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02年末,工人日报社为了在社会上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加强对劳模事迹报道,在全国新闻单位首开先河,开办了专门报道劳模的版面《劳模视点》。两年多编辑《劳模视点》专版的工作,多数时间都在做着宣传典型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正面报道,因此对“表扬稿”的采写有了一些体会。如今,对先进人物特别是劳动模范的宣传常常流于固定模式和套路,因此“表扬稿”看似好写,但要出彩,在现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并非易事。分析起来,我觉得,要做好劳模报道,要注意角度问题。一、捕捉当代劳模精神的闪光点弘扬劳模精神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  相似文献   

2.
谢顾问:我虽初学写报道,却深知“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可有的老通讯员常常这样提醒我:学习写稿要脑瓜灵活,有点“超前思维”的本领。这不是在让我写假报道吗?因此,我要问:采写新闻是否需要“超前思维?”32837部队方节初方节初同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什么叫“超前思维”。所谓超前思维,通俗一点讲,就是指预见性考虑问题的本领。那么,采写新闻需要不需要这种预见性呢?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从这个角度讲,事实在前而报道在后,是用不着预见性的。但实际情况又没有这样简单。其一,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3.
我从事新闻工作20年了,在疆内外媒体刊发的稿件也有百余篇,最让我高兴和难忘的是,我采写的稿件《残奥会金牌得主王燕红获中油集团劳模称号》在中国石油报2004年优秀新闻作品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  相似文献   

4.
我的大学     
我的大学许衍刚许衍刚,男,42岁,中共党员,主任编辑。在大众日报工作22年,先后当过记者、编辑、工商部副主任、机动记者组副组长,现任总编助理、总编室主任。他采写、编辑的作品十几次获省以上新闻奖,近几年参与策划、采写的重大报道有多篇获山东省“精品工程”...  相似文献   

5.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6.
谢顾问:前不久遇到一件这样的事:某医院破格为一个住院费不足的被撞伤的司机办理了入院手续,并使这位司机转危为安。可由于我采写这篇新闻晚了一步,加上稿子还要—一核对审查,稿子送到报社后,编辑说“过时了”。可也有人说,新闻过了时也可以“抢救”,是这样吗?52973部队刘喜刘立同志: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倘若等新闻变成旧闻时再去采写,那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新闻单位总是偏爱一两日内发生的鲜活新闻事件,而对那些过了时的新闻,总是忍痛割爱,“枪毙”了事。然而,对于作者来说,是否稿子因为“过时”而被枪毙,就…  相似文献   

7.
我从事新闻采写18年来,因受文化水平偏低、新闻知识欠缺的限制,有不少稿件投寄新闻媒体后就石沉大海。每当我辛辛苦苦采写的稿子被编辑扔进废纸篓或这种不懈的努力被别人冷嘲热讽时,我采写新闻的热情丝毫没有冷却,反而热情更高,因为我迷上了这一行。我一直认为,只有不懈地坚持下去才  相似文献   

8.
浙江日报高级编辑林永年所著《新闻报道形式大全》,新近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修订本。该书已陆续印刷8次,累计印数达8.5万册,是我国第一本有关新闻报道形式的专著。这次修订,作者新增了对8种新闻报道形式的介绍和研究:①怎样采编新闻链接?②怎样采编图表新闻?③怎样采编表格新闻?④怎样采写滚动式新闻?⑤怎样采写人物新闻?⑥怎样采写系列报道?⑦怎样采编连续报道?⑧怎样采写跟踪摄影报道?本书融入了作者45年采编工作的切身体会,有理有例,对记者、编辑、通讯员和大专院校新闻专业师生都很有借鉴和参考意义。《新闻报道形式大全》修订本@陈林…  相似文献   

9.
焱灴,37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曾任北京晚报总编室副主任、深度报道部主任,现任北京晚报时事新闻中心主编。 1997年7月1日编辑的《香港回归版面》获1997年中国晚报新闻奖好版面奖,1997年度北京新闻奖优秀奖; 1998年采写的《1998洪水告诉我们》获1998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2000年8月15日采写的《美联社报道张健渡海有点意思》获2000年度北京新闻奖一等奖; 2000年9月18日采写的《金牌英雄的心理医生》获2000年度中国晚报新闻奖一等奖、北京新闻奖三等奖; 2001年11月14日编辑的《本报记者将入世槌带回国》获2001年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2002年10月8日采写的《7.6%!全球为之欢呼的数字》获中国晚报新闻奖特等奖、北京新闻奖一等奖; 2002年编辑、采写的《速读中国》获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  相似文献   

