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南山诗》是韩愈雄奇险怪诗风的代表作,在诗歌艺术上,以赋法入五古,将汉大赋的作法移之于长篇五言古风;同时在遣词造句上险语叠出,独张一军;以文为诗,将古文创作的诸因素引入诗歌创作。《南山诗》又是山水诗的变格,是对六朝以来传统山水诗的变革创新。另外,关于《南山诗》连用五十一“或”字句的问题,历来聚讼纷纷,其来历应出自《诗经》和《文赋》。  相似文献   

2.
韩愈《南山诗》之“易”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山诗>是韩愈诗歌写景状物的代表作,首引后天八卦方位,以写南山位置之重要,又采汉赋之法为诗,诗中叠用五十一个"或"字,"或"句中连引<剥>、<姤>、<离>、<夬>四卦,以显南山雄奇之貌.韩愈本为儒家巨子,对易学熟稔于心,故本文试缕析<南山诗>中所引用到易学之"象",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援用八卦的方位,以凸显终南山地理位置的险要;二,受<说卦传>的影响,铺陈且化用易象而成诗中之物象;三,深悟<易>取象之精髓,<周易>多人心营构之象,故<南山诗>之物象多非实写之象,取其象征之旨;四,体察易学观物取象,参赞天地之神,契取易学日月同功之用,故整首<南山诗>充溢着雄浑的气质,与韩愈此时愈兼济天下的志气相符.  相似文献   

3.
黄守友 《现代语文》2006,(12):39-40
诗是语言的艺术.古人读诗、写诗,非常讲究用字艺术.诗眼往往指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诗人一字一句推敲,读诗评诗时若轻易放过,则不能领悟诗家妙处.宋阮阅编著的《诗话总龟》记载了贾岛苦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冲撞韩愈,结果结为布衣之交的佳话.宋朝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认为:"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新颖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  相似文献   

4.
韩愈《南山诗》以其不拘一格之个性突破诗歌"温柔敦厚"的传统审美特质而成唐诗特出之作,其峻拔奇伟、秀丽清美两兼的庞大意象群,在诗人高旷豪迈的气度和极尽铺排的赋家笔法下参与诗篇整体风格的塑造,丰富了诗篇的审美内蕴.时隔千年,饶宗颐先生追和《南山诗》,步其一百又二韵成《大千居士六十寿诗》,在诗歌体式、用韵、赋法铺排之技巧及精...  相似文献   

5.
《左传》中的"诗以言志",指西周至春秋时士大夫在朝聘、盟会、享燕、祭祀等场合中,常常或歌《诗》、或赋《诗》、或诵《诗》、或引《诗》言志,微言相感。考诸《左传》《国语》中所载的歌《诗》事例及二书中所载的音乐理论,歌《诗》艺术有三个方面的审美效果:"美其声";"‘礼’化了的诗的乐章之义";"听音而知治乱,观乐而晓盛衰"。  相似文献   

6.
朝鲜李瀷在《星湖僿说》中对韩愈的诗歌进行了批评,批评的内容涉及到韩诗的师承渊源、韩诗的风格、创作手法以及韩愈的《南山》诗,给爱好韩诗和研究韩诗的人提供了域外的诗评视角。  相似文献   

7.
《寻隐者不遇》和《夜宿山寺》是唐代优秀的山水诗,描写的都是祖国山水的奇情壮彩。其诗清新俊逸,韵味隽永,倾注了诗人的浓情厚意,令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寻隐者不遇》的作者贾岛,字浪仙,范阳(今北京市附近)人。贾岛青年时曾作过和尚,号无本,后受韩愈的影响而还俗。大家熟悉的“推敲”典故,就是出自他以诗谒韩愈的故事。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苦吟诗人”,历史上曾把他和同时代的诗  相似文献   

8.
状字是《马氏文通》中的一个字类,《马氏文通》中状字除可修饰动字、静字、名字、代字等外,还可以"自状",即状字可以连用作句子成分,而现代汉语的副词一般是不可以修饰副词成分作状语的。本文通过对古典文献中一些作品的考察,来分析一下《马氏文通》"状字"自状现象,描述了哪些状字可以连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连用,它们连用都有哪些形式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草虫》的主旨是什么?这是历代《诗经》研究者争论不休的问题。通过对文本中"草虫"和"阜螽"、"陟彼南山"、"采蕨"、"采薇"、"见"和"觏"等几个问题的考证,得出了这是一首思妇思亲念远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战国是《诗》学的危急时代,危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时代对“诗礼”的排挤,二是来自诸子中的反《诗》学思潮。“竞利”“趋新”的战国时代使得传统的《诗》学被彻底的边缘化,而在战国影响最大的儒、墨、法、道四大学派中,除儒家外,其余三家或认为《诗》《书》蛊惑人心,主张焚毁;或认为《诗》是无用的糟粕,主张废弃:或认为《诗》只是一种知识,无补于治道。对《诗》均采取了一种否定态度。这使得《诗》学在战国的发展遭到空前绝后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南山诗>是韩愈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其赏析,概括了韩诗雄奇瑰伟的基本风格特征,并以整个文学史为背景,初步探讨了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还通过对<南山诗>艺术上优缺点的分析,指出了该诗在中国诗史上"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独特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2.
《推敲》是一篇介绍诗人贾岛如何仔细斟酌诗句的一个动人故事。“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是贾岛写的《题李凝幽居》中的一句话 ,他为用推字还是敲字反复琢磨 ,连骑毛驴走路时也在做推门敲门的动作 ,以至于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 ,他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韩愈 ,韩愈认为用敲字好 ,贾岛遂改为敲字。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所描绘的意境 ,感悟推敲两字到底哪一字更为妥贴 ,这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有位老师巧妙地把辩论赛引进了课堂中 ,她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 :贾岛遇到了韩愈 ,他是如何把事情经过告诉韩愈的?谁愿意做贾岛上台表演?(学生顿时脸…  相似文献   

