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写好、写深农村报道,是县(市)报服务农村工作和农村读者的“重头戏”。但是,许多县(市)报的记者,感到到农村采访,听到的总是一堆“张家长,李家短”的小事,见诸报端的不是“四季歌”,就是“豆腐块”,完稿之余,时常抱怨自己的报纸小,写不出“大块头”、“有份量”的稿子。其实不然,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小报也有小报的优势:县(市)报作为最基层的党报,她最贴近基层,最贴近实际,最贴近群众,最贴近农村。而且,县(市)一  相似文献   

2.
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历来是党报宣传的重点,作为地市级党报就要在“三贴近”中深化“三农”报道。近年来,地处甘肃庆阳老区的《陇东报》在新闻宣传上以“三贴近”为着力点,全力深化“三农”报道,以新的办报理念、新的新闻视角、新的报道方式改进“三农”报道,摆脱了以往在“三农”报道中就农业报道农业、就农村报道农村、就农民报道农民的报道面狭窄、  相似文献   

3.
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党报——县市报,“立足农村,服务农民”是其重要的职责。坚持与时俱进办好农村版,既是县市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具体体现,又是县市报应对报业竞争、巩固和扩大农村市场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作为县市报之一的《武义日报》,“三农”报道紧紧围绕“农业调整、农民增收”的主题,不断创新编辑思路,增强报纸的指导性、服务性、实用性,最大限度地贴近农村实际,满足农民所需,赢得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武义日报》的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4.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报和党报记者的优良传统,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形式。党的十六大开过不久,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再一次殷切期望党的新闻工作者努力做到“三贴近”。“三贴近”是一个统一体的三个方面,“三贴近”中最核心的就是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关注群众。作为党的舆论工具的各级党报和党报记者在贴近群众的采访实践中,常常会遇到怎样让读者和上级都满意的问题。全面认  相似文献   

5.
党报党刊需要的思路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及其实施细则出台,各地报刊调整也在紧锣密鼓进行当中。研究“实施细则”,可以看出,对党报党刊的扶持力度继续增强,与此同时,制止摊派发行的措施,也对办好党报党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最近高层管理部门及领导,也多次对党报党刊提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这也是中国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新闻改革的总体方  相似文献   

6.
党 报改革 ,一直是报纸改革的一个难点 ,同时也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尤其中央出台明文规定严禁用行政命令等方式实行“订报摊派”后 ,在巨大的发行压力和休闲类报纸对读者的优势争夺现状下 ,党报自身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那么 ,党报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在吸引读者、追求发行量和坚持党报方针的两难抉择中 ,如何实现双赢呢?其实 ,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 ,我们有现成的“法宝” ,那就是“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对于报纸来说 ,“贴近实际”就是从实际出发 ,关注当下 ,关注现实 ,用新闻去讴歌和批评社会现状 ;“贴近生活”就…  相似文献   

7.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广大通讯员是地市党报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地市党报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础。广大通讯员长期生活在基层,工作在基层,他们熟悉基层,了解基层,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和反馈基层发生的情况,是地市党报长期活跃在基层的生力军,事实上,我们报纸以前发表的许多精彩报道,不少源自广大通讯员。  相似文献   

8.
县市报是我国最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党报,而这一级党报扎根的土壤是广阔的农村.因而,农村工作是县市报宣传的基础.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把加强农业放到了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要求切实加强农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因此,县市报强化对农村工作的宣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县市报强化农村工作宣传是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需要.农业安天下,农村的稳定、农业的丰收、农民的富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当前农村信息渠道还不太畅通的情况下,县市报作为一级基层党报,就成为农民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渠道.我们《大冶报》始终注重对农村的宣传,当了解到灵乡镇子山村农民将中央政策贴在中堂上,把过去中堂上供的神翕换了下来的信息后,及时地采访报道了《子山村把中央政策张贴在中堂上》的消息,从子山村农民不供神像“供”政策、由穷变富的事实中,提炼出“求神拜佛终受穷,掌握政策好致富”的主题,有力地说明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只有认真学习政策、掌握政策,才能脱贫致富奔小康.从总体而言,农民的文化思想素质还不高,他们对党在农村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靠一般的论证、说教,往往难以奏效.然而,农民又是很讲实际的.县市报可以  相似文献   

