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经·国风》是十五个地方的民歌。《豳风》是十五国风之一,豳,地名,在今陕西省(彬)县。周人的首领公刘曾经带领他的族人从庆阳迁徙到豳地,在这里,周人的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豳风》中共七首诗。这些诗歌都比较注重农事,各篇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与农事生活有关的事物或意象,  相似文献   

2.
夏商时期,周先公不窋、鞠陶、公刘迁居犬戎豳地之间,以农立本,繁衍生息。《诗经·周颂·载芟》《诗经·豳风·七月》《诗经·大雅·公刘》三首诗全面描述了不窋三代在北豳艰苦创业、积蓄力量、奠定基础、不断壮大的过程。《载芟》主要描写了周人窜于犬戎,伐木开荒的艰难立足;《七月》主要表现了周人因地相宜,取材而用,最终形成了农业为主、畜牧为辅的综合农耕经济,极具豳地特色;《公刘》则反映了周族武装迁徙、军队垦田,在豳地建国的壮举。笔者认为这三首诗完整展演了周人在北豳立足、发展、壮大,创业成功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初识经典《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只有题目没有内容)。先秦时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分为《大雅》《小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颂》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史上的弃妇诗大都写得楚楚动人,以《诗经·国风》中的最典型。本文从《诗经·国风》中弃妇诗的界定及学界对《诗经·国风》中女子被弃原因的分析,对《诗经·国风》中弃妇诗的"本色"味道进行剖析,对这些弃妇诗"本色"味道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求其背后所隐藏的某文化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七月》:周族的农业史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豳风·七月》是《诗经》中一首十分特别的诗,因而它有一系列的难解之谜.本文从土家族史诗《摆手歌·农业劳动歌》入手,获得一种理解《七月》的新的理论视角:农事诗是东方农业民族农业开创史诗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因此,《七月》当与《公刘》同一机杼,当是周人在豳地时以农业兴国的历史的记述,它应当是周人农业史诗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七月》的一系列难解之谜都容易理解了.  相似文献   

6.
《鸱鸮》是诗经《豳风》中的一首禽言诗,对于诗中词句。历来多有解说。但此诗疑难之处颇多。不少问题,至少尚存争议。在此,本文也是略抒一孔之见。以求对诗训释有所裨补。  相似文献   

7.
蟋蟀.亦称作“促织”“趋织”“蛩”“吟蛩”“秋蛩”等.俗名为“蛐蛐儿”。蟋蟀鸣声多样:或高亢,或低沉;或激烈,或舒缓;或愉悦,或凄凉……不一而足。蟋蟀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已入诗,成为诗人们歌咏的对象。如《诗经·唐风》中的《蟋蟀》诗有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诗经·豳风》中的《七月》诗有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相似文献   

8.
《豳风·七月》是一首典型的农事叙事诗,从各个方面客观的描述了当时贵族对农夫的役使及其农夫们的艰苦劳作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生活习俗和礼仪。因此,在解读《豳风·七月》这首诗时,不仅要弄清楚诗中词句的含义,而且还要清楚明白诗词中的习俗和礼仪。个人认为在其释义时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学说,力求释义解读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用现代的批判意识去审视《诗经·豳风·七月》,会发现《七月》就是豳地流传下来的一首周人时令歌,一首源于朴素的生活实践的时令歌,而且在艺术上具有嵌套式时间结构、"赋"中有"兴"以及兼有"风"雅"之制等重要特点,在教学与科研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一首著名的战争诗,是秦国士兵抵御外族侵略的军歌(一说是秦国帮助周王抵抗外族侵略的军歌)。全诗充满爱国情感,表现了士兵们英勇抗敌的精神和激越豪迈的气概。《诗经》中的战争诗,除了叙写战争之外,还有的表现征人的厌战及怨恨情绪(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有的描写思妇怀远(如《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有的表现征战及繁重的徭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如《邶风·式微》《魏风·陟岵》)。为什么《无衣》会表现出与以上诗歌不同的特点呢?  相似文献   

