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日报开展的“记者走基层”活动,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各方好评,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对湖北日报这样深入基层采访,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新闻工作者的经验,要综合起来予以公开报道。2月以来,中宣部《新闻阅评》发表了《坚持“三贴近”亲近老百姓湖北日报“记者走基层”专栏受欢迎》的文章;新华社播发了肯定这项活动的通讯《贴近人民才能不忘人民》;人民日报发表了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的文章《贴近些,再贴近些》;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记者走基层贴近百姓心》作了报道。此文对“记者走基层”等“三贴近”系列报道,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作了深入探讨,现予刊发。  相似文献   

2.
系列报道“十六大代表杨凌娜手记”,是十六大期间《宁波日报》除了发好新华社的来稿之外,推出的一组自己策划、采写的报道,引起了读者广泛的关注。读者每天都在报纸上找这组报道看,在杨凌娜所在的海曙区,《宁波日报》一时“洛阳纸贵”。这组报道后来被评为2002年度浙江省好新闻  相似文献   

3.
笔者采写的以"看信阳市人大常委会怎样坚持以民心为‘风向标’"为主题的《信阳,找回城市的良心》三篇系列报道,荣获河南省第二十一届宣传人民代表制度好新闻"一等奖;《破解城市"肠梗阻"》、《护好信阳"大水缸"》、《关注百姓"菜蓝子"》系列报道也荣获市级"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一等奖。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们在选题、采访、编发过程中体会到,这组报道获奖的理由在于:遵循党报宣传规律,突出地方人大特色。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选",即:选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我采写的一组“加大打假治劣力度系列报道”,陆续在《义乌日报》上见报。该组系列报道是一组问题性报道,涉及敏感问题,篇目包括《假货从何而来》、《蓄意假冒为哪般》、《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等三篇。报道见报后,深受领导和同事的赞扬和鼓励,读者也十分关注,社会效果较好。 然而,回过头来想想该组报道的策划、采写过程,又深深感到采写问题报道十分艰难,责任也重大。因此,我认为,只要我们能辩证地反映事物,争取多方支持,这类敏感的问题性报道能够成功。 问题性报道反映的往往是当前社会和群众十分关  相似文献   

5.
2004年6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通讯《百姓心中的丰碑》,获第15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记者用自己的心灵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写出的新闻佳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下述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最近,一些报纸的领导,在宣传报道上强调“贴近些,再贴近些”,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思想,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我们部队,历来倡导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要做基层的贴心人,战士的贴心人。作为部队记者,当然也不例外。5月6日至15日,记者杨扬在军报连载的系列报道《关于军人“看病难”的调查与思考》,就是很生动的一次与部队官兵贴近心声的报道。记言紧紧把握住“看病难”这个部队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倾注了极大热情与精力,体验了这中间的百般感受,发出了与广大官兵』已贴心的呼唤。呼唤爱心记者的访谈录,向读者展现军人‘’…  相似文献   

7.
“沉下去”与“活鱼”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熟知的两个词。前者的意思就是深入到基层、百姓中采写新闻。它是我们提倡的“三贴近”的形象化比喻。而“活鱼”则指的是鲜活的、有新闻价值的人或事。“活鱼”在水中,记者只有“沉下去”才能发现、才能捉住、才能做出诱人的新闻美餐。  相似文献   

8.
从2011年8月9日开始,北京电视台落实中宣部和北京市委宣传部等多个部委要求,开展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推出《我在基层》《我们在现场》《说句心里话》等系列报道,并和传统系列报道《开局之年走一线》《12345需求与反馈》组合出击,全方位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蹲点采访报道.第一批9路记者奔赴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厂矿车间,拍摄、采写出一组组感人至深的报道.有的记者站在齐腰深的积水中,和排水集团的职工一起排放积水;有的记者下到地下20米深的地铁10号线施工现场,跟随地铁建设者彻夜检查地铁安全保障;还有的记者与检测人员一起下井,冒着逾50摄氏度的高温,在仅有1.2米高的热力抢险沟中排除故障……一系列的蹲点体验,呈现出的不仅仅是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也是新闻媒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信念的一次洗礼、一次全新的铸造.  相似文献   

9.
2006年9月中下旬,在解放军报周涛副总编的带领下,记者部在辽宁辽阳和河南洛阳组织了一次新闻会战(简称“会战”),10名记者用10天时间采写了10篇较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其中8篇工作通讯在一版刊出,两个整版的重头稿件在专题新闻版刊出,形成一组广受好评的《火热军营——记者感悟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成为本报去年中心工作宣传的一大亮点。现摘发其中5名记者的采写心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2006年9月中下旬,在解放军报周涛副总编的带领下,记者部在辽宁辽阳和河南洛阳组织了一次新闻会战(简称“会战”),10名记者用10天时间采写了10篇较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其中8篇工作通讯在一版刊出,两个整版的重头稿件在专题新闻版刊出,形成一组广受好评的《火热军营——记者感悟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成为本报去年中心工作宣传的一大亮点。现摘发其中5名记者的采写心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扬子晚报9位记者通力协作采写的一组“孙仲芳回家寻亲”系列报道,不负众望,在2000年度中国新闻奖评奖中获得了一等奖。9位亲历“寻亲”的记者回头再看看这组系列报道的整个采写过程,都有这样的想法,这组报道仿佛一场足球赛——如果没有扬子晚报编委会的高屋建领的统筹策划,没有参与记者各司其职强烈的“补位”意识,没有参与记者的全身心投入“临门一脚”,这组寻亲报道就没有当时强烈的社会反响,也没有现在这个“荣誉”。  相似文献   

