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弛 《中国图书评论》2006,13(12):45-51
彼得·伯克是当今著名的文化史家,现任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及伊曼纽学院研究员。1978年他凭《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一书树立了在国际史学界的地位,该书现已成为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2005年此书中译本问世中国大陆学界。除此之外,伯克也是英国学界中少数  相似文献   

2.
约翰·菲斯克的文化理论 约翰·菲斯克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在吸取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福柯的后现代主义理论、英国文化研究以及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等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3.
学会解读大众传播(上)——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媒介素养教育是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于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 当时,以电影和广播为媒体的大众文化在欧美各国日渐流行,它所传播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与传统的文化理念多有抵牾和冲突。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ER.Lea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 Thompson)发表了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4.
论大众文化与媒介教育的范式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骐 《现代传播》2002,1(1):118-121
大众媒介传播的主要是大众文化 ,因而人们对大众媒介的态度取决于人们对大众文化的认识。从媒介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 ,它先后经历了从批判范式、分析范式到表征范式的变迁 ,而影响这些媒介教育范式变迁的决定因素就是人们对大众文化观念的变化 ,且这些观念变化又与法兰克福学派、李维斯主义、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及符号学的产生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是20世纪英语世界重要的文化批评家、是英国文化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伯明翰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威廉斯关于文化的定义和分析是任何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不应也无法忽略的。他的著作对于我们理解文学、文化、戏剧、传媒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早期的作品《文化与社会》(1958)、《漫长的革命》(1961)被认为是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6.
韩潇筠 《兰台世界》2012,(19):21-22
张凤翙(huì惠)是近代陕西著名历史人物。他1881年出生在陕西咸宁(今属西安市),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回国后领导了陕西辛亥革命,不仅扩大了武昌起义的影响,也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西北的统治。张凤翙在辛亥革命之后出任民国首任陕西都督,致力于陕西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建设,为陕西近代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但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却鲜有学者进行介绍和研究,本文试介绍和分析张凤翙在辛亥革命和近代陕西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文化研究与大众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研究起源于60年代的英国,90年代在发达国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新学。现代文化的文化霸权是在一个特定语境中的某种“社会共识”,因此,文化霸权虽由统治阶级主导,却有可能在斗争、谈判之中被改受和重构。从这种现实出发,文化研究不再是经典的文学批评,而是把视点集中在大众文化的再阐释之上。文化研究颠覆了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简单排斥。文化研究一方面以大众文化的研究代替了对“经典”的研究,一方面则以对女性、少数民族或第三世界的研究代替了对西方中心论的肯定。文化研究是从西方学院体制中产生的,它说明批评理论更加接近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应当借用文件.研究的巨大成果,对中国文化讲行新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1869-1936)是晚清时代的革命文豪、经学大师,无论是在中国革命史,还是文化史上都享有盛名,是我国近代难得的文化泰斗.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清朝腐败政府,曾经七次被追捕,三年牢狱、三年软禁,革命之志终未动摇.他一生追求光明,奋斗不息,他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站到时代前列,对近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方自进人工业社会以来.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模式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国自20世纪年代也开始了大众文化研究热。本文在辩证地分析大众文化效应,并对于如何提升大众文化精神生活质量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0.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的30年变迁,我国社会文化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混杂流行、精英文化的瓦解与大众文化的全面勃兴,发展到当今对文化的多元化诉求.我国图书出版也在这一文化变迁中逐渐从单一走向分化扣多元,并正在由图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走向文化是消费商品的转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的30年变迁,我国社会文化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混杂流行、精英文化的瓦解与大众文化的全面勃兴,发展到多元文化的世俗泛滥.我国图书出版也在这一文化变迁中逐渐从单一走向分化和多元,完成了图书从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到文化消费商品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消费时代与中国传媒文化的嬗变》引言 国内学界对传媒文化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一般地说,传媒文化研究与略早兴起的审美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等既有所区别,又相互交织,在当代中国的学术格局中都属于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的范畴. 在西方,文化研究主要是随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1964年成立而明确起来的一个学术领域.在中心成立前几年出版的一些著作,如理查德·霍加特的《文化的用途》(1958),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958)、《漫长的革命》(1961),以及E.P.汤普逊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年),已奠定了文化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流行语变迁与大众文化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流行语现象,分析了流行语变迁的历史脉络及其特点,总结了流行语变迁与大众文化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当今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呈现出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互动的趋势,也暴露了大众文化若干值得警惕的问题,值得引起流行语发布者和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图书馆与文化之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地近代图书馆与近代中国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指出是近代中国的文化变迁导致了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而近代图书馆又反过来通过文化传播、文化创新以及文化迁移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初,陈凯歌和胡戈的“馒头案”热闹一时。孰是孰非,人们讨论纷纷,各抒己见。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笔者认为,“馒头案”本质上是在网络时代下,大众文化的错位及回归:《无极》是对大众文化的错位,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则对其作了校正,实现了大众文化的回归。这一回归恰是借助了网络这一媒介。一、大众文化的错位及回归何为大众文化?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此并没有一个公认的、严谨的定义。笔者认为,约翰·费斯克(JohnFiske)的定义较能概括大众文化的特征: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为普通民众所享用;为普通民…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浪潮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浪潮中,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社会效应?究竟大众传播媒介是伴随社会文化发展的“天使”还是“瘟神”? 一、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所谓大众文化,即文化的大众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为一般大众共享,并且成为一种具有相当持续性、稳定性和趋同性的群体行为,以及群体自愿选择的社会价值标准及其所遵从的社会规范,同时也是一种群体共同文化的表征。大众文化具有的特点是:(1)与精英文化相对,是被一般民众所接受的文化。(2)与大众传播技术——  相似文献   