13.
《史记·外戚世家》云:"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司马贞《索隐》谓:"按:大任……《毛诗》云‘挚国任姓之中女也’。"张文虎、顾颉刚、赵生群等或认为此"毛诗"之"诗"乃"传"之伪,或认为"诗"下脱"传"字,当作"毛诗传"。而事实上以"毛诗"指称《毛传》《毛序》乃至《郑笺》等诠释《毛诗》的著作,是唐人称《毛诗》之惯例。这即是说,就唐人称"毛诗"用例言,此处《索隐》之"毛诗"一词不存在伪字或脱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节南山》与《黍离》是《诗经》中两首著名的"政治感怀诗",但二者在情感表达方式、艺术表现形式、对社会关注的角度以及可歌唱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人教社语文一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解释骆宾王的《鹅》这首诗的:起句连用三个“鹅”字,是儿童看到自己喜爱的动物时愉快心情的自然流露。“曲项向天歌”,意思是鹅弯着脖子,朝着天空叫,“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雪白的羽毛浮在水面上,红色的脚掌有节奏地划着清澈的池水,鹅在水中游动着。对于上述解释,笔者认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知道,诗的基本特点是:一、对生活做高度  相似文献   

16.
《推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根据"推敲"这段佳话改编的课文,写了唐朝著名诗人贾岛和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推""敲"二字的故事。《推敲》教学除了让学生们了解这个故事,感悟贾岛这个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联系文本,品悟诗中"推""敲"二字的秘妙之处,明晰"推敲"语言文字的方法,结合积累词语提升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变用典故是苏轼诗歌用典的特色之一,对于这一特色,研究者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并常常因此而误解苏轼。苏轼在登州任上写下的《海市》诗,后世学者认为存在对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的两点误解:一是对韩愈南迁经历的失考,一是对韩愈诗中“正直”的理解错误。笔者经过考辨,认为苏轼并未误解韩愈,是后人误解了苏轼。  相似文献   

18.
钱谦益《草堂诗笺》云:“作诗以论文,而题曰《戏为六绝句》,盖寓言以自况也。”这里说明了本诗所重在一“戏”字。又说明“戏”的缘故是“寓言以自况”。杨伦的《杜诗镜铨》又有进一步的说明:“庾信、四杰,特借作影子,非谓诗道以此为至也”。发明题中“戏”字,深入文人用心。 钱氏接着又引韩愈《调张籍》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锐:“然则当公之世,群儿之谤伤者,或不少矣。故借庾  相似文献   

19.
助字是《马氏文通》中没有西方语法为依傍的"华文所独",以《论语》中的助字用例为语料,从三个方面考察马氏的助字,发现:其一马氏以"传信"和"传疑"远不能概括助字的语气意义,《论语》的助字可分为陈述、疑问、感叹和提起。其二《论语》中语气词连用的情况证明了马氏对"合助助字"论述的正确性。其三马氏遵循助字的单功能性,有助于分析助字的细微差别和语气词连用。  相似文献   

20.
韩愈修辞技术好,故其诗未容忽视。中国文字特别在韵文中乃表现两种风致:夷犹、锤炼。夷犹表现最好的是《楚辞》,特别是《九歌》;散文则《左传》、《庄子》。锤炼要做到“坚而难易”,应如匠人之锤铁;锤字易死于句下,故应注意“结响凝而不死”。若夷犹是云,则锤炼是山,云变化无常,山则不可动摇。老杜最能得此。字之锤炼可有两种长处:一有力坚实,二圆润。韩愈诗用字坚实不及杜,圆润不及孟,但稳。韩云:“六字常语一字难”,每字不轻轻放过。退之诗能锤炼,故其诗字法、句法及客观描写好。如《山石》,“荦确”二字,好。二字对韩愈最合适,韩是阳刚、是壮美;若用“嶙峋”,是阴柔,是幽美。“星垂”可代表老杜,“山石荦确”可代表退之。音节好,散文可以成诗,老杜能之。学老壮者多不知此,仅韩文公能知之,“黄昏”、“芭蕉”二句皆散文而成诗者。中国文学史上有演变无革命,有之者,则韩退之在唐之倡古文为有意识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