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于很多人而言,"四九城"是一个十分熟悉但仔细想想又不知其所以然的称谓.从民国时期老舍的小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文学作品,从话剧到电影再到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四九城"似乎已经成为首都北京独有的城市称谓.北京人口中的"四九城"不仅是对北京这座现代化都市的简单指称,也是北京城长久以来沉淀的城市符号,更是属于北京人的一种历史文化记忆.那么,北京为什么会被称作"四九城"?"四九城"这一名称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历史由来呢?让我们从档案文献中探寻答案.  相似文献   

2.
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个警察局局长一到春天就头疼,因为很多大学生会在这个时候从全国各地来到这个城市庆祝春假.这个城市和警察局局长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学生们的聚会过多.对于很多年轻的美国人来说,这个春假就是一个狂欢的机会,喝酒、抽烟、做各种可能的疯狂举动.  相似文献   

3.
池墨 《青年记者》2007,(1):59-59
家产超千万的贵州兴仁县县长文建刚一家五口及保姆六人惨遭杀害.2006年12月3日下午,包括7名公安部一流专家、省公安厅20多名各类专家组成的专案组宣称破案,曾因流氓罪获刑17年的本县人曹辉实施了杀戮,目的是劫财.消息传出,舆论哗然,不论是被害人还是"施害人"的家属,都不认可这个结果.而上海《新闻晨报》的记者杜琛和《成都商报》、《广州日报》的两位记者在采访犯罪嫌疑人曹辉家属之后,竟被当地警方扣留.(《青年周末》2006年12月15日)  相似文献   

4.
2006年,北京、广州、深圳、南京、上海各大城市的政府与其主流媒体相继宣布,在各城市,"下岗职工"已经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失业人群,"单位的人"正式向"社会的人、市场的人"转变,"下岗"一词在其经历了20年的发展变迁,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开始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5.
有一段关于工匠的电视解说词:"择一事、终一生的初心,终一生、爱一事的耐心."这句话触动了很多人."工匠精神"是一种努力将99%提高到99.99%的极致精神.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那么,党报新闻记者该具有什么样的"工匠精神"呢?笔者在本文中就此加以浅论.  相似文献   

6.
周志懿 《传媒》2007,(5):54-55
很多人把面对新媒体挑战的报刊等媒体在2006年的表现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能让那些中国昔日传媒中的大腕如此狼狈不堪?是谁在"玩"如此多的媒体于股掌?  相似文献   

7.
在一些地方的都市类报纸上,带有明显"制作"味道的"新闻"有不断增多的趋势.2004年12月上旬,西部某省会城市的一家报社记者,在采访航天图片及实物展览时要求试穿航天服.第二天,报纸便在头版头条位置登出这位记者身穿宇航服的大幅照片,题目就是"我穿上了宇航服".文中除了"穿"航天服的过程描写,没有任何实际内容.还是这家报社,时隔不久在出版的报纸封面登出预告消息说,报社将"诚邀杨振宁来本市举行婚礼",(但杨振宁至今也未到这个城市来)并开通热线征集祝福语、婚庆公司、婚旅胜地、酒店、新婚住房和贺喜大使.同时还以两个版的篇幅,刊登社会各界对杨振宁博士与翁帆女士婚恋的"讨论"情况,有"支持"的,也有表示"不理解"的,看上去煞是热闹.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孝的国度,在古代很多朝代里,都有"以孝治天下"的帝王.宗圣曾子有"忠孝合一"的观点,他说如果一个人做到了孝顺父母,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那他对国家、对君王、对朋友也会这样做,这就是忠孝合一.从这个基点出发,曾子认为国家选求忠臣良将,必须以孝为第一原则.  相似文献   

9.
说到"世界媒体化"的概念,就不能不提到曾经红极一时的"超级女声",对于很多的人来说,"超级女声"是一个很好看的节目,它带来了很多的笑声和一个个的民间"偶像",然而,对于主办这个节目的电视台和赞助商来说,"超级女声"可能还是一个节目,但更多地是承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相信许多人对大城市都有这样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有一篇文章谈到这种情绪,作者说:"对纽约的爱与恨成了一个不断交替变化着的情绪问题。这种情绪的变化常常发生在同一天。这个地方经常使人恼怒,有时也让人振奋。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取得不可或缺的经验的城市。住在这儿,人们可以放心,一定能持续地面向生活。"  相似文献   

