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将同题新闻做得足些足些再足些。新闻的传统法则是“短些、短些、再短些”,在报纸只有四个版的“薄报时代”,这是没错的。但在版面空间扩张了无数倍的“厚报时代”的今天,对那些读者关注、主题重大、新闻价值含量高的新闻,则需要做得足些、足些、再足些。这既是满足读者新闻欲、知情权的需要,也是同题竞争之必需。要将新闻做得不留空档、不留死角,做得读者想知道什么,我这里就有什么,  相似文献   

2.
凌华 《军事记者》2006,(5):15-15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已经成为现代人读书看报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一则好新闻,如果标题制作得不精彩动人,往往会与读者失之交臂,使作者和编者的心血付之东流。而流行歌曲之所以为人们喜听乐唱,除了曲调优美动听外,歌词也往往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富有哲理。一首好听的流行歌曲,甚至会越过国界,为几代人所传唱。对新闻爱好者来说,如果把歌曲中优秀的歌词引入新闻标题,会让读者眼前一亮。笔者是一位新闻爱好者,同时也是一位流行歌曲的“发烧友”,因此,我常喜欢把一些好听的歌词克隆到新闻标题中,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  相似文献   

3.
笔者曾担任过较长时间报纸“社会特写”版的责任编辑和记者工作,创作理念和体会是“社会特写”的创作视点往往不只局限于将新闻事件或人物捕述得多么具体、多么“有趣”,而常常是更多地关注新闻事件本身所蕴藏的时代内涵及新闻人物所能昭示给读者的精神境界。笔者认为,这些内涵和精神才更具有传播和张扬的魅力与价值,才是能够表达作者创作激情的内在因素,才可能使文章立起一个灵魂,形成一种厚度,达到一种深刻,并让读者读后能留下一些思索和回味。  相似文献   

4.
刘琨 《新闻世界》2009,(1):84-85
现在的读者太过挑剔,大凡看到正面题材的报道,往往会有人评价说“是写得不错的官样文章”。读朱玉的新闻作品则不然。  相似文献   

5.
郝明工 《新闻界》2005,(1):86-87
从最初的报纸到当下的网络,新闻传播已经进入了“第三次媒介形态大变化”的发展过程。于是,有人在强调新闻传播发生了数字化这一革命性的媒介形态变化的同时,更表明了对于新闻传播“未来”的隐忧——“如果没有媒介公司和从业人员协调一致的努力,以保证信息的质量并且能够更多地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和价格上承受得起的东西,第三次媒介形态大变化将会产生一个空空如也的蛹壳。”  相似文献   

6.
2003年9月8日,《经济日报》在头版二条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封题为《铁路会不会拖小康建设后腿》的读者来信,并配发编辑点评《我们能无动于衷吗》。这是多年来在报纸上很少看到的喜人景象,令读者为之感动。读者是报纸忠实的受众,报纸理应充分反映读者的建议和呼声。很多报纸开辟了《读者来信》专版,使之成为连接读者的纽带和桥梁。但是,往往一些很有新闻价值的“读者来信”,却被圈在了固定的专版中,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影响了“读者来信”作用的发挥。“读者来信”是一座“新闻富矿”,尚需慧眼的编辑们去开采。《经济日报》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  相似文献   

7.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题好一半文”、“看文先看题”,可见标题在新闻中的地位多么重要。如同欣赏一幅漂亮的少女画,首先要看她的眼睛画得美不美一样,读者看新闻之前,往往先浏览标题。好的新闻标题在给人们传递信息的同时,给人愉悦和美的享受。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发行量的大小,广告经营收入的盈亏,直截与掏钱买报的读者人数相关。好标题能够给读者的眼睛以冲击作用,使其产生购买欲。  相似文献   

8.
报纸是新闻纸,报纸版面的新闻含量高,其“含金量”就高。缺乏新闻含量的报纸,常因“水分太多”而被读者视为缺乏阅读价值。所以,要办好报纸,就得千方百计提高版面稿件的新闻“含金量”。  相似文献   

9.
卫生科技新闻由于涉及较强的医学专业知识,要求语言表述准确、严谨,往往流于“老套”,不容易写“活”,读起来枯燥乏味,不吸引人。对于卫生类专业报来讲,卫生科技新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相当大的读者群,怎样写好卫生科技新闻,从而吸引读者,活跃版面,提升报纸的影响力,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一条好的新闻,如果没有好的标题,往往会与读者失之交臂,而好的新闻,配以精彩的标题,往往会夺人眼目,使读者“一见钟情”。对于很难写活的卫生科技新闻来说,做好新闻标题尤其重要。而如何做好标题这个“新闻眼”呢?我的体会是巧…  相似文献   

