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新论     
1、导向与市场问题。 现在有一种说法“大报抓导向,小报找市场”,“党报要听党委的,小报要听市场的”。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报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出现的既违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原则,又违反新闻工作规律的十分错误的思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线,各类小报同样要遵循这个原则,实现这个任务。  相似文献   

2.
县市报纸如何办出特色?根据《襄阳报》十一年的办报实践,我们取得一条经验:在“小”字上抓问题,在“大”字上作文章。“小人物”反映大主题县市报处于最基层,经常与“小人物”打交道。所谓“小人物”就是指各基层单位的先进人物。我们要善于从这些“小人物”身上挖掘出“闪光”的东西加以报道。透过“小人物”的思想境界,反映大的主题思想,这就使我们的小报不会显得平  相似文献   

3.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大报不能没有评论,县市小报同样也如此。但是,县市报的评论与大报评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应有不同,正如县市报的新闻与大报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不同一样。县市报的特点,一是“小”,版面小,容量小;二是“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三是“低”,即大多数读者文化层次较低。  相似文献   

4.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大报不能没有评论,县市小报同样也如此。但是,县市报的评论与大报评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应有不同,正如县市报的新闻与大报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不同一样。县市报的特点,一是“小”,版面小,容量小;二是“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三是“低”,即大多数读者文化层次较低。由此出发,县市报的评论应该有些什么特点呢?我们的体会是“三化”:微型化、系列化、乡土化。多一点“压缩饼干”报纸评论宜短,小报评论更是如此。报纸评论的种类很多,县市报评论自然也应该多样化,各种形式的评论都要有一些;但是,在数量上应以短评、编者  相似文献   

5.
一张报纸要吸引读者、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东西. 县市报更是如此.在各路大报压境,五花八门的小报满天飞的情势下,县市报要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着力追求个性特色,以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吸引力.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县市报报道普遍存在着一般化的问题,缺乏个性、缺少特色的报道充斥版面.县市报报道一般化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环境看,传统的“正统”观念,还是社会上不少人衡量县市报的一把尺子.另一方面,有些领导同志把报纸作为文件的载体,采用违背新闻规律的手段干预新闻报道.从报社内部来分析,造成报道一般化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思维方式简单化、公式化.在家想点子、出门找例子;领导讲话强调什么,就到下面去找什么、“概念十例子”,依样画葫芦.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报道一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报道角度单一,不顾新闻价值而单从工作角度着眼的报道比比皆是.第三,采编队伍素质不高.第四,采编人员作风不深人.那么,县市报报道要克服一般化,凸现自己的个性特色,该从哪里人手呢?第一,围绕社会热点,精心策划组织战役性报道,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冲击波.县市报小,但小报也可造大势.在一段时间里,围绕某一社会问题,集中版面,集中力量,全方位、多侧面地开展战役性报道,可使报纸宣传有声有  相似文献   

6.
而今办报,大有大的难处。要办好县市小报,更是步履维艰。但是,县市报一经面世,就要“朝前走”,为首者,就是要有志向,有气魄。众所周知,县市报比较地市以上党报,有不少劣势。它层次低,起点低,采编人员业务素质不尽人意;刊期长,印数少,时效差,覆盖面小;经费不足,印刷设备原始;有的上级领导不熟悉新闻工作,或视县市小报为多余。有时一遇政治风波,或经济困难,或新闻纸紧张,或出版印刷市场混乱,县市报往往首当其冲,成为被压缩砍掉的对象。如此众多原因,都给  相似文献   

7.
“小报大视野”的开放性办报思路,已成为不少县市报的具体实践,实乃可喜可贺。 所谓“小报大视野”,主要是指县市报要立足本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鲁迅《拿来主义》),拓宽空间范围,以进一步增强可读性、指导性和服务性。具体说来,其“大”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即版面信息容量大,新闻信息含量大,  相似文献   

8.
企业小报,要办出企业报的特色来。过去,有的企业报不大注重抓新闻,因而办得象是扩大了的“工作简讯”。企业报是企业党委的机关报,要反映党委的意图,要指导生产和工作,这是毫无疑义的。不过,报纸不同于指令性的文件,应以发表新闻为主。从去年开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汽车工人报注意增加新闻,通过报道新闻来影响舆论,指导工作。第一汽车制造厂的产品换型、工厂改造工程,已列入国家重点工程之一。在工厂处于大变动、大发展的时期,变动  相似文献   