11.
京城的金秋,是赏菊的季节.干干净净的街巷旁,大大小小的公园里,家家户户的居室内,到处可见菊花婀娜的身姿,飘着淡淡的清香.北京人爱菊.从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北京有一位以养菊而闻名的刘文嘉先生,人称"菊花刘".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在菊花盛开的季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相似文献   

12.
北京出版集团2002年就开始有阅读推广这个设想,2003年举办了第一届阅读活动,在当时,这样的推广还比较少,从此以后,集团每年会针对阅读设定一个主题,进行阅读推广.今年是第十一届,主题是"微时代的阅读". 阅读是一个特别宽泛的话题,如何将城市与阅读联系起来,我个人觉得,到欧洲一些城市都会看到那个城市的阅读风景,不管是在车上还是机场,那里的民众都是特别自然地拿出一本书来阅读;而在台湾,当你走进诚品就能感受到台湾人对阅读的热爱.当然,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无论进大学还是去图书馆,你会发现阅读是很普遍的,但从市民的角度或学生以外人群的角度来看阅读,我个人觉得北京还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张刚不仅是新闻界的先进典型,还是孩子们眼中的大明星.前些天,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回家很兴奋,说齐鲁晚报记者张刚到他们山师附小去了.10月29日上午,南部山区大水井小学,第三个"张刚大篷车"爱心图书室挂牌,送去2500余册爱心图书,里面就有我儿子捐献的好几本书.是"张刚大篷车",让孩子们懂得爱的付出,享受爱的付出.  相似文献   

14.
米博华 《今传媒》2007,(11):1-1
写言论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是一件需要把脑子都要想疼的事情,一般人吃不了这个苦.可以这么讲,如果不喜欢这件事情,你会感到这个工作是非常枯燥的,如果喜欢,你就能够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很多人问我"记者和评论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相似文献   

15.
"规模战略" 在经营领域,熟悉这个故事的人一定很多.它说的是,曾经有两个外国人想到中国来投资,其中一个看到中国的投资环境不是很好,准备打退堂鼓.另一个则完全相反,他说:"自从我一踏上中国的土地,我就兴奋不已.你想,中国有十多亿人口,如果你能从他们每人的口袋里掏出一块钱的话,你想那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营销中的"规模战略".  相似文献   

16.
赵宇翀 《传媒》2016,(23):37-3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从此以后,这个热词频繁见诸媒体,大家也都知道它是指引中国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运行发展的一把"金钥匙".但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结合自身工作领域又应该如何"落地"?对此,恐怕很多人也不甚了了.  相似文献   

17.
《都市中的民主"麻烦"》获得了亚洲出版业协会2007年卓越新闻奖中的"卓越深入报道"奖。我们努力挖掘和思考的,是民主这个东西,要经过种种"麻烦",才可能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2006年的时候,我们听说了一个新闻:北京一个叫恒昌花园的小区,业主们准备罢免他们的业主委员会主任。这引起了我们很大兴趣,因为在当时,时见于新闻媒体关于城市小区业主委员会的报道,都是在为业委会加油撑腰。再往前若干年,中国城市中没有过"业委会"这个新鲜事物,只有街道组织的"居委会"。当业主们付了高额的房款入住新家后,发现自己的许多权益并不  相似文献   

18.
<小城大爱>是镇江市首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并使用城市实名拍摄的电影故事片,讲述的是江苏大学学生陈静倾注爱心帮助生病同学,她的故事感动了镇江市民.后来当陈静自己不幸患上白血病时,全市掀起了拯救爱心天使的"满城尽飘黄丝带"行动.随着黄丝带行动的深入,"大爱镇江"也成为镇江市的城市精神.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在公益活动中良性互动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在我近20年的记者生涯中,采访过很多人,施蛰存伯伯是我在<交际与口才>当记者时最初"练手"的对象.那是1995年6月23日,正值我们杂志开办第二年,有个栏目"名人访谈"缺稿.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是城市宽容还是外来工宽容 400多万生活、工作在北 京的外来人口如何看北京?北 京市社会科学院通过对528名 在北京从业的外来工进行问卷 调查显示:50.6%受访者认为 北京是个"宽容的城市,能容 纳不同的人群和文化"。 看着这样的结论,我有些 迷惘,因为我对这个城市的宽 容度表示怀疑。不久前,北京 市政协委员张惟英提出"人口 准入制度"的建议,张委员一 再重申自己观点,也表示她的 建议受到政府有关部门认同。 在迁徙自由已成文明常识与人 权共识的今天,有关部门为什 么能认同与现代政治文明背道 而驰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