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从1978年考入大学中文系起,就学写文章,可是连续写了五年,寄了几百次稿子,结果连一个字也未发表过。直到1983年,我在西藏山南地区工作期间,偶尔听一位学生家长说,国家运往西藏的一些名牌自行车,有不少又被人带回了内地,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当晚,我的头脑里老是想着这事,于是在半夜里信手写了一篇短文:《希望尽快改变进藏物资倒流的状况》。一个多月以后,《人民曰报》在《读者来信》版上发表了,并被放在“紧急呼吁”栏。我似乎受了启发,不久又写了《在西藏推行太阳灶势在必行》的短文,又被《人民日报》发表在《读者来信》版。看着自己的文章竟被《人民日报》采用,就好象一个从未坐过汽车的人,一下子坐上了飞机似的,喜不自禁。我身边的藏族老师们也纷纷称赞我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这时,我回想起自己写过的数十万字废稿,那些稿子不知花了我多少心血,而这两篇稿子连草稿也没打呀!我从中悟出,写文章必须从生活出发,做生活的有心人。否则,一味凭自己主观意念来  相似文献   

2.
我常遇到一些刚从事新闻写作的同志,他们写的稿子象封建时代的姑娘那样羞涩怕人;他们偷偷地写,“秘密”地寄,结果,篇篇如石落大海。此时,他们又抱怨编辑“不识货”了。当初,我写稿时就吃了这方面的亏,对自己写的稿子除本人和编辑看外,别人连个“气”也闻不到。后来有位颇有名气的老通讯员到我家玩,非要看看我的稿子不行。恰巧我刚写了一篇《粉笔虽小获利多》的稿,  相似文献   

3.
谢顾问:我搞报道已有4个年头了,虽被军内外报刊采用过一些稿子,可都是些“小不点”,甚至只是三言两语的简讯。有人劝我写些“大块头”,我也想写几篇一鸣惊人之作,可就是写不出来。为什么我就不能写出“大块头”的稿件?54951部队别培海别培海同志:作为一个已有4年采写史的老通讯员,想写出点有分量稿子,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一定要明白,有分量的一鸣惊人的稿子不一定非是“大块头”不可,有些“豆腐块”新闻同样也很有分量,同样受读者欢迎。你注意到每年被评上奖的好新闻了吗?它们不少是几百字的短新闻。能写出高水平的…  相似文献   

4.
偶尔约聂总写过几篇稿子,便被聂总称为催促他写稿子的人;和聂总只是有过几次当面的和电话的交谈,便被他称为合作非常愉快,这是我作为一个出版专业刊物编辑的最大的欣慰。而与聂总交往最大的收获则是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家风范”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年来,感触很多,而得益最深的莫过于第一次送稿。初干报道工作,对新闻猎猎懂懂,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似泥牛入海.全无音讯。有好心人“指点”:稿子都是送出来的,你整天呆在家里哪行。我如获至宝,仿佛得了“真经”,加班加点,把两个月来写的自认为比较满意的20余篇“大作”匆匆整理出来.便跑到了军区前卫报社。然而,报社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后,一句不冷不热的话,让我心凉了大半截:“稿子一般化,再深挖一下,写好再寄给我。”回到住处,我躺在床上想:这位编辑是不是在“卖关子”,看来需要“那个”一下。我…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看了《新闻与成才》新开辟的“编辑看稿札记”专栏,作为报道员,我感到眼前豁然开朗,心里透明了许多,以前对军报太多的偏见也随之烟消云散。“编辑看稿札记”为报道员和编辑架起一座“连心桥”。说实话,当我们把一份份稿件邮给你们,都希望自己的稿子能变成铅字,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仍然不见稿子上报,心里面便会产生很多对编辑们的偏见和不切实际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的理由大多是:编辑跟咱不熟,稿子再好也不会上报;给编辑们送点礼稿子肯定能登;再加上一些谣言:某团宣传干事花了多少钱才在报纸上登了个“豆腐块”;“要想稿…  相似文献   

