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走向市场,依附于企业的企业报也必定要走向市场.如何走向市场?有两种作法,或两种观点.一种是,弱化企业报性质,走办社会报纸的路子,跻身报业市场,参与竞争.另一种是,坚持企业报性质,面向社会,按新闻规律办报纸,按市场规律搞经营.两种观点,两种作法,都以走向市场为目的.但从企业报这一特定报种分析,二者并不是“殊途同归”,而是“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2.
纵观新闻家族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几乎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新闻诞生的同时,社会新闻也随之问世了。与其它类别新闻不同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新闻在我国似乎从来就没有坐过“正席”,也没当过“主角”,长期处在一种“配角”的位置。 伴随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新闻媒体走向市场进程的加快,长期受到“冷落”的社会新闻“摇身一变”,“身价陡涨”。大批晚  相似文献   

3.
报纸要在完全意义上走向市场,要吸引读者从自己的口袋里掏钱订报买报,就必须具有磁石般吸引读者的魅力,而“卖点新闻”则是报纸吸引读者的主要魅力所在。所谓“卖点新闻”,指的是报纸上那些能够吸引读者掏钱订报买报的重头新闻。今年一二月份,《中国改革报》的《民营经济周刊》搞了三次卖报活动,从售报情况看,读者主要是冲着某些新闻而掏钱的。它们有:《私营企业  相似文献   

4.
刘国华 《新闻前哨》2002,(10):33-33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新闻媒体向市场化进程中,长期受到主流媒体冷落的社会新闻身价陡涨。晚报、都市报率先抢占滩头阵地,各级机关报、综合类报纸,甚至行业报、专业报也积极仿效,纷纷调  相似文献   

5.
随着报业的繁荣,社会新闻以其贴近性、可读性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包括机关报在内的新闻媒体的殿堂。新近10年间崛起的都市报,在社会新闻方面以观点新锐、反应快捷、信息密集等特色,狂飙突进式地抢滩市场。都市报的新闻立报,几乎就是“社会新闻立报”。迄今为止,社会新闻依旧是  相似文献   

6.
如何评价1992年度陕西省企业报纸的进步呢?在读完了30家报社推荐给省新闻奖评委会的120篇稿件后,得到的印象是:企业报纸正在走向市场的天地。如果说,过去的企业报纸,限于自身的条件,大多是封闭的话,那么,现在就可以说,多数企业报纸的“大门”已经向社会敞开了。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宣传贯彻以后,新闻宣传报道发出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强烈音响。《铜川铝厂报》以“神话的飞跃”为题,展示了一幅解放思想、“写大铝字”、“借水养鱼”、“借船出海”的改革画图。《韩城矿工报》则一连发表三篇文章,发出了进一步改进开放的强烈呼唤。这些报道里都透视出一种心音:企业要发展,要看到山外那片陌生  相似文献   

7.
徐卓 《新闻三昧》2000,(11):30-31
地市报存在舆论监督效果不佳的现象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地市报舆论监督面临不小的阻力,影响舆论监督效果。地市报舆论监督专版少,有的仅只是一种“点缀”。报纸这样做也自有其苦衷。地市报即使有一些对当地有权部门的批评性的报道,也不敢直接点其名,而往往藏头掩尾,甚至把单位名称表述成“有的单位”、“有少数单位”的字样,让读者摸不着底细。一些被批评单位,由于报上没有直接点其名,负责人假装不懂,我行我素,单位  相似文献   

8.
张正柱 《新闻前哨》2001,(12):32-32
同党报和社会报纸相比,行业报不仅在新闻资源、广告发行,还是读者数量、社会影响等方面,都稍逊一筹。行业报的生存空间十分有限,压力越来越大。党报有政治上的优势,社会报纸能够抓住读者的爱好,它们的新闻线索多、时间快,它们的发行量要比行业报大得多。另外,党报和社会报纸还可以通过在本部以外的地方印刷,以最快的速度把报纸送到当地读者手中。在这方面,地方报纸更是得天独厚,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显然,实现上述这些“快”的必要条件,行业报都很难做到,行业报并不具备“快”的优势。 但是,作为各行各业的宣传舆论工作主…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报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批报纸纷纷走向市场。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华西都市报把是否加强舆论监督提高到事关报纸走向市场成败的战略高度而常抓不懈,把搞好批评报道、提高批评报道艺术作为新闻改革的突破口和“试验田”。现在,加强舆论监督,已成为报纸迈向市...  相似文献   

10.
会议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搞好会议报道是新闻记者的一大职责,很少有记者没有接触过会议报道的。在我国新闻界,有关会议新闻要改革的呼声,已喊了多年,虽然近年来已开始有所变化,但从整体上看,目前的状况仍是:会议新闻太多太滥,主管部门要求新闻媒体大会大报、小会小报、有会必报,有的领导把报与不报、刊登的位置、篇幅长短看作是一种“政治待遇”。另外还有篇幅过长、内容空洞无新闻、写法程式化明显等。有的报纸第一版7条新闻中有6条是会议新闻。据有的党报统计,会议新闻在第一版约占35%的比例。一言以蔽之,会议新…  相似文献   

