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江作苏 《新闻前哨》2004,(12):23-24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所说的“气”,既是一种精神状态,又是一种思维的特征。在面对纷繁世界观察和思考的时候,以一种物我两忘、荣辱皆抛的思维姿态,凭临于万物之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积极的思维,我认为就是记者很需要的那种“浩然之思”。  相似文献   

2.
我们讨论的,是我国古代的文献。这里,首先谈谈“文献”这个词。 “文献”首见于《论语》“文献”作为一个复合词,表述一个概念,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 《论语·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 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对“文献”意义的训释 孔子所说的“文献”,指的是什么呢?今天能看到的最早解释,是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的说法。他说:“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显然,郑玄以“文章”释“文”,以“贤才”释“献”。那么,孔子这段话的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3.
坚持新闻报道、包括新闻采访工作的党性原则,是我们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生命,也是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的基本准则。笔者认为,记者、通讯员在日常采访中,其党性表现,主要应强调以下几点: (一)唯实。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陈云同志也说过:“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这些至理名言,无疑是我们搞好新闻采写的重要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宋双峰  王绣宇 《新闻界》2004,(5):69-70,72
在美国,有这么一个人——总统可以不见记者,但他必须每天都与记者唇枪舌战;总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不能在记者面前说错半个字。这个人,就是有“白宫之嘴”之称的白宫新闻发言人。  相似文献   

5.
就新闻评论选题的思维方式而言,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顺向思维”,即顺着记者的思想或多数读者对新闻报道的看法选题立意,发表议论,帮助人们加深对新闻报道的认识。报刊上配新闻发表的大多数评论,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另一种则与之相反,称为“逆向思维”,也就是逆着记者的思想或多数人对新  相似文献   

6.
对于新闻工作者,兰成长的死给刚刚到来的新年带来了抹不去的阴影。不管兰成长是“真记者”还是“假记者”,这个事件折射出来的一些问题,都让我们的媒体和从业人员感到尴尬不安。拿着盖有新闻出版署印章的记者证的就是真正的记者吗?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那么多假记者之名进行敲诈勒索的现象?记者的行业自律道路有多远?这些问题,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人眼里,新闻记者是既神气,又有点神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新闻记者这个职业,已逐步被世人所了解。但是,在新闻记者的背后,还有一层至今不为世人所知的编辑。他们在新闻界所起的作用,往往是带有决定性的。对于记者的采访活动,编辑有指挥权;埘于记者采写的稿件,编辑有生杀予夺权。但编辑在社会上却是默默无闻的,达实在是有点不大公平。本人对影剧界只树演员,而不大讲编导的功劳,一直有点不平之气。同样,类似于此的记者和编辑的不同待遇,我也有点打抱不平之气。这倒不是因为我近十几年来基本上是做编辑工作,而是感觉到在一个新闻单位里,编辑的地位太重要了。所以,我想说说中国编辑的事。“老爷”的“老爷”有人把记者叫做“记者老爷”,又称记者是“无冕之王”。但是,记者却又把编辑叫做“编辑老爷”,于是,编辑就成了“无冕之王”的“王中王”了。达些说法实际上是褒贬各半,而且都有些夸张,但也不无一点道理。  相似文献   

8.
“采访唯贪,写作唯廉,语言唯美”是我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体悟出的并指导我实践至今的新闻采写“三项基本原则”。 采访唯贪,就是下去采访要围绕主题最大限度地搜集、挖掘材料,坚持“抓进篮子就是菜”。对于抓采访材料我是“宁可菜中带草,不能漏一根菜”;对于可抓可不抓的,只要采访条件允许,一律先“抓进篮子再说”。这个原则曾使我受益匪浅。刚当记者时下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息:《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  相似文献   

10.
“深入”,本文系指记者到乡村采访。“增负”,本文系指采访时给基层和农民增加了不应有的负担。按说,深入采访与农民增负这两者之间不应有多大瓜葛。深入乡村基层,听民之声,察民之情,是记者应有的良好作风,乡村干部和农民朋友对此也是欢迎的。然则笔者耳闻目睹的一...  相似文献   