17.
李莉 《新闻前哨》2001,(3):17-18
大众文化就是老百姓的文化。大众文化应是被一个社会或一定地区的大多数人所欣赏、所接受的文化,其本质是一种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状态。 我国当代的大众文化还只是一种初级阶段的大众文化,它的出现和发展与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有必然性的联系。因此,优化广播电视的传播效果,是提高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前提。 广播电视对大众文化影响的积极的因素体现在: 一、满足和诱导了我国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广播电视所建构的大众文化,因其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  相似文献   

18.
王龙洋 《编辑之友》2016,(7):103-107
文章探讨了近代报刊对大众文化兴起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近代报刊与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大众化写作以及对都市文化想象空间建构的内在关联性,讨论了报刊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报刊的商业性和大众性驱动了作为载体的大众文化的兴起,并影响了大众文化的样式.大众文化反过来又强化了报刊的大众化和商业化.  相似文献   

19.
梅·L·拉里教授(Lary.L.May)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文理学院(college of Liberal Arts)美国研究系(Department of American studies)的骨干教学科研人员(core faculty)①.1978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67年在乔治华盛顿大学获学士学位.他在影视与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二战后的美国历史、20世纪美国政治和文化历史等领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突出的贡献,是美国影视产业和大众文化研究的资深专家之一.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2月17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陶东风教授任首席专家的201 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研究"举行了开题会.与会专家围绕大众文化价值理论、大众文化的价值误区、大众文化价值观比较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的建议和意见.清华大学肖鹰教授指出,目前的课题结构框架(三大板块的划分)是可行的.他也提出了三点补充建议:1.将大众文化的娱乐化(娱乐价值)补充到研究当中,肖教授认为,近些年来在网络和影视作品当中出现的大众文化的"恶搞"现象("呕像剧"),是大众文化极端娱乐化的表现,它体现着在当下中国什么都可以娱乐的价值误区;2.在对大众文化运行机制的研究中,应强调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对大众文化价值观出现的基础意义,以及媒介技术的变迁所带来的影响;3.应该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普世价值与大众文化价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