11.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是历代研究者研究的焦点。时至今日,它依然是《诗经》研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对《诗经.国风》婚恋诗中赠物定情习俗的分析考证,可以看到赠物是上古先民纯朴、自然的求爱方式。花草子实,儷皮美玉皆是他们传情的媒介。这一习俗的渊源应归之于此期的社会分工特点和上古的生殖崇拜。同时,也可以看到上古民间男女自由、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豳风》不是西周的诗《豳风》在《诗经》中是十五国风之一,包括诗歌七篇:《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  相似文献   

13.
李亚农先生根据《诗经·东山》中的“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认为“不单周族总家长结婚排场很大,就是周初的一个自由农民结婚,也要举行一次隆重的典礼。”李先生把《东山》作为西周初年的史料,认为《东山》中的“我”,或者说作者,是“周初的一个自由农民”,并据此论证西周初年的婚姻制度。我们认为《东山》一诗,不是“周初的一个自由农民”作的诗。 因为《东山》属于豳风,豳地在今陕西省西部,是周朝建国之地,所以《东山》一直被认为是西周豳地之诗。又因为《诗序》说:“《东山》,周公东征”,所以《东山》一直被公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时代的作品。徐中舒先生创立了“豳风为鲁诗”的新说,这才使《东山》的时代发生异义。我们推敲一下《东山》中的物侯和章法,认为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产生于我国西周初年,是“国风”中最早的诗,是豳地奴隶们所创作和吟唱的诗歌。豳地位于今陕西省枸邑和邠县一带。这首长诗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永无休止的劳动情景和悲惨的生活境遇。这痛苦的呻吟,表达了奴隶对奴隶主贵族的怨恨,这悲忿的的呼号,是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控诉。 《豳风·七月》是诗经中最长的诗篇之一,全诗分八章,一共八十八句,同时也是较难理解的篇章之一,下面就其各章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并做简要的分析。 第一章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角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彼南亩;田唆至喜。 这一章写了两点内容:一是奴隶们寒冬季节生活的悲苦,一是奴隶们被迫从事春耕劳动的情  相似文献   

15.
《高中生之友》2010,(7):4-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因此通常又称为“诗三百”。《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其中的诗篇全部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合乐歌词.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等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国风》是十五国的地方乐曲。  相似文献   

16.
说起悯农诗,通常都会追溯到《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首农事诗,《豳风.七月》细腻地展现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全过程,农家之苦及收获之乐,阶级对立与贫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经典之一,包括“风”、“雅”、“颂”三类音乐形式,其中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曲,是《诗经》中艺术性最高的部分。《诗经》中记载了29种乐器,是周代社会的常用乐器群,“国风”中提及了琴、瑟、簧、鼓、缶、钟、鸾等8种。本文从乐器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体现在“国风”中的周代社会的音乐面貌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8.
鱼喻两性是中国古代普遍的文化现象,《诗经》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但在《诗经》中,鱼除了隐喻两性外,还有其他含义:象征丰收,代表精美食物,比喻人事。《豳风.九罭》之"鳟鲂"二鱼不是隐喻两性,而是象征高贵的;《九罭》是一首留客诗,而不是反映贵族玩弄女性的诗。  相似文献   

19.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我们很难想象,在秦国这个粗犷尚武之邦,竞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清代王运在《湘漪楼说诗》中甚至说它是“千古伤心之作”,它是如此细腻含蓄悠远空灵,以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头甚至盖过诗经首篇《关雎》。[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用现代的批判意识去审视《诗经·豳风·七月》,会发现《七月》就是豳地流传下来的一首周人时令歌,一首源于朴素的生活实践的时令歌,而且在艺术上具有嵌套式时间结构、“赋”中有“兴”以及兼有“风”“雅”之制等重要特点,在教学与科研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