写了《三死》,在这篇小说中他歌颂自然和自然法则,歌颂死,他认识人要顺乎自然法则,就应当不怕死,视死如归,但是他却是很怕死,也仇恨死,他终生在和死的幻影作着斗争,他把他和死作斗争的感受和体会的一部分寄托在列文的身上而表现了出来,但这也仅仅是他的一部分思想,并非全部。  相似文献   

9.
<正>程玮新作《俄罗斯娃娃的秘密》叙述了"两个德国女孩和家庭成员间的日常生活以及玛娅爸爸的离家出走。"小说的最大矛盾是模范家庭中玛娅爸爸的离家出走。但对于他的离家出走,小说中并没有正面描述其出走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小说重点叙述的是其出走后家人围绕着这个矛盾作出的种种猜测和讨论。对于矛盾产生的原因,矛盾制造者玛娅爸爸居然这样解释:"我说不出理由为什么要这么做。可是,我想要这么做。"  相似文献   

10.
生命有永恒与短暂之分,弃绝人身幸福,追求伟大的品质和崇高的理想才能使生命超越肉体的消亡而获得永恒。这种生命价值观使托尔斯泰最终确立了为人类社会寻找一条通向幸福之路的伟大理想,也成为他一生为理想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为了这人间天国的建立,托尔斯泰向世人开出了以爱为核心,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和不以暴抗恶的社会改良方案。但是,现实与理想的巨大矛盾与冲突,以及思想的局限又让托尔斯泰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中,最终以出走来与这个充满了罪恶的、建立在广大农民的痛苦与贫困基础上的世界决裂,继续他人生理想的追求与探索,以一生来印证他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终获得了生命的不朽和永恒。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俄罗斯伟大作家肖洛霍夫短篇小说《野小鬼》的分析,并结合其童年与青年时代人生的经历,阐说了作者的观点:肖洛霍夫通过小说《野小鬼》与自己同名的小主人公米什卡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政治信念、审美追求,释放出了自己的心理重荷和压力,是主观情感的表现,实践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就是情感表达”的伟大理论。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中年自请来颍州为守后,便把颍州定为终老之地。离开颍州后,他写下了诸多思念颍州,表达归颍愿望的诗作。颍州的魅力是欧阳修思颍的显性层面。思颍实际上就是思隐。对故乡缺失的家园情感也移聚到对颍州的思念中,思颍又是思家。归隐情怀与家因情感最终共同融注到思颍之中。思颍是对宦海风波、现实无奈的远离,对宁静淡泊而又自由稳定的精神家园的寻找。激发欧阳修寻找精神家园的因素即他的人生悲情,其现实来源有三:健康状况的衰退、政治理想的失落以及亲人故交的零落。  相似文献   

13.
Kant's over‐reliance on universal reason and his subjection of free will to the moral law can be seen as normalising a particular and restrictive view of autonomous human existence—a view implicit in liberal accounts of education. Drawing on Nietzsche's critique of Kantian though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transcendental and unattainable realm of Kantian reason is insufficient as a sole basis for moral thought and action or as the basis of respect for others as ‘ends‐in‐themselves’. For Nietzsche, the possibility for each individual goes well beyond compliance with any imposed system of values, his metaphorical ‘death of God’ leaving room for creativity and difference.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为何没出席党的一大,学术界有因事、抵制外国人包办、安全考虑、对大会不重视等多种说法。这些说法都不足成为陈独秀缺席一大的真正原因。陈独秀缺席一大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此时陈独秀不能,也不便离开广州。二是陈独秀没打算出席一大,这也是陈独秀没出席一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乐西湖之胜 ,以颍州为“乐土” ,致仕而居彼处 ,有“宋时士大夫多不归本籍”而在京都附近居住的社会背景。嘉时一再乞知洪州 ,意在“兼便私茔” ,而归颍之念始终未动摇。北宋诸多大臣卒后葬于洛阳、开封一带 ,并未归葬家乡 ,所谓“恋恋君父 ,不忍远归故土者” ,比比皆是。欧葬于离颍州不远、位于两京之间的新郑 ,可谓顺理成章之举  相似文献   

16.
左宗棠与醴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宗棠曾掌教醴陵渌江书院,掌教时间有多说,应以道光十六年(1836)至十七年(1837)为准。他离开渌江书院的原因,一是向往仕途,不甘于作“句读师”;一是孤独感。他在醴陵的收入不算菲薄,属中等水平。左氏离开醴陵后,与他有关的醴邑人士多为其昔日诸生及某些官场中人物,不少有姓名可考。  相似文献   

17.
王应麟是南宋时期一位博学贯通、治学严谨的学术大师.他在考据学上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博采众长,发扬浙东学派务实的学风,使注释更为科学完整;还搜编散佚的古书,开启补志先河;又敢于大胆质疑前人的失误,小心求证,不妄下结论.清代的考据学派吸收了王应麟的考据学理论并将其补充完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柳宗元被贬后的复杂心态及行为反应的分析,认为被贬谪后的柳宗元对待挫折是采取了积极进取的建设性反应。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行为方式,致力于总结历史经验和文学创作,绕过难于在官场上有所作为的障碍,继续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而呼唤呐喊,最终实现了“取贵于后”的人生价值。因而,他不是一受挫折即一蹶不振的懦夫,而是在失败后依然坚持斗争的成功者。  相似文献   

19.
巴金家庭题材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一个"从离家到归家"的过程。这种观点认为,在巴金前期的这类作品中,"家庭"是封建专制的象征,它是青年叛逆者要挣脱的牢笼;而在其后期创作中,则呈现了"家"中蕴含的脉脉温情,表达了作家对"家"的认同。这种对家庭中美好情感的怀念在巴金的前期代表作《家》中就已现端倪,即使在青年巴金的心底,依然有着对"家"的眷顾,这构成了与其后期家庭题材小说的情感联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厘清潘岳的河阳、怀县之作,探究他离都外调的心路历程,以及这段经历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与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