9.
地方党报重视、关注“三农”报道责无旁贷。那么,怎样搞好“三农”报道,使之更好服务于农村工作呢?笔者认为,“三农”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给农民提供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总结农民致富的典型,反映农民的忧虑、困惑,才能深受农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10.
朱立 《新闻窗》2005,(2):55-55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地市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长期坚持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可是我们总有极少数新闻工作者长期“浮”在上面,只热衷于搞会议报道、材料报道。这不但有悖于新闻“三贴近”原则,而且严重制约了地市党报的报道面。群众对这种“文件味”十足的报纸,读之如同嚼蜡,焉有不反感之理!  相似文献   

11.
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党的重要的宣传工具,肩负着“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及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的重要使命。要做到这一点,最要紧的是敢于让过去充斥报纸的“官样文章”让位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精品佳作。因为报纸的生命力在于质量,而提高  相似文献   

12.
地市县报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应扬其优势,紧密贴近农业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来搞好新闻报道,力求报道内容鲜活,以吸引农民订阅。否则,"贪大求洋",抢道越位,势必失去本属于自己的特色。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作为担负舆论导向重大责任的地市县报,应积极关照和真实地反映农村现实生活,反映能代表农村社会主流、时代潮流的东西,弘扬正气,引导农民积极向上,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反映农业新发展、新需求世纪之交,我国农业早已突破自…  相似文献   

13.
与中央、省级党报相比较,地市党报更接近基层、更接近群众。但接近基层、接近群众,不能简单地就等同于贴近了基层,贴近了群众。从地市党报言论工作的实践来看,大而空、大而无当或言之无物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湖北《孝感日报》在坚持强调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同时,  相似文献   

14.
农业节目的主要观众是农民,怎样做出既让农民喜闻乐见又能产生实际效果的电视节目,一直是我们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根据"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三个贴近"原则,农村节目要"贴近农民、贴近农村、贴近农业".  相似文献   

15.
毋庸置疑,地市党报新闻宣传必须始终如一地做到“三贴近”。那么,地市党报广告宣传是否也应做到“三贴近”呢?回答是肯定的。在我国,广告是促进经济发展、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地市党报广告要坚持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正确方向,必须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16.
冯余冬 《新闻界》2004,(1):55-55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一代重要领导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遵循新闻规律的具体体现,更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新闻报道感染力、吸引力、提高报道效果的根本途径。毫无疑问,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报必须走“三贴近”之路。同样,作为“旗帜和灵魂”,党报尤其是市级党报的新闻言论,也应该紧扣“三贴近”,努力实践“三贴近”。  相似文献   

17.
任何事物都是凭借自身的优势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县报也毫不例外。县报最大的优势就是比其他任何一级党报都更能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而“三贴近”优势发挥得如何与总编意图是否明确关系很大。近两年来,我们《修水报》力求把总编意图——  相似文献   

18.
8月9日,全国新闻战线召开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动员视频会议,要求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的主体,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新闻宣传就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同一天,作为全省惟一财经类报纸的《市场导报》,开始进行改版,提出“贴近贴近再贴近”的理念,打造一份与市场经营户和个体工商户等距离、零空间、全干预、齐互动的大众财经类报纸,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9.
任昱 《新闻采编》2004,(2):25-26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时提出的,要求新闻媒体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对地市党报来说,以“三贴近”为  相似文献   

20.
坚持新闻“三贴近”原则,不断改进新闻宣传.是党中央的指示.广大读者的要求,也是党报长期形成的光荣传统和小懈的追求。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党报都因致力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成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然而,党报这一优良传统和崇高的信誉,一度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原因是极左路线的影响和十年浩劫的严重破坏。当时突出表现就是新闻宣传“假、大、空”,“帮八股”、长文章,读者望而生畏,报纸成了“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