12.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灵就有多少共鸣"。当你走基层、听民声,俯下身子以贴近民生的视角,采写出新闻第一线场最鲜活的报道时,会真正地体会到脚下沾有多少泥土的那份真心真情,收获颇多。体会之一:承担媒体社会责任,履行记者职责,感知百姓冷暖。无论是在大街小巷、城市乡村,还是在突发一线、新闻现场,记者都应用手中的笔来感知百姓冷暖,传递感动。《吉林日报》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转变党报以往严肃、高高在上的风格,开辟了像"社会热点"、"百姓民生"、"特别关注"等专栏,将记者的笔伸向普通群众,田间地头。  相似文献   

13.
两年前,他对新闻还是一张白纸。 两年后,他的抽屉里已经塞满了大大小小,厚厚的一堆获奖证书。 作为在业内引起极大关注的“十大商圈”主力报道记者之一、作为名牌栏目“给酒店打分”系列报道的主持人和主要采写人、作为以《安定门桥改造,12月你在干什么》系列报道为代表的调查报道记者,两年来,他的新闻报道不仅获得了专家的认可,更是在商报读者中声名远播。采访中,常有被采访对象拿着他递过来  相似文献   

14.
从1998年9月到11月,中国青年报陆续刊发《西宁烈士陵园卖墓事件》系列报道.引起了舆论界的关注,国内至少有50家新闻单位相继转载。一些报刊还加注编者按,配发评论员文章,对西宁烈士陵园不负责任的举动给予指责和批评。但是,省市民政部门顶住舆论监督。维护局部利益,致使这一事件越来越变得复杂化。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难忘的采写历程。1998年5月下旬,记者正在交叉采写追踪两组重大系列报道,即后来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的“西宁垃圾猪”报道和“金苹  相似文献   

15.
2006年9月中下旬,在解放军报周涛副总编的带领下,记者部在辽宁辽阳和河南洛阳组织了一次新闻会战(简称“会战”),10名记者用10天时间采写了10篇较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其中8篇工作通讯在一版刊出,两个整版的重头稿件在专题新闻版刊出,形成一组广受好评的《火热军营——记者感悟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成为本报去年中心工作宣传的一大亮点。现摘发其中5名记者的采写心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传媒观察》2007,(7):8-11
为贯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视察新华日报社时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编辑记者队伍的思想业务伤风建设,提升新华日报的办报水平,今年春天改版后的新华日报开设了“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和“百姓故事”两个专栏,特别是记者联系点制度给记者带来很大的收获:加深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思想得到了升华;改进了新闻采写的方式,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通过“三深入”推动“三贴近”,记者的工作伤风得到锻炼。这里摘发的是新华日报部分记者深入联系点后的体会,相信读者会对新闻界同仁有所启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1997年底,中共黑龙江省委《党的生活》杂志为配合省委提出的“抓住第二次机遇、搞好第二次创业”的战略部署,组织了一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报道记者大行动”,并从1998年第1期开始,以系列报道的形式隆重推出。我采写的新闻述评《让劳动者真正当家做主》作为首篇报道发表后,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活动结束后,这篇报道被评为唯一的一篇优秀文章一等奖。 通过对这次采写实践的回顾,我有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2007年,两起新闻从业人员分别获刑的消息在新闻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原《财经时报》记者熊川和其原同事茅以宁在采写关于橡果国际的系列报道期间,以报道负面新闻为名,向橡果国际索要钱款,结果分别被以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半;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聘用记者訾北佳等人因炮制了“纸做的包子”这则假新闻,给公共安全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被刑拘。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报道,有的让读者大吃一惊,有世事白云苍狗之感。1993年轰动中外的“大邱庄事件”就是一例。1993年年初,《中国青年报》推出了记者张建伟的系列报道“中国第一村探秘”,这组报道为我们展示了作为农民政治家、企业家、理论家、语言大师的禹作敏的形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  相似文献   

20.
陈剑文  周芳 《新闻前哨》2002,(12):14-15
2001年8月26日,《湖北日报》推出了一组报道:围绕襄樊监狱服刑人员王树祥一步步成为辞书纠错行家的事例,刊发了消息《一份生动的维护人权记录》、通讯《新生的脚步》和法学专家访谈《“王树祥案例”是维护人权的例证》。这一组独家的、特别视角的报道一经刊出,在读者中产生强大反响,法学专业人士、监狱服刑人员、管教干部纷纷发表看法,省监狱局局长也约见记者。为此,记者又围绕这一案例采写了4篇《“王树祥案例”纵横谈》,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组合式报道。《湖北日报》评报专家撰文评价这组报道时称,它无异于中国一部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