10.
我酷爱新闻事业,在省市县新闻单位领导和编辑记者老师的指导下,我采写新闻的能力明显提高,5年获得全国、全省好新闻奖16个(其中,《女麦客王转战陕甘宁》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长安田头出现招手停》获得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二等奖),4年获得了5个全省好新闻一等奖。最近,我回顾了自己10年新闻生涯,请教了一些老师,觉得我连年获奖可能与“五个一点”有很大关系。“五个一点”是:多向思维有一点,哲学思想学一点,求实精神强一点,创新意识多一点,无冕王气少一点。 多向思维有一点 多年来采写新闻的实践使我逐步明白了一个道理:新闻是历史的记录,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谢顾问;我是军报第7届函授学员,有一个问题向您请教。每当我采写了新闻稿件给同行看或寄给编辑时,人家总是说我写的稿子缺乏血肉,很“空洞”,这是什么原因呢?有办法克服吗?55310部队杨少清杨少清同志:“空洞”,就是言之无物。你能在同行和编辑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稿子存在“空洞”的毛病,这很好。“树有根,水有源”,稿子的“空洞”也是有原因的。——讲道理太多,必然空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稿子主要靠摆事实取胜,+。果在一篇消息(一般8O0字以内)中,议论过多,甚至超过了事实所占的比重,那就会给人以“空”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失实是新闻采写的大忌。然而,失实的报道却常见诸于新闻媒介。对于失实报道,常听到人们谴责采写者。实际上,除了采写者应受到谴责外,更应受到谴责的足责任编辑,因为鉴别、核实稿件的真实性,是编辑的主要任务之一。一篇报道,从采访到发表,需要过许多关卡,但最终又是最重要的关卡就是编辑关。可见,根治新闻“失实症”对于责任编辑来说至关重要。笔者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总结出根治“失实症”的几种技巧:一、逻辑推理法大凡失实的报道都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因此,做为编辑应当养成善于推理的职  相似文献   

13.
对于年轻记者而言,多在新闻实践中磨砺自己,多采写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精品,应是努力追求的目标。在新闻实践中,我坚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敏感的新闻嗅觉及时捕捉身边的新闻。2001年我采写的一篇深度报道《西瓜啊西瓜,农民的伤心瓜》获得了2001年度湖北省市州报新闻奖一等奖、湖北新闻奖三等奖。回想起这篇新闻稿件的采写经历,的确感受颇多,受益匪浅。要有精品意识要想采写出新闻精品,首先必须时刻保持新闻敏感,牢固树立精品意识。2001年7月中旬的一天,我在市场上闲逛,由于天气太热,准备买个西瓜解渴,到瓜摊一问价,6分钱1斤,我吃了一惊:2000…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经济新闻已经走上了新闻舞台的前沿。不少作者在采写经济新闻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困惑:太艰深了,读者不买账;太浅显了,编辑不认可——这其实是走入了一种认知的误区。那么,经济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呢?笔者个人理解,除了所报道的经济新闻要具有“五性”外,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以前瞻性的眼光,找准经济新闻的民生“落点”,稿件的艰深和浅显就不再是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们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向上级广播电视台投送的新闻稿件中,尽管稿件文字、结构、画面等方面都较好,但是被上级台采用率却很低,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所采写的新闻稿件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不大,甚至根本没有。怎样的新闻才算有价值呢?笔者认为:有价值的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意义、宣传意义,而又未经报道或报道的次数极少,角度新鲜的事实,有的表现为政治性强、有的表现为科学性强、有的表现为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等等,在我们县级新闻单位怎样采写有价值的新闻呢?一、反映当前国内、省内、区内的重大政…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有人说在新闻采写的整个过程中,“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这种比例划分对吗?我刚搞报道不久,总感到自己的采写实践与上面的说法有矛盾,请编辑同志解答一下。云南许景宏许景宏同志: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这句话是我们新闻界流行的一句行话,一般是指采访时间长于  相似文献   

17.
“土记者”采写“大人物”旺苍县委报道组何学元基层通讯员除了采写“本土”新闻之外,能否采写“大人物”?回答是肯定的。我从事新闻报道十多年来,凡是有这样的机会都不轻易放过,先后来写过外国专家、大学教授、特型演员、省长、省委书记和老将军,发表过20多篇报道...  相似文献   

18.
搞新闻10年,有什么好的经验不敢当,但一些零星的感想、体会还是有的。今天写一点出来,就教于同行。 初来报社,对新闻工作有一种神秘感:我适合搞这个工作吗?我能搞好吗?面对着别人写的一篇篇报道,羡慕极了。同时,由于自己急于进入“角色”,又对新闻工作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觉:太难了。 怎么办?年轻人毕竟还是有点儿事业心的,学呗!于是,借来资料室几本专业书籍,再托朋友、同学在外地买几本,还有就是多听“闻道在先”者的教诲,多看几篇他们修改后的稿件,等等。经过几年的揣摩、努力,居然也可以采写简单的新闻稿件了,一篇…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新闻报道角度呢?《简明新闻学》中是这样解释的: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即从哪里入手来表述新闻事实,也可以说,新闻角度就是新闻采写的突破口或切入点。知名记者艾丰把选取新闻角度比喻为“探矿”。指出“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藏’,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报道,找准新闻报道角度呢?  相似文献   

20.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走上了新闻报道工作这条路。2001年5月的一天,我还在连队当副指导员。突然接到团政治处主任的电话。让我到团部去一下。原来,前卫报社的一位编辑来团里采访。因我平时偶尔发表几个“豆腐块”,故给我个机会当面向编辑请教。我不失时机地拿出刚采写的两篇稿子送去.不成想编辑看后说了旬:“你如搞新闻,有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