11.
我赞成一位新闻界同行的说法:“衡量一个记者、编辑的水平高低,要看他会不会写新闻评论,或者说有没有评论头脑。由此推论,一个有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如果也能有点评论细胞,或者经常磨磨笔头,那么他一定会受益终生。在迈进这一新的领域的入口处,有本书可以给我们当“向导”,这就是《怎样写新闻评论》。该书的作者于宁、李德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生,毕业后,到人民日报工作近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科学家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这样说:“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鸟的翅膀无论怎样完善,但若不借空气支持,是不能使鸟体上升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们永远也飞腾不起来。”事实对科学家是如此重要,对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如果我们离开了事实,不了解情况,根本就不可能写出新闻来。当然,记者掌握事实积累情况主要是靠现场采访。但是,在我们新闻工作者的队伍里,却有“穷”记者和“富”记者之分。所谓“穷”记者,就是不明情况,问他要綫索,两手空空;“富”记者呢,他对于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 《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消息里没交待,我这个读者“不知道”。《台湾“迷你猪”身价大涨》。“迷你猪”是何物?消息里没说明,我这个读者“不知道”。  相似文献   

14.
一、珍惜我们的话语权 地方记者对自己的职能有各种各样的诠释,比如:“记者就是一个通风报信的人”、“记者就是讲故事”、“记者要先学会质疑”等等,这对军报记者来说,只是一部分。我们军报记者有一项重要职能——工作指导,这是军委机关报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不论我们是否自觉面对,只要你署名的稿子见报,对军队建设就是一种舆论引导,你就肩负了这项使命。  相似文献   

15.
赵克 《中国地市报人》2013,(Z1):106-107
在采编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一件事情、同一篇新闻稿件,记者或编辑不同,报道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在解释这个问题时,我们常常会说:因为每个记者、每个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不一样。如果从理论上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那就是各个记者、各个编辑的主体意识有强弱之分,导致了采编效  相似文献   

16.
在采编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一件事情、同一篇新闻稿件,记者或编辑不同,报道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在解释这个问题时,我们常常会说:因为每个记者、每个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不一样。如果从理论上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那就是各个记者、各个编辑的主体意识有强弱之分,导致了采编效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何谓“橡皮头精神”?就是一种可贵的韧性。韧者,柔软而坚固之谓也。据说《北京晚报》记者张沪有一个特点:为了采访到满意的新闻,不管你欢迎不欢迎,她都去“磨”;不管你提不提供方便,她也要去钻。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个橡皮头,不怕碰钉子。”张沪这种“磨”与“钻”的“橡皮头精神”,就是韧的一种表现,也是我们党报通讯员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之  相似文献   

18.
当了4年多的驻站记者,本人常听到记者站小兄弟们这样的慨叹:“我们不如编辑部记者发稿方便”、“遇到采访,我们也不如编辑部下来的记者受重视”云云。果真如此吗?不然。地位是你自己通过努力争取来的。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中说:“少年心事当拿云”,这一句,诗人道出了自强不息立身世间的满怀豪情。驻站记者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和豪情。唯如此,才能把报道工作做好,为自己和所在的记者站谋取较高的地位。胸怀全局才能天高地阔偏居一隅,驻站记者采写的新闻很容易由于受地域之限,驻站记者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出现新闻不新、没有深度…  相似文献   

19.
如何推动记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沉下去出精品?近年来,一些报社倡导记者到生产、经营一线“打工”,这是很有政治眼光的。 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长期形成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但是我们的一些记者经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不仅自身充满“骄”“娇”二气,而且思想感情和人民群众严重脱离,成为“围着轮子转,围着领导转,围着盘子转”的“三围”记者;写出来的新闻也是言之无物、了无生气。以至许多品位高的作品不是出自记者之手,而且出自活跃在各行各业的通讯员之手。按理说,记者是抓“活”鱼的专业队,因为无论对中央和地方党委精神的理解,还是对编辑部报道意图的领会以及社会活动范围,记者比通讯员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论采访能力和写作水平,总体上也比通讯员稍胜一筹,之所以写出的报道不尽如人意,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一些记者懒得下水,下水的也往往是在浅水里“摸”。  相似文献   

20.
记者的“专”与“杂”●寇晓琴记者要当“杂家”,这是新闻界一种流行的说法;记者要当“专家”,这也是新闻界倡导的做法。两种说法是否相悖?专与杂是否有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专”是指记者对专业分工要有所专长,成为那个行业或部门的行家;“杂”是相对于“专”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