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题导引】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  相似文献   

2.
周代国家礼典分为吉、凶、宾、军、嘉五大类,分别涉及冠、婚、丧、祭、朝、聘、射等大大小小的诸多礼仪和礼制。在不同名目与不同等级的礼典活动中,有繁复的礼仪程式和与之相谐配的用乐标准和要求。而"五礼"中,仅凶礼仪式中"无乐",即没有音乐的唱奏活动,但有许多与乐人、乐器相关的仪节,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了解凶礼仪式中不乐、彻县的场合及规定,并对凶礼仪式"无乐"现象进行内在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论证了现代礼仪与中国古代礼的不同,认为中国古代礼的内涵和作用大大超过了现代礼仪,前者主要是与法结合成为一种统治制度,后者主要靠自我约束;前者强调等级差别,后者追求相互平等;前者存在践踏人权、扭曲人性的内容,后者尊重人性,维护人权等。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一生与礼仪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其贡献主要体现在对礼的维护、对礼的补充、对礼的重视、对礼的实践等方面,这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媛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9(10):138-144
中国和日本皆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婚礼喜事更是民间注重礼仪的大事。文章在数字理解、颜色选择、时间观念、新人礼服、来宾服饰、敬酒礼仪、表情文化、馈赠礼仪等方面对现代中日民间典型婚,礼礼仪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其理清民俗精髓,方便两国的交流发展和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6.
张载"以礼为教"学说蕴涵着丰富的礼仪教育思想.他正是基于对礼的本质规定性的充分把握,而提出了"进人之速无如礼"的主张,凸显了礼仪教育的理论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其"知礼成性"的个体功夫论,"以礼成俗"的社会功能论对于我们今天的礼仪教育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礼仪是道德品质的集中表现,礼仪教育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的基础。一、礼仪与道德的关联字典上的意思,"礼"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它是每个人所必须共同遵守的礼节。《礼记》中说:"礼也者,理也。""礼也者,理之  相似文献   

8.
肖华 《教师》2013,(7):113-113
"礼"是一种道德规范,"礼者敬人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礼仪。运用礼仪是一种习惯,礼仪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一、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发现和改正生活中与礼仪不符的行为我国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从人类最早的祭神礼仪到现代人类社会的  相似文献   

9.
宋以后的徽州,奉行朱熹所制《家礼》,婚冠丧祭都是遵行文公家礼。直至民国,徽州的礼节还是以朱熹的《家礼》作为依据,渗透于各个家庭。《茗洲吴氏家典》一书就是根据《家礼》,结合本宗族的情况,规定了冠婚丧祭的礼节。作为子孙后代遵行的法典。《休宁范氏族谱》“祀礼”中具体规定:祭祀尤当严谨,  相似文献   

10.
宋以后的徽州,奉行朱熹所制《家礼》,婚冠丧祭都是遵行文公家礼。直至民国,徽州的礼节还是以朱熹的《家礼》作为依据,渗透于各个家庭。《茗洲吴氏家典》一书就是根据《家礼》,结合本宗族的情况,规定了冠婚丧祭的礼节。作为子孙后代遵行的法典。《休宁范氏族谱》“祀礼”中具体规定:祭祀尤当严谨,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礼之用,和为贵。""礼",是指礼仪",和",是指和谐,这句话指出了礼仪与和谐的密切关系。礼仪素质的本质就是一种和谐文化,是现代礼仪文化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2.
张眉 《文教资料》2011,(36):228-230
中国古代礼仪种类繁多,延续至今,影响深远,本文从昏礼和葬礼两种礼仪入手,分析这两种礼仪的过程以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古代礼仪的作用和意义.从而为今天的发展和继承有所借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关键时期,亦是充分培养"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基本素养的黄金时期。从教育层面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礼仪修养,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的"不知礼"、"不懂礼"、"淡化礼"、"不学礼"、"不守礼"、"无视礼"等的现状已向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的现状,对此探讨分析了原因,论述了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的重要性,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礼仪培养与学生教育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途径,对"学生礼仪培养"与"学生教育管理"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14.
朱子《家礼》是朱熹礼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自南宋以来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庶人礼书"。虽然历史上关于这部书的真伪问题说法不一,但近代以来已基本倾向于该书出自朱熹之手无疑。综观《家礼》,宗法制度是其实质和核心,祠堂制度和祭田制度体现出其特色,冠、婚、丧、祭的礼仪规约都是围绕着这三方面来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
正礼仪教育在中华民族古代教育中占有极其突出和重要的地位。我们的老祖宗曾明确提出,人"不学礼,无以立",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是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加强礼仪教育,对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礼"与"治"的一个微观切入,学校的礼仪教育与学生管理应该是内在统一的.两者在共生和互成的层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在实践层面还存在着重"治"轻"礼"、缺少双向互动等现象.基于此,我们有必要以提升学生时"礼"的认知而自律、以规范礼仪的行为而使学生他律,同时要合理构建学校礼仪教育和学生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7.
"礼之用,和为贵"——兼谈学校礼仪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包括"中""和"两个方面,是对人际关系分寸的把握。礼通过面部、言语、体态和什物等途径表达。从横向差异关系看,在亲密关系、熟识关系、陌生关系和敌对关系中,礼有不同的表现,礼仪教育不能在其中造成错位和混淆;从纵向等级关系看,对于位尊者、位卑者、位朋者也有不同的礼仪。现代社会需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人际等级关系。礼仪教育需要从知、情、行多维度入手,兼顾施礼与受礼两方面,避免形式主义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追溯历史,“礼”从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逐渐演变为人们观念形态里的“礼”。礼,原由三个内容组成:其一、礼物,就是行礼所用的宫室、衣服、器皿及其他物质的东西;其二、礼仪。就是使用礼物的仪容动作;其三、礼意。它是由礼物和礼仪所表达的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内容、旨趣或目的。结合这三个内容,笔者认为校园礼仪就是在校园生活中合乎规范的待人接物的仪容动作,并由此展现出校园的文明、和谐的精神风貌。那么,如何对小学生施以礼仪教育呢?  相似文献   

19.
诞生礼。从妇女末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襟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相似文献   

20.
说“礼”     
俞水生 《中文自修》2011,(11):44-45
中国一向崇尚礼仪,是所谓"礼仪之邦"。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在古代中国有多重要。礼仪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对于儒家的人文礼仪和礼治思想,我们不应简单地视为封建主义的东西,而应客观地、历史地对待,努力挖掘其中的合理因素,为我们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