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时事报道是对时事新闻的实时报道,通过期刊、报纸等媒体形式对事实消息进行报道。时事报道编辑只有不断加强报道的主观性,才能提高时事新闻报道的差异性和个性化,促使本地区时事新闻报道实现长期、稳定发展。本文从版式风格、新闻标题、报道策划和新闻内容四个方面探讨时事报道的差异化思路。  相似文献   

2.
时事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实的报道。时事报道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刊登时事新闻的专版叫时事版。地方党报的时事版是当地干群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因此如何办好时事版,提高时事版对受众的吸引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刘永国 《新闻前哨》2006,(10):100-101
时事报道是地市报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怎样做好地市报的时事报道,是地市报人应该认真琢磨的课题。随州日报这几年认真对待时事新闻,精编时事新闻版,把时事新闻版办成了报纸的亮点,增强了党报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从而也增强了党报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新闻前哨》2006,(1):20-20
本刊讯 湖北省时事报道专业委员会第10届年会暨2005年度时事新闻评奖会于2005年12月6日至9日在随州市举行。会上评出了本年度报纸时事新闻奖、优秀时事编辑奖、关心时事报道总编辑奖。交流了创新时事报道的经验。年会由随州日报社承办,22家报刊的负责人和时事编辑代表与会。  相似文献   

5.
刘文涛 《新闻前哨》2011,(11):51-52
时事新闻报道已成为国内新闻媒体吸引受众眼球、提高发行量的一项重要资源。翻开当今报纸,无论是日报、晚报还是都市报,都把着力打造时事新闻作为报业竞争的制胜之道,这是由它"高端占位、重大热门、可读性强"等与生俱来的优势决定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时事报道还存在选稿贴近性不够、服务性不强、版式僵化沉闷、  相似文献   

6.
方军  谢智 《新闻前哨》2001,(6):33-34
报纸的时事报道作为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的窗口,正在或者说已经被飞速发展的网络传媒投下的身影挡住光芒,并且被贴上“反应迟缓”、“窗口窄小”等封签。报纸并非没有采取对策,但出版提速只能让今天的读者尽早阅读到昨日的新闻,无法同网站每日数次、数十次新闻刷新乃至即时新闻滚动相抗衡;对时事版的扩版增张,也不过是增加了在网上一次或几次鼠标点击的信息量。 从报纸的新闻构成看,网络传媒挑战传统媒体,报纸的时事新闻首当其冲,时事报道难度增加也就不足为怪。有人认为,网络的发展给传统媒体敲响了“丧钟”,那么时事报道也难逃…  相似文献   

7.
地市报的时事报道是地市报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怎样做好地市报的时事报道是地市报人应该认真琢磨的课题。湖北《随州日报》这几年精编时事新闻版,把时事新闻版办成了报纸的亮点,增强了党报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从而也增强了党报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事业成功的动力,对新闻事业来说,亦是如此,新闻事业是常干常新的事业,需要不断创新,走出新路子,时事编辑每天接触大量的新华社电讯稿,即时事新闻,要将这些新闻及时准确地通过报纸报道出去,时事编辑只有努力创造时事报道的新格局,以崭新的视角和快捷的节奏令人耳目一新,才能把最好的时事新闻作品奉献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9.
时事新闻是读者了解国内外局势的重要渠道.对地方媒体而言,新华社电稿和新华网、人民网等权威网站上的新闻是时事新闻的主要来源. 新华社稿件渠道的单一性给地方媒体时事报道的个性特色带来挑战.面对相同的新闻事件、相同的新闻来源、我们如何避免"千报同文、百报同面"的局面,让时事报道技高一筹,是时事编辑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平面媒体的竞争,说到底是新闻内容的竞争。作为新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事报道越来越受到各家报社的重视。近年来,为了充分利用新华社的资源优势,许多报社都在时事报道的创新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令人遗憾的是,直至今天,还有为数不少的媒体没有真正去重视时事报道,时事新闻、时事版面的附属地位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作为地方党报,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确保主流媒体的地位不被动摇,就必须把做好时事报道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瞄准读者需求,创新时事报道。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各种新型媒体影响力的日益提高,报纸等各种传统媒体受到了冲击,特别是地市党报的时事报道板块受到的挑战更大,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报纸的时事报道板块有着其自身的独特作用,时事报道在地市党报的重要地位不可被动摇。  相似文献   