9.
《江南游报》是全国最早创办的一份地方旅游专业报,来自1986年10月创刊以来,从一张周一刊的四开4版小报,发展到报道面覆盖大江南北的周一24版的彩色专业报,几经探索,几经改版,可以说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和健康发展之路。其中一条体会就是,专业报要贵在有自己的“特色”,成为业内的“行家”。一份旅游专业报,最忌连篇累牍的“饭店加景点”、“山水加寺庙”的俗套报道。这类报道往往没有亮点,办不出自己的特色。针对《江南游报》出版周期长,无法抢动态新闻这个劣势,我们提出多抓综合性、前瞻性、分析性较强的深度报道,以  相似文献   

10.
处于我国党报“金字塔”结构底座的众多县市报,要不要时事报道,怎样处理时事报道,这是摆在县市报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县市报的时事报道不是可有可无 一段时间里,曾经有人认为,县市报是小报,版面小而少,地方性强,不必采用新华社稿件,时事报道自有中央级大报和省报刊载。现在,许多县市报的同志有  相似文献   

11.
做好行业报的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媒体对新闻、读者、广告等资源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于正在从机关报向行业报转型,由财政补贴向自我发展转变的行业报而言,深度报道已经成为其改革和发展的“生命线”。为什么要做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深度报道不仅要报道新闻“是什么”,还要分析其由来“为什么”,探究其影响会“怎么样”。当今,媒体竞争愈演愈烈,行业报要立于不败,取得发展,必须“咬定”深度报道不放。一是媒体竞争的需要。行业报与大众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媒…  相似文献   

12.
而今办报,大有大的难处。要办好县市小报,更是步履维艰.但是,县市报一经面世,就要“朝前走”,为首者,就是要有志向,有气魄。众所周知,县市报比较地市以上党报,有不少劣势。它层次低,起点低,采编人员业务素质不尽人意;刊期长,印数少,时效差,覆盖面小;经费不足,印刷设备原始;有的上级领导不熟悉新闻工作,或视县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家市委主管主办的县市区域报和当地的主流媒体,多年来,《义乌商报》始终坚持“程序报道求创新、自选动作抓特色”的报道宗旨,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时事报道,通常是指国际新闻和国内重大新闻、时政新闻,理所当然地是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处于我国最基层的县市报,要不要时事报道,怎样处理时事报道,这是摆在县市报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时事报道不是可有可无一段时间里,曾经有人认为,县市报是小报,版面少、地...  相似文献   

15.
小报肩负的任务与大报是一样的县市报是小报,它发行范围小,发行量小,版面也小。但大报有大报的看头,小报有小报的味道,不能因为县市报是小报,就妄自菲薄,放松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部分,作为最基层的党报,县市报同样必须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同样要坚持大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唱响主旋律。只有这样,县市报才能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才有  相似文献   

16.
县市报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同质媒体、广电媒体和新兴媒体,还来自许多不守规矩的无厘头报纸、DM杂志等。要防止县市报被边缘化,打造县市报的百年老店,我们必须以不同的新闻内容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县市报怎样以己之长克族之短,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笔者以为,应让各大媒体惯用的深度报道这个重头戏在县市小报也重起来,从而,使县市报纸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那么,县市报如何克服站位不高,记者素质较差,不易深层透视的难题去抓好深度报道呢?笔者认为,关键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柏心策划巧四署。深度报道就是报道内容不是表象,而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度的东西.新闻界有人把它称为“难度报道”。正因为难,就要靠规范的策划制度来保证。何谓策划?策划就是…  相似文献   

18.
吴璟 《新闻窗》2011,(1):126-127
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在上有省、地市级党报压力,下有各类都市报、晚报的步步紧逼,如今各地县市报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县市报只有立足本土,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突出重围。加大对本土新闻主题创新力度,凸显报道深度,  相似文献   

19.
正县市区域报全国视野追求的重要性就平面媒体而言,除了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级报纸外,无论省市县的媒体都只是区域性媒体,县市区域报是其中的重要一支力量。当然各级报纸的服务区域有大有小,但其区域性的属性不变。县市区域报的全国视野追求或者说表达,是一个老问题,但却有新的含义。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报纸的商品属性更加突出,因此,县市区域报首先要生存,其次要发展。要生存和发展,报  相似文献   

20.
经常有这种现象:有的小报记者身居本地却苦于找不到有价值的新闻,而大报记者下来走一趟,就把小报记者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问题、现象,写成很不错的新闻稿,有的稿件,还产生了轰动效应。对此,有些小报记者疑惑不解: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个角度,这个题材?我以为。这里的要害就在于小报记者缺乏大眼格。小报记者的大眼格,是由社会对新闻的要求决定的。既然新闻负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小报记者就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应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注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使自己在风云变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