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城市学校来说,劳动教育课程的条件性资源与素材性资源均比较匮乏,文章以长沙市芙蓉区为例,立足区域实际,实施"幸福教育",探索了新时期地理劳动教育的途径、地理主题式劳动课程体系的构建,强调:加强学科融合,让地理主题式劳动课程成为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孵化器;注重文化契合,让地理主题式劳动课程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新阵地;突出主...  相似文献   

2.
70多年来,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经历了探索、特殊发展、革新、深化和新时代构建五个阶段.其成就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与教材开发成效显著,课程内容与社会历史发展结合紧密,课程人文性价值取向逐渐加强,"五育融合"发展的课程育人体系逐步构建.面对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育人的全过程,拓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融入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建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及植入劳动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渗透与融合是必然趋势.文章阐述了信息时代融合式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模式及策略,并通过《守护"深圳蓝"环保智能灯的创意与制作》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说明课程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展开,分为六个环节:引入问题知劳动、劳动协作与分工、劳动方案设计、劳动作品制作、劳动作品优化和劳动作品评价与提升,将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在一起,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但是其地位却一直被弱化与淡化,主要原因在于其难以融入课堂教学。作为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地理实践力强调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和地理制作三大能力,可以很好地与劳动教育融合,为劳动教育进入高中课堂提供契机。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的相关教学活动,探讨劳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现实依据与实施策略,从施教材料、实操技能、评价机制等方面展开论述,尝试推动高中劳动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其课程设置与实施引起学者的关注与再探究。通过收集1949—2020年关于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文献,从归纳的视角进行分类,从理念论与实践论两个角度得出劳动教育课程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属性、价值内涵与地方特色、校本文化、职业教育的融合五个方面展开。期待今后劳动教育课程研究从拓宽研究视野、本土文化挖掘、融合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课程属性四大角度深入挖掘,使劳动教育课程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6.
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在育人目标、内容和资源上具有内在关联性,因此,实现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深入探讨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提出构建"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的大思政四维平台,搭建校、地、企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为高校构建"三育融合、三位一体"的融合育人新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学校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劳动教育的多元路径,坚持劳动育人的发展理念,构建了以生命、知识、道德与审美为框架的劳动课程体系,融合了劳动生活教育、职业体验教育、"非遗"传承教育等,把劳动教育的实施贯穿于课程教学中,不仅彰显了办学特色,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大有可为。文章结合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挖掘教材、教学活动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点,以“中国的水资源”为例开展初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究,总结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需要关注的要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理念、活动方式十分契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二者融合实施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可以通过将劳动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研究,以及在劳动技术教育中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两条路径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达到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使得劳动教育逐渐受到各学校的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形式、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授课地点等与传统课程也略有不同。思政教育注重从精神理念层次对学生进行塑造和培养,教师要在思政教育核心思想的指导下,将中学生劳动教育与历史地理等学科融合,形成多种项目驱动教学,组织校园主题农场创建,推动家校联合实践,开设实用性科技发明课程,对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集体观念、生命与生态观等进行科学有效的培养,丰富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形式,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11.
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是全面落实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文章在阐述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作用的基础上,提出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途径:案例分析,实事求是;关注社会,时政结合;研读历史,借鉴经验;总结规律,举一反三;个体示范,榜样效应。这样既可以拓展地理学科的教学深度,又使劳动教育有可依附的载体而变得更加具体。  相似文献   

12.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要建立在各自特质基础上,构建普适性与独特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高校劳动教育具有教育性、专业性与服务性特征。按照学科与实践两类课程形态,结合校内与校外两个空间场域,根据通识-专业-素养的逻辑路线,搭建劳动教育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融合课程与素养拓展课程架构。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培养的难点,打通课程校地协同推进的堵点,消解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的痛点,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有序实施。  相似文献   

13.
秦玉鸿 《学周刊C版》2023,(33):151-153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地理教学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全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通过课程实践应用能够发现,初中地理劳动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因此教师可将劳动教育融入地理教学中,通过分析教育融合的优势以及基础原则,制定出符合初中教学理念的课程体系,并加强教学评价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以"垃圾分类,劳动光荣"为主题,从课程开发基本程序、课程实践过程和实践总结三个方面开发初中地理劳动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5.
课程是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渠道。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学科属性,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学科支撑;思想引领、知识储备与实践技能的课程目标定位,明晰了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文化渗透课程相互融合的课程内容,构成了劳动教育开放式的课程体系;明确家庭、高校与社会的教育主体职责,有助于形成多元协同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机制,有助于构建诊断性、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6.
高职劳动教育是近些年来因劳动教育从兼容性载体走向相对独立的身份斐变,而在实施类型教育的高职中形成的独立“一育”,并成为高职院校“五育”并举的前提条件。目前,由于理论研究滞后和课程体系缺失等原因,高职劳动教育的实施出现困境。“五育”融合逻辑中的高职劳动教育仍以育人为终极目标,通过劳动教育内容实现交融,但以职业为全程关切的高职课程重心也将使劳动教育的愿景发生改变。基于“五育”融合的高职劳动教育改革及行动,应重点关注高职劳动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设计、课程制度化实施与动态监测、课堂革命及教学评价改革。  相似文献   

17.
户外教育课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打破教室束缚,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通过创设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这样的课程如何开发?本文提出户外教育课程模式,主要围绕户外教育的意涵、户外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开发原则和教学实施展开讨论,为教师开发户外教育课程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且被广泛运用于小学教育中。信息技术与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提升小学劳动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劳动教育中,有利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劳动兴趣的激发。因此,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小学劳动课程资源的建设,以信息技术助力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并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中,以促进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落实劳动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其以"价值体认"为核心的课程目标有利于落实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个根本目标;其四种基本活动方式能够实施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其校内外资源可以支持劳动教育的实施.劳动教育即便独立设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  相似文献   

20.
<正>弘德学校地处胶南办事处,学生来自25个自然村和各大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在"十个一"项目引领下,学校结合弘德童子功,以研学实践为载体,以"新时代·‘十个一’伴我成长"为主题,通过五育融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全面贯彻劳动教育实施意见,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智体美相融合,我校建立了劳动课程体系,从校本课程、节日课程、栽培课程、每日劳动课程等方面,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强调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创新劳动教育科研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