7.
在基层业余通讯员当中,有一种“自卑感”,认为,给一些“市报”电台投稿,尚且不易,更别提上全国性“大报”了。在大报上稿,是比上“小报”难。但一是要有信心,二是写的稿子,要有上“大报”的新闻价值。去年初,我去一家企业搞调查。发现它盲目引进“新技术”化了30多万元钱,产品质量却不过关。为此我写了《企业引进技术须慎之又慎》,被《中国乡镇企业报》采用。五月份的一天,我九岁的儿子同我说:“爸爸,你们常给我买‘娃哈哈’我都吃厌了。能不能给我买一些小画书?”这句问话提醒了我,我连夜写了《不能  相似文献   

8.
1992年我给省内外一些报纸写了50多篇“读者来信”,有38篇被采用。其中上中央级报刊的有4篇。有几篇稿子同时被好几家报纸采用。“读者来信”文体自由,易于触及实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只要碰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为群众排忧解难或鼓与呼的事情,我就穷追不舍,刨根问底地弄个明白,然  相似文献   

9.
记者来信     
《新闻爱好者》的叔叔、阿姨: 你们辛苦了! 我与贵刊结识一年整了,这是我第一次与贵刊通信也可以说,贵刊是我的无言老师,自从认识了她,我觉得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赶走了我的孤寂。我真的感谢你──我的无言老师 我是一名军人,我的愿望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通讯员正当我满怀激情时,却听到一些人 这样说:“写稿子要写好人好事;一些连队的问题最好不要写,写了,政治处也不给盖 章”还有的说:“投稿子在 编辑部没有关系,再好的稿子也 不给发”虽然我心里不这样认 为,但我也不敢肯定,请你们直 接回信给我好吗? 2000年 5月 1…  相似文献   

10.
初学新闻写作,我很痴迷。一个月就往报社发稿30余篇。可几个月后,都如泥牛入海──毫无消息。但我没有心灰意冷。一天夜里我拿出昔日的底稿反复琢磨,突然发觉其中的《连长,能否与我谈谈心?》这篇稿,题意很好,就是条理有些紊乱,于是我又对原稿认真加工修改眷清,把稿子寄了出去。十余天后,竟被《解放军报》刊用了。这篇稿子,使我尝到了甜头,我也悟出一个道理:上稿本必凭关系,“熟了的瓜自然有人采”,已经被枪毙的稿子中也有基础好的,只要认真加工,仍可使它起死回生。从此以后,我写稿不图写得多了,而是一篇稿写了改,改了又…  相似文献   

11.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12.
刚开始尝试着写稿时,因没有投入真情实感,又随随便便地把稿子寄了出去,结果,寄出10多篇稿子竟未实现零的突破。后来,我又写了一篇反映我真实想法和情感的稿件──《列兵之梦》,确实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说了出来,表达了一个列兵的梦想和追求。结果,很快就被《文学艺术报》采用了。而且,编辑老师还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这说明,凝聚着我真情实感的稿子,打动了编辑。再以后,每次我写稿时,尽量带着感情去写,结果,又陆续发表了不少作品。由此,我深深地理解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吉言。写稿要凭真情感@余永春!济南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一位朋友拿来一篇《考不上大学怎么办?》的言论稿,让我给他参谋参谋。看完文章后,我对他说:“稿子写得不错,就是有几处的标点用得不妥……”没待我把话讲完,他便开腔了:“只要句子通顺,没错别字,标点点的对不对都无所谓,到时编辑会给点好的。”他的这番话让我想起  相似文献   