10.
“善用对比手法,实现新闻价值”。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浮浅,只能简单地说说“一家之言”。一般说来,我们写一个人,一件事,往往如同写森林中的一棵树,要把“这一棵”写成“这一棵”,而不是另外“一棵”,需要一种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处”的能力,这是其新闻价值所在,也是实现其新闻价值的一条“捷径”。艾丰先生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把这种“对比”的方法称作“绿叶衬得红花美”,认为是提炼主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1.
高洪波 《青年记者》2010,(18):64-65
于纸媒来说,千千万万的读者,组成了“以人为本做新闻”中的最重要的“人”。因此,“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以读者为本”。读者永远是报纸发展的基石,离开了这一基石,任何发展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读者和社会上的利益集团的诉求往往发生冲突,这一问题处理得好与坏,又往往直接关系到一家报纸的发展乃至存亡。在纷繁复杂之中,寻求二者之间的矛盾点和共同点,  相似文献   

12.
刘建明 《新闻界》2002,(6):10-11
(续上期)三、当代社会生活改变了新闻价值观1980年,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在《新闻写作教程》中提出:“近年来新闻价值的标准发生了一些变化,并且在继续发生变化。”他们提出的根据是:“我们已经看到,一件事的新闻价值是由传统的标准来衡量的;我们也看到,新的标准如何在发展,新形式的报道如何与传统的‘正统’新闻争夺版面和读者的兴趣。我们也注意到新的变化使新闻工作者面临困难,但同时也为他们创造新的机会。”紒紦矠这里所说的新的新闻价值标准正是现代新闻价值标准。现代新闻价值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动因,同当代社会对媒介的…  相似文献   

13.
朱天香 《新闻前哨》2005,(12):45-45
非事件性新闻是相对于事件性新闻而言的。事实表明,非事件性新闻中,其实是有新闻事件的。我们探索非事件性新闻的事件化报道,其要领就是将非事件性新闻中的事件“拎”出来。 把问题“拎”出来 有些非事件性新闻在一个时期内处于平静的状态,就像平静的湖水中有危机,有问题。这些问题是长期形成的,有时反映在多个地方,多个事件上。把问题“拧”出来,就会一石击起千重浪,就会成为读者关注的“事件”。  相似文献   

14.
一篇新闻稿从采访到见报,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加工过程。新闻事实一进头脑“加工厂”,往往会融入新闻发布者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是非标准、情感投入、兴趣爱好,对千千万万读者产生影响。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报道是人的主观反映客观的活动。假如报道者的主观倾向与客观事实相脱离,就难免产生新闻偏见。  相似文献   

15.
顾潜 《新闻大学》2002,(2):53-56
一、新闻背景的运用 现代社会的读者不仅要求了解新闻事件本身,更愿意了解“为什么”和“怎么回事”。记者通常是通过安排、使用新闻背景材料来完成这一任务的。大量而又巧妙地使用新闻背景材料,是西方记者新闻写作的一大特色。背景材料处理得好,会增加新闻作品的魅力,其效果是显著的。 1、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在一篇新闻中,背景置于何处,应该根据新闻事实的需要而灵活多变,它可以放在新闻的主体部分,也可穿插在导语或结尾中。西方记者在这方面往往显得特别的不拘一格,通达权变。把背景放在导语中,运用得好,可以立刻吸引读者注意。 请看合众社关于一次有关硅的国际座谈会的消  相似文献   

16.
小言论的“五新”林维横小言论也称专栏小评论,兼有政论和杂文的特点。读者看了一篇小言论以后,往往会发出这样或那样的感叹,或觉得有意思,而拍案叫好;或觉得没意思,而不屑一顾。这“有意思”与“没意思”,“拍案叫好”与“不屑一顾”,就在于有没有新意。新意,是...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晚报上经常可以见到采用冠以“焦点”、“焦点报道”、“新闻焦点”等醒目栏头的报道形式,对某些新闻或人物进行集中式的聚焦报道,通称为“焦点报道”。焦点报道突出的栏头和醒目的标题处理,往往会起到引人注目、唤起读者阅读欲的作用,而图文并重的版面处理,视点集中,好象一组组近镜头,把读者拉近新闻点。  相似文献   

18.
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顾名思议姓“党”。它必须讲党性,必须“政治家办报”。但作为一种媒体,它又必须按新闻规律办事,必须按新闻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要求取舍新闻。实践证明,简单地强调“党性”和服从,就必然导致“官场化”,这不仅会淹没党的声音,更会淹没读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热点”新闻的特点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新闻,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报道的客观内容是群众普遍关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往往与国家、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二、报道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在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可读性等方面,“热点”新闻比一般新闻要...  相似文献   

20.
王霍 《新闻窗》2005,(4):64-64
报告文学是新闻和文学交叉的边缘文体。报告文学有两个特点:新闻性和文学性。新闻性是要讲求和遵循新闻真实的原则,不能虚构的夸张;文学性要求用文学的描写叙述手法和刻画人物形象的各种手法,去真实艺术的报道事件和人物。正因为真实性的存在,人们往往会忽视它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然而报告文学的表现手法需要既真实又艺术,如何把它的“审美价值”和“新闻价值”调和得恰如其分,是值得我们去分析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