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主体性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强调人的意识、情感、意志等精神性因素的表现及功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变革的实践中,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中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显现。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中主要表现为集体主体性,而在邓小平哲学思想中更多的却表现为个体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五十年来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50 年来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演变和确立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复杂过程:毛泽东时期从互助组到初级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从高级社到人民公社,从人民公社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初步探索;邓小平时期开始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联产承包"、》包产到户",反映了邓小平在中国农业生产关系上的创新;江泽民时期以法的形式确保家庭承包经营长期稳定,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农业生产关系;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是中国目前农业生产关系的最好形式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卓著,他一生都在作调动人民积极性,实现人民主体性的文章.他的伟大建树及晚年的失误表明,主体性的实现,首先是一个必须让主体与客体一致的问题.邓小平则创造和发展了使人民主体得到实现的条件和形式.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有的人在比较中国毛泽东时代的自我封闭和邓小平时代的全面开放实践时,往往不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片面地认为毛泽东是主张闭关锁国、不赞成对外开放的,而邓小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首倡者和一代宗师;有的人认为邓小平的全方位大开放理论与实践不是对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是“非毛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对外开放的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点,毛泽东都提到了,邓小平的贡献在对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进行解释、发挥和实施,等等.对此,《邓小平文选》给我们做出了明确而科学的回答.为了搞清楚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对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历程及其相互关系,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思想史上的大同思想对毛泽东、邓小平各自一生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二者对富裕的内涵迥异的理论理解上,并以此为指导,形成了人民公社和共同富裕两种不同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河南成为全国第一个建立人民公社和实现人民公社化的省,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1958年8月,毛泽东对河南农村的视察,尤其是对七里营人民公社视察和对山查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情况的了解,对全国实现人民公社化有着直接影响。毛泽东视察七里营人民公社后,认为“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河南都像这样就好了”。毛泽东十分赞赏山查岈山人民公社简章初稿提出的“吃粮不要钱”的观点,和其中规定的生产组织军事化、生产劳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同时认为五位一体、政社合一有利于领导管理。这个简章初稿后来就成为全国各地建立人民公社的依据。毛泽东视察河南农村后,河南全省在半个月内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这样,河南不仅是第一个建立人民公社的省,也是最早实现人民公社化的省。  相似文献   

7.
任仙 《文教资料》2008,(32):87-91
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多年来为之奋斗的目标.以什么形式实现祖国统一,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江泽民,中共三代领导集体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毛泽东、邓小平对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分别做出了创造性的理论贡献。毛泽东侧重以统一战线形式实现多党合作,形成了“体制外合作”为本质特征的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多党合作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着重从政治制度层面架构多党合作。形成了“体制内合作”为本质特征的邓小平多党合作思想。本文从“体制外合作”和“体制内合作”的内涵,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及其社会影响等方面对毛泽东、邓小平多党合作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十年建设时期,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概念,阐明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过程的阶段性和长期性规律,但在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模式上存在着失误,在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问题上重生产关系轻生产力,他的社会主义模式是人民公社,忽视生产社会化。邓小平纠正了这一目标模式上的空想性错误,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提出了社会主义优势论和本质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毛泽东提出商品生产工具论,但却不适当地强调限制资产阶级法权,邓小平剔除了这一经济思想中的个别误区,提出了市场经济手段论;毛泽东创立了社会主义矛盾动力学说,却未能提出新的路子,邓小平创立了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形成了以体制改革形式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不但是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先导,而且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亲手推动经济特区的发展。而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之一,由于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毗邻香港,无论是在国家政策还是在其自身经济发展方面都具有巨大优势,在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简要叙述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以及基本内涵,然后总结经济特区思想在深圳践行30余年所取得的成就;最后以深圳前海合作区为例,进一步阐明经济特区思想在深圳的实践和发展以及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