14.
当兵第三年的一天,连队文书将全班新兵的邮件交给我,我这个新兵班长发现新战士叶凤德家里的包裹单内装何物一栏写“新华词典”。我找小叶了解,才知小叶的文化基础不牢,母亲为了使儿子尽快提高文化水平,便寄来一本“新华词典”,并在字典的扉页上附着一首“知儿文化低,字典寄给你;愿你随身带,常拜无言师”。我凭着自己平时看报积累的一点敏感,认为临近春节,父母给千里之外的儿女南吃穿的多,而小叶的母亲却奇来一本“无言老师”,多么鲜明的对比。于是,我立即写了一篇《一件“特殊”的包裹》的稿子。寄出不到10天,《福建日报》、…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农村知识青年,也是《新闻知识》的一个忠实读者,喜欢写新闻报道,高中毕业回农村后,便主动将当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写成稿件,寄送给新闻单位。几年来,我写的稿件,县广播站采用了一些,有的还登上了地、省级的报纸。当地的一些群众看到电台、报纸都采用我写的稿件,便称我为“秀才”。  相似文献   

16.
偶尔约聂总写过几篇稿子,便被聂总称为催促他写稿子的人;和聂总只是有过几次当面的和电话的交谈,便被他称为合作非常愉快,这是我作为一个出版专业刊物编辑的最大的欣慰.  相似文献   

17.
内罗毕分社的同志告诉我,我于六月十四日写的“南非种族主义者的新暴行”(以下简称“南非暴行”)一稿被评为好稿,我还以为他们是说笑话呢。“南非暴行”稿被《人民日报》采用后,我曾对一些同志说,如果不是发生南非入侵博茨瓦纳这种带有世界性新闻的事件,我在这里写的稿子是很难上《人民日报》的。有的同志就开玩笑说:“你们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18.
在我一年的百多篇稿子中,大部分都是写家庭生活小事的.有些文友问我,如何才能写好这方面的稿子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第一,要多写“枣核”社会中“两头尖”人和事。我以为,家庭生活小事,也属于社会新闻范畴。要写好这类稿件,就必须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来个“包打听”。特别是那些所谓“新闻人物”,更应加意留神。我身在基层,对于经常生活在一起的下层人们的“内幕”,确是知道不少,据此我写了不少关于平民百姓中喜怒哀乐方面的稿子。如去年冬天,我听到一位母亲虐待她亲生女儿的事后,即怀着伤感的心情写了一篇题为《妈妈,女儿在呼唤你的爱》的稿  相似文献   

19.
1986年初,我在苏北某师侦察连当兵,元旦之夜,指导员到连队猪场检查时,将师政治部广播室开办《军营之声》栏目的消息告诉了我,要我在当好“猪倌”的同时,积极给师广播室写稿,反映连队的新人新事。当晚,我便铺开稿纸,写了一篇连长、指导员元旦代战士站哨的稿子,第二天午饭时,稿子便在师广播室“闪亮登场”,博得全连官兵的好评。从那以后,我与写报道结缘,无论是转了志愿兵,还是成长为干部,无论是在基层连队还是在军师机关,无论是野战部队还是到预备役部队,我始终注意结合工作搞报道,先后有600多篇稿件被新闻单位采用,7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爬格子”是桩  相似文献   

20.
说来挺有意思,我的第一篇《应杜绝军用品外流》竟在北京军区《战友报》一版发表了。可谁能想到,我的“处女作”还是信手捡来的呢! 我刚入伍就迷上了写稿。一开始,总以为“捡到篮里都是菜”,不论事情大小,有无价值,两天一篇向报社电台投稿,谁知投了80多篇稿子却杏无音信。教导员知道我的事后,鼓励我向有经验的干事和老报道员请教。他们告诉我:“要多观察周围,从中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写,才能一碰即响!”一个星期日,我到驻地一商店买东西时无意发现,几个老百姓身着部队的作训服和新式冬装,还有戴军帽、肩章、领花的。我脑中灵光一闪,联想到上级曾专门开会要求制止军用品外流,立即意识到这是个有价值的素材。经过深入采访,一篇300字的读者来信一气呵成。稿子寄出不几天,便被《战友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