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读书与守穷     
有一句俗语叫“人有富贵,世多寒儒”,确实如此。从古至今,虽有“雨槛卧花丛,风床展书卷”式的“富”读书,但如蒲松龄那样被冷落荒斋,只剩“数卷残书,半窗寒烛”的穷读书却似乎更多。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明确的指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和二者分割的严重危害.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读书以治愚。读书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去除愚妄,求得聪慧。然而,不少人上学校读书,受教育反而致愚。就如不少有识之士所抨击的“学生被越教越傻”。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在《我和语文教学》指出,教师要做一个开窍人。开窍之道在于一个“灵”字。教师讲课的关键在于一个“点”字,点在学生的心扉上,洞开学生的心窍,使学生能独立地进行学习、独立地思考问题,孜孜以求地寻找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2013年4月9日睛也可能受按“方”取药,照“单”点菜的影响,有不少人也是照“单”读书。他们认为“书单”上列的书都是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最有用的书籍,殊不知列单人列出的“书单”也受各种条件和个人爱好的限制,不一定对任何人在任何时期都适用,所以照“单”读书的办法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  相似文献   

5.
我生来惧怕黑夜,为了逃避黑夜,我从小学会了读大部大部的书。读书成了我命定的一种生存方式,逃避苦难和惩罚的方式。然而,近年来我对读书产生了一种异样的不祥感觉,有些书读着你就感到自己不是在学习、在享受,而是在受惩罚。所谓“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现在感想起来似乎有点茫然。  相似文献   

6.
王秋红 《考试周刊》2012,(39):21-21
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不和谐的现象,那就是老师期望学生成才的急切心情与学生不听调遣的矛盾.教师“强让”越严重,学生反而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而“疏导”就成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以平常心对待教学工作,以朋友心对待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普世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有些汉字意味极长:“错”与“读”即是。先说“错”,错明明是一种糟糕,但“错”字里头却偏偏带个了“金”字。邪了!难道“错”真的有金子般的价格?细细地想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这就是错误乃是一种教训,能从反面给人以启发,每经历一次错误,也就聪明了一点,这便是“错”字带“金”的道理。我们所说的“失败乃成之母”和“吃一堑长一智”,是说“错误”有用,它能使人猛醒。从这一点上,也的确其价如金。让我们再看读书的“读”字。“读”这个字左侧为“言”,这好懂———书中的确有“言”。人们读书时,的确能读到不少“至理名言”。那么,为什么…  相似文献   

8.
一 无论面对何种文体,翻译都应以真实准确为第一要素,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中首提“信、达、雅。“信”位居其首,指意义不背原文,在此基础上“达”和“雅”才有所本。纵观中西翻译史,“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之争,乃至当代影响巨大的“对等论”、“目的论”、“多元系统论”、“阐释学”等等翻译理论的奋力开拓、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9.
对切实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要大力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必须在“入耳、入脑、入心”上下功夫。“三入”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的最终目标。实现“三入”的方法与途径,在于认真抓好“讲授”、“读书”、“讨论”、“应用”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请跟我来     
肖显志 《小学生》2007,(10):16-19
黑暗里才有光明 “我爱读书”班会开始了。班长白白主持,她打了个“请”的手势说:“请张志富同学第一个发言,题目是《我爱读书》。”同学们的目光刷地聚向张志富。张志富可能是吓坏了,目光恐惧地朝四周望望,才缓缓地站起来,可吭哧半天也没把厚厚的嘴唇开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快乐读书吧”板块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体系,意在实现课外阅读的课程化。将“快乐读书吧”板块看成是连接课内外阅读的桥梁,绘制“经”“纬”图,要做到:通过文体推进和策略推进,实现“经”度推进;通过与本册教材相关栏目内容的融合、与教材其他内容的融合,实现“经”“纬”融合教学。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中,“才”与“就”是使用频率很高,而又具有着复杂意义和用法的副词。有关副词“才”与“就”的研究很多,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才”与“就”在句法应用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其表义类型及结合功能两个方面去探讨、分析“才”与“就”在句法中的用法。“才”与“就”都属于主观性相当强的副词,具有基本相同的表义类型,但在具体的用法中,所表达的语义,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时与量两种表义类型中存在着的差异最大。副词“才”与“就”都具有很强结合功能,但副词“才”在结合功能上更要优于副词“就”。  相似文献   

13.
读书可以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凡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与书有缘、不与书结伴。俗话说得好:“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也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及其与写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章娟 《云南教育》2005,(20):43-44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的确,新课改下,随着观念的更新,眼界的拓宽,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愈发重视。比如,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要求广泛阅读,开展种种读书活动以鼓励学生多读书等。但是,很多老师只注重了“量”的要求,而忽视了“质”的提升;又由于课外阅读主要在课外进行,客观上给教师指导带来一定难度。这样,似乎读书量增大了,而真正的收效甚小。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教改的大潮中,语文教改如火如荼,各式各样的教改思想层出不穷。尽管我们已经从“满堂闹”中走了出来,可课堂上的读书声似乎还是太少了,就连让学生读书也被冠以“整体感知课文”的美名,而“整体感知”的目的却是为“讲”服务的,这就使学生感到语文课的难度一下子增加了许多,甚至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  相似文献   

16.
戴永玲 《湖南教育》2005,(19):32-32
国家花钱费力培养出来的人才,学成之后,不是为国效力,而是漂洋过海,远走高飞。这似乎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个中原因固然非常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一些人才虽然具有拔萃之“才”,但缺乏一种精神之“根”,重“智”轻“德”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中依然存在。也许有人会理直气壮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忽视过品德教育。”确实,我们天天将德育挂在嘴边。  相似文献   

17.
“三”与“四”再普通不过,似乎没什么叮说的。其实不然。细细考究,从“三”与“四”切入,看以“三”与“四”开头的词语,我们会发现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世界,走一圈,能够长许多见识。  相似文献   

18.
副词“都”、“才”在特定的句式中可以部分互换,原因在于,从语义层面上来讲,“都”“才”都可以修饰表“系列推移性”语义特征的名词语。也正因为“都”“才”修饰的是表“系列推移陆”语义特征的名词语,故在语用层面上表现出比较义。  相似文献   

19.
经常从媒体上看到要警惕“读书无用论”的呼吁。读书论之有用与无用,好像先天就带有荣辱的胎记,说读书有用就是对,说读书无用就是错,这就有如对中国历史上面对外侮时的主战主和两派的评论——主战的就是民族英雄,主和的即是汉奸。但事情并不如此简单,关键是要弄清这“用”是什么。读书当然是一种需要,但依马斯洛的学说,需要是有层次的。于是,读书,亦即学习之用,就有了两个近乎对立的观点。一是形而上的,即精神层面的,要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这可以荀子《劝学》为代表。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读…  相似文献   

20.
语文,自1902年独立“门户”以来,似乎就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前天是“文”与“道”的“大打出手”,昨天是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的“分分合合”,今天是文学派、语言学派的“水火不容”……“内忧”此消彼长,“外患“接踵而来。1997年,社会各界口诛笔伐,一句“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责难把语文钉在了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