12.
谢智 《新闻前哨》2005,(6):74-75
时事新闻作为读者了解国内外局势的重要渠道,向来是媒体经营的一个着重点。对地方媒体而言,新华社是时事新闻的主要来源。一方面,新华社平均每天播发电讯文字和图片稿300-400条,近20万字,消息、通讯、特写、言论、述评等体裁多样,政治、经济、军事、科教文卫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且质量也较高,为地方报纸搞好时事报道提供了保  相似文献   

13.
正时事新闻报道是新闻媒体争夺读者的重要阵地。在当代媒体中,时事新闻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读者而言,时事新闻更是每天报纸的一大看点,人们从时事新闻版上了解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热点,时事版成为人们感知、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伴随各类新媒体的兴起,新闻信息传播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信息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新兴媒体无论是传播速度、普及广度、参与深度、影响力度都对传统媒体发起迅猛挑战。报纸的时事  相似文献   

14.
可读性,是近几年新闻界在探讨新闻改革中时时提到的话题。对时事报道可读性的研究也是新闻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要使时事报道都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不是少数人、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过程。研究时事报道的可读性,首先必须弄清时事新闻的范畴,其次还需要弄清可读性指什么。 简单地说,时事新闻报道是指通过新闻媒介对最近期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实进行报道。可见,时事新闻的外延很大。 什么是可读性呢?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解释。从平时大家使用这个概念的场合看,我们认为用喜闻乐见解释比较合适。它可以理解为三层意思:一是读者看得懂;二是读者喜欢看;三是读者觉得可信,十分亲切。这三者具备了,时事报道就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了。 报纸的对象是广泛的读者,所以我们要研究报纸的可读性,必须了解读者的心理。对一个时期,群众最满意的是什么,不满意的是什么,期望的是什么,疑虑的是什么,喜悦的是什么,害怕的是什么,苦恼的是什么,关心的是什么,如此等等,做到心中有数,时事报道才能“报到点子”上,才能极大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5.
时事报道是地方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读者认识中国、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但随着社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第四媒体”——网络新闻对报纸形成了有力的挑战,对时事报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提高时事的可读性,让读者愿意看,喜欢看,这可是摆在时事编辑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代的变化,报纸自身的局限,都需要我们在为读者选择信息时,不仅要强调可读性,而且要具有易读性、必读性,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有限的版面上,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和老百姓关心的热点新闻。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外交往的需求增大,时事报道越发受到人们关注。要想做好时事报道存在一定难度,原因在于新闻资源具有通用性,稿件的供应渠道具备一致性。简单来说,如果将报纸的时事报道当做一顿大餐的话,时事编辑们拥有基本一样的原材料,乃是撮米在同一口缸内,摘菜于同一块地中,至于最终上桌的饭菜是赏心悦目还是惨不忍睹,全看编辑本身的创新能力。本文主要对时事报道的稿件组合方式进行探析与讨论,以期能对报纸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时事新闻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在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人们对其有了越来越高的期待。过去的单一传播式的或俗称为“卡拉OK”式的办报方式,已逐步演变成受众对资讯多面的、深度的、立体的和全方位的需求。随着新闻竞争的不断激烈,在垄断被打破的情况下,报纸传播者本位已让位于受众者本位。如何在报纸平面上整合出高质量的时事新闻,使内容、版面有机结合,形成视觉冲击力是我们时事编辑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时事新闻体现一份报纸的高度。作为一家地市报,在尽可能把本地新闻做精、做大的同时,还要重点经营好时事新闻版块。"方寸之地尽览时局",这是每家媒体追求的目标。尽管现在互联网以及各种信息传播途径非常发达,但是报纸的优势仍然存在。办好时事版,就好像擦亮报纸的一双眼睛,读者透过这双眼睛就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郑敏 《新闻知识》2001,(5):48-4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读者对时事新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时事新闻在报纸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起来。据国家统计局1998年对北京、上海两个城市的消费形态权威调查显示:“北京67%的居民经常阅读报纸上的国内新闻,按阅读顺序,紧跟其后的是国际新闻65%;而在上海,国际新闻的阅读率是72%,国内新闻是71%”。而国家统计局等单位又在1999年初调查了12个大中城市居民对媒体的意见,结果是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等时事新闻的阅读率列首位,阅读率达到62.9%,大大高于本地新闻及副…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微博、微信等新的网络新闻传播手段迅猛发展,报纸时事新闻转瞬成为旧闻,甚至有读者质疑地市报纸的时事新闻就是摘抄自新华网等网络媒体。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有的媒体打出“独家译文”的招牌,少数报纸甚至取消时事报道板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