11.
地市报是报海中的一个特有群落,它属于我国向第三类小报。由于这类报纸的根底浅、实力差、制约多,新闻改革的难度相对来说也就大一些,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本文只就地市报新闻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谈点粗浅看法。近年来,地市报的新闻改革密锣紧鼓,成绩斐然。但总的看来,改革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其它新闻媒介比与发达国家比,显得十分滞后。地市报的许多有识之士对此十分焦虑,迫切希望来一个彻底“革命”。真正按新闻规律办事,使报纸成为新闻纸。然而,新闻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民情、社情特别是地市情出发.不可能“跑步进入”,一蹴而至。注重理论先导性  相似文献   

12.
体验式报道,又被称为“参与式报道”、“介入式报道”,它是记者隐瞒身份并且转换成与被采访对象相同的角色,亲身体验后采写的报道。 纵观近几年国内报纸,无论是国家级大报,还是地方性报;无论是党报,还是生活类报纸,抑或是行业报,许多报纸都发表过生动感性的体验式新闻,一些记者因为敢入虎穴,采写了一系列体验式报道而声名远扬,一些报纸甚至把体验式报道当成了报纸的新卖点,藉此吸引读者的眼光。 随着报业的发展,报道形式不断出新。体验式报道作为近年来在新闻媒体上出现较多的一种报道形式,它在吸引读者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  相似文献   

13.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新闻标题在报纸新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和受众对报纸新闻的需求有了新的动向,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大众传媒,报纸新闻的创新改革也逐渐成为一种潮流。除了版面视觉、各类新闻的构成格局、新闻写法方面的改革外,笔者认为,新闻标题“实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社会新闻,是相对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而言的新闻.社会新闻侧重于报道社会上或自然界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能激起读者某种情感、而且富有情趣的人和事或某些现象.新闻媒体很注重社会新闻,有的报纸在刊发此类新闻时,特意标明“社会新闻”字样,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湖北农民报》的“社会文化·大观园”专版,除安排法制建设方面的稿子外,就刊发为数不少的社会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有个说法,“好新闻不如早新闻”,意即新闻最讲时效。但因我所在北京社会报属周报,抢时效抢不过日报、晚报类报纸。因而我们的新闻在“时间”上新不过人家,便只有在“空间”上做些“新”字文章。套用一句股市行话,即以空间换时间。空间上的“新”,是指在各大媒体关注不到的角落、角度、深度等空间范畴发现的新闻。  相似文献   

16.
一、坚持“新闻立报、新闻优先”不动摇 报纸首先是新闻纸,新闻传播是报纸的首要功能.部分党报在市场类报纸和新兴媒体的双重挤压下,日益萎缩,种种突围之路都没有走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忘掉了这个基本常识,背离了这个基本规律.我们自2004年以来确立的“新闻强报 特色立报”的编辑方针和办报理念,之所以在日常采编工作中反复强调,就是因为担心出现反复和回潮,从而使改革成果毁于中途半端.  相似文献   

17.
如何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为企业改革提供优质服务,是企业报当前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企业报自身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企业报的新闻报道,普遍存在着以下三种现象:一是报道的不是企业职工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二是即使是读者关心的“热点”和“难点”,但就事论事,没有揭示新闻的意义,让读者感到失望;三是时效差,新闻往往发生了十天半月才见报,读者不感兴趣。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报的可读性,而且影响了企业报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要消除这些现象,增强企业报的可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新闻媒体多多。就报纸而言,目前的数字是2007家。“层面”亦多多,有党委机关报,也有都市报、晚报、专业类报,有全国性报纸,也有地区报。如何有效地搞好媒体新闻宣传?我以为,不应一概而论,一个模式。有些共性的东西大家都要遵守。比如,正确导向等,但更多的,则应实事求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身的优势,按照各自的条件,探索搞好自身媒体的新闻规律,办好自己的媒体。这方面,这些年来,各媒体做出了很大努力,积累了不少新鲜经验。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领域、一些问题远远没有解决,甚至逐步走进误区,比如说这新闻…  相似文献   

19.
叶佳伟 《新闻窗》2013,(5):85-8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闻舆论监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对新闻舆论监督的需求非常迫切。新闻舆论监督,就是指报纸、广电、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与新媒体等依法对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机关等进行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神圣职责,是舆论发挥作用的形式和途径之一。”呵见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也是它的权利,在新形势下,它也是推动与实现民主的一种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20.
年初,中国大陆报界有两大信息引入注目:一是报纸总数已达1791种,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增加了1600多种。也就是说,14年中,平均每三天多就诞生一份新报纸。这是史无前例的。二是有的大报订数下降,而一些经济报纸、专业性报纸、地方报纸发行数却不同程度地上升。两大信息表明,报刊市场的多样化已成趋势。多姿多彩的报刊市场,呈现出一个新闻信息社会雏形。报界万马奔腾,在竞争中探索走向市场、适应市场、发展市场的道路。浏览街头报摊,人们发现这个世界越来越斑斓多彩。不断出现的新报纸、标新立异的各种版面,令人耳目一新。与两三年前比,街头报摊虽然仍以消闲读物为主,却也有了少数严肃报刊、严肃报道的一席之地。就是许多消闲读物,其版面,标题也有了新变化——耸人听闻的凶杀、躲躲闪闪的色情暗示和“曝光”,虽未绝迹,但对一些社会热点、社会现象的“透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