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嘉林 《武当》2014,(12):32-32
2014年9月25日,是杨式太极拳嫡传宗师傅钟文逝世二十周年的纪念日。傅钟文恩师曾任上海武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太极拳社社长。傅钟文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之孙杨澄甫的得意门生,深得杨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真传,对杨澄甫先师定型的杨式太极拳拳架的演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是近代太极名家陈微明先生所称赞的"太极拳正宗"。  相似文献   

2.
严翰秀 《武当》2011,(8):27-28
对郑曼青宗师,过去我知道的并不多。随着大陆与台湾文化、太极拳交往的增多,我对郑曼青宗师的了解和认识逐渐深入。我深深地感到,在杨式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郑曼青老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杨澄甫宗师的杰出弟子,也是中国太极拳界的杰出人物。现在纪念他,对杨式太极拳的继往开来,对中国的太极拳进一步走向世界很有现实意义。现在将郑曼青宗师对杨式太极拳的贡献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皮传琼  杨伟丽 《武当》2014,(8):25-26
《太极拳术十要》,是杨澄甫先师口授,杨澄甫先生的弟子陈微明先生笔述的。发表在陈微明著《太极拳术》、杨振铎著《杨氏太极拳、剑、刀》、傅钟文《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和赵斌著《杨氏太极拳正宗》等著作中,由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新中国推广的太极拳,诸如24式、48式与88式太极拳,都广泛采用《太极拳术十要》为技术要领,也包括上世纪推广的竞赛套路和近年来推广的标准化套路。因此,我们称其为“太极拳十大技术要领”。  相似文献   

4.
杨澄甫口授的《太极拳术十要》(收录于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论述言简意赅,解释清楚易懂。无论是太极拳初学者,还是经年习拳者,都将它作为必读的学习指南。  相似文献   

5.
李师融 《武当》2000,(10):33-35
1925年,杨式太极拳正宗传人陈微明,首次代表杨氏著作《太极拳术》,公开向社会发行,影响甚广。该书是杨澄甫宗师口授,微明代笔,故书中有杨澄甫拳照(杨氏家传)的正宗拳谱。该书经澄甫公审定首肯,拳谱的真实性是有保证的,是一本价值很高的古籍。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第2期《中华武术》发表了我的一篇《杨澄甫太极拳斜飞势演练探究》,意在改变拳友们错误的练法。当今拳友们演练“斜飞势”时,大多按照“野马分鬃右式”来演练。杨澄甫的弟子郑曼青、董英杰等多按如此练法,且《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三张拳照(第20页,第二十三节“斜飞势”;第42页,第五十六节“野马分鬃右式”;第49页,第七十一节“斜飞势”)是为完全相同的同一张拳照误导所致。这是历史“成书误操作”形成的。杨澄甫前一本书《太极拳使用法》是1931年文光印务馆出版的。“斜飞势”拳照与“野马分鬃右式”拳照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7.
郑曼青作为我国近现代武术文化的杰出代表,其相关著作和思想影响了近一代武学人的发展,他的学术造诣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该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以郑曼青的相关著作为切入点,分别对郑曼青的人物事迹、著作发表、武学思想、历史贡献进行深入梳理研究,结合我国当前文化背景,提出郑曼青的主要思想:博采众长,重视武学理论传习;刻苦求真,侧重武学精神培养;刚柔并济,强调“体用合一”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他对我国武术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该文力求填补有关郑曼青武学思想方面研究的空白,对于促进我国太极拳发展,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我国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认同感,都有着鲜明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师融 《武当》2000,(11):34-36
唐顾诬蔑陈微明“窜改拳谱”,其言是不堪一驳的。查吴公藻(吴鉴泉次子)1935年著《太极拳讲义》已将杨禄禅在京授拳时,传与其祖父全佑的全套拳谱公布。第32页的《太极拳论》即为陈微明传出的《张三丰太极拳论》。全文的文字、段落,以及拳论之末所附的“原注云:此系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完全相同。这是证明陈微明忠实传播杨氏拳谱的铁证。吴公藻在书中还特地亲笔留言云:“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  相似文献   

9.
杨澄甫先生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的太极拳经典成语,"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句。郑曼青先生于1947年出版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一书中公开了杨澄甫先生的这一句话,使得这一句具有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0.
狄兆龙(1910一 )江苏溧阳人。自幼嗜武。12岁从张凤祥习少林拳。15岁又从褚桂亭习太极拳。继在孙禄堂,陈微明等指点下武技大进。后又拜福源和尚习练八卦掌门拳械。技术全面,功夫上乘。坚持业余治病,业余授拳。民间名家档案:狄兆龙@钟武  相似文献   

11.
赵幼斌 《武当》2008,(7):15-17
杨澄浦口授、陈微明笔录的《太极拳术十要》,论述言简意赅,解释清楚易懂。无论是太极拳初学者,还是经年习拳者,都将它作为必读的学习指南。即使是功夫已有所成的拳家,也把这“十要”作为评判拳架是否工整,拳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可见其在拳论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1925年杨澄甫口述、陈微明笔录的《太极拳术十要》问世之后,人们始知松腰的重要性,但具体练法却从没公开过。据说,以前师傅练松腰法时,往往躲着徒弟偷着练。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明师传出了一些要点。而太极球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世上只闻太极球而不见传授。  相似文献   

13.
严翰秀 《武当》2011,(9):24-26
四、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太极拳弟子。郑曼青老师在台湾悉心教学,培养了一大批弟子。据资料介绍,由郑曼青老师直接或间接传授而学习郑子太极拳的人超过10万。入门的有梁栋材、叶秀挺、刘锡亨、黄性贤、陈志诚、宋志坚、罗邦桢、徐忆中等。这些弟子在台湾在世界各地传播太极拳,成绩斐然。我于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杨澄甫先生根据祖传家学,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阐述很详细。这篇文章首先发表在陈微明编著的《太极拳术》一书中(192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以后有关书籍多有转载。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篇口述的论文不但被杨式太极拳爱好者奉为经典性论说,而且也受到其他各流派太极拳学者的普遍重视。这显然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出于对“武术权威”的迷信,而是因为这篇言简意赅的论述,包含着杨氏祖孙三代长期锻炼和教学实践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李滨 《武当》2014,(9):45-47
关于太极拳宗师杨露禅的生卒年月,在上个世纪30年代相继出版的杨氏太极拳教材,诸如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陈微明《太极拳术》、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和《太极拳体用全书》,均未见明确记载。唐豪、顾留馨说他诞生于1799年而逝世于1872年。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傅钟文《杨式太极拳》一书,所写简介.仍依循唐顾之说。  相似文献   

16.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名家信箱》栏中刊登了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答新疆乌鲁木齐市李岐山的来信,称:"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都是杨澄甫先生最后定型传授的,也就是杨式太极拳大架。当年,杨澄甫先生在教拳的时候,传授了许多外姓弟子,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传'。由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所以,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不存在'内传'和'外传'之说。" 对于崔先生在"回答"中关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的说法,我认为与历史事实不符,故提出来与崔仲三先生商榷。 其一,关于"杨澄甫的子女"一说不对,因为杨澄甫宗师有四子,无女。 其二,关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  相似文献   

17.
傅钟文在杨澄甫的弟子当中年龄是最小的,比杨澄甫小25岁,他又是杨澄甫的侄外孙女婿,虽属远亲,但在辈分上,毕竟是又小了一辈。他的精力和性格使他有机会与杨澄甫密切接触。1932年,杨澄甫应陈济棠、李宗仁之邀去广州教拳,傅钟文随行南下。这两张照片,一张是1933年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名家信箱》栏中刊登了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答新疆乌鲁木齐市李岐山的来信,称:“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都是杨澄甫先生最后定型传授的,也就是杨式太极拳大架。当年,杨澄甫先生在教拳的时候,传授了许多外姓弟子,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传’。由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所以,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不存在‘内传’和‘外传’之说。”  相似文献   

19.
陈龙骧 《武当》2014,(10):33-34
先师雅轩公逝世已经三十八年了,今年是他老人家一百二十周年诞辰。回思往事,历历在目,先师音容宛然如昨。尝思我从先师习拳刚好八岁,龆龀之年,童稚无知;而今六十有六,早过耳顺之年。岁月如流,怎能不感慨系之?!当此先师一百二十周年诞辰之际,我想将我的一些感想写出来,与我的学生和拳友们共勉。  相似文献   

20.
武当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一个重要拳派。然而,在对于武当武术的历史形成问题上,自民国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唐豪先生为代表,他通过历史文献考证,认为后人所谓张三峰创立武当拳之云云,只是'层累地编造'与渲染而已;另一种观点则有陈微明、吴图南等,他们沿承某些史籍记载及传闻之说,言之凿凿地